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临河区立足于水、绿、文化的特色优势,以创建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以发展休闲度假、健身运动、乡村体验旅游为重点,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产业融合、群众参与,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域旅游的大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临河区有 9 个A级景区,其中AAAA级景区 1个: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 AAA级景区 3 个:浩彤现代农业观光园、甘露寺、巴彦淖尔市地质博物馆; AA级景区 5 个:青春湖旅游景区、浩澎现代农业观光园、四季青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慈云寺、巴彦淖尔市科技馆,临河区旅游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一)规划政策方面

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先后完成《临河区旅游总体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临河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研究制订推进全域创建的政策措施,出台《临河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专项优惠政策》《“旅游+”融合发展工程行动方案》等优惠政策。开展全域旅游的理论探索和研究,联合CCTV -7 农业频道在临河区举办乡村旅游论坛,邀请国内知名乡村旅游专家汇聚临河共商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建设。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临河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全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二)项目建设方面

全力推进草原水城、塞上绿城、河套文化名城建设,建设青春湖等 5 处湿地,打通金川河,启动永济渠、北边渠景观建设,全力构建“两河十渠五湖四海”城市水系;全面启动增园、增花、增绿、增特色和提升园林绿化档次“四增一提”工程,实现绿满城乡、绿满田野、绿满临河。建设永济渠旅游道路 18 千米,拓宽沿黄旅游公路 5千米,完成青春湖—民主四组—浩彤旅游专线,设置旅游交通指引标志 353 块,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坚持文旅互动,深入挖掘河套文化、农耕文化、走西口文化、蒙元文化内涵,提炼文化元素,构建“环境、景观、文化”交融的大美临河旅游画卷。擦亮绿色特色农牧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连片日光温室、现代养殖园区,打造万亩麦田、万亩葵园、五彩花田,建成集种植、展示、观光、娱乐为一体的西部区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高科技现代旅游观光农业园区。同时,按照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在现有旅游示范村基础上,加快构建环主城区乡村旅游黄金线。全力促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把乡村旅游作为推动旅游发展升级的重要抓手,发挥生态优势,挖掘人文底蕴,引导有条件的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自制生活用品及绿色食材,打造后备厢工程,极大激发了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重点结合临份线中泰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围绕乡村生活体验、自然科普教育等方式打造游赏型、互动型、教育型等亲子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形成研学旅游多元化的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

(三)完善服务方面

推进旅游区交通建设,完成乡村道路 1600 多千米,旅游公路 18 千米,在A级景区、乡村旅游接待户等重要节点和临河城区、242 省道沿线、陕五线、临哈线,树立旅游标识牌 168 块。在此基础上,加强旅游公交建设,开通了通往酒庄、镜湖、民主村等景点的旅游公交专线。

推进旅游厕所革命。自国家旅游局“旅游厕所革命”实施以来,临河区 2015—2018 年四年间共计建设厕所 350 多座,投资近 1 亿元。

(四)拓展市场方面

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全力打响“塞上江南、草原水城”旅游品牌。拓展重点入境客源市场。每年组织不少于 25 家本地旅游企业赴外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宣传推荐,加强旅游宣传和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共赢。开展多元化主题推介。2018 年委托中央电视台七套摄制组精心制作了《黄河金岸·魅力临河》形象宣传片,在多种媒体上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充分展示出了大美临河的旅游魅力。

(五)旅游管理方面

积极探索“1 + 3 ”旅游管理体制,开展以“综合协调+专项保障”为特征的临河区文化旅游局、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市场执法大队“1 + 3”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对旅游业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协调的综合管理体制,形成上下一致、协调联动的旅游管理新体制。

二、存在问题

(一)全域旅游发展在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市场机制不完善。现有开放景区多在政府的指导下运行,管理模式相对保守,营销方式较为单一,经营性项目过于传统,仅能维持景区正常性运转,对景区资源的深层次利用,产品的开发、包装和营销缺乏市场机制的运用和完善,造成景区发展停滞不前,旅游消费与市场脱节,人气不高、盈利薄弱。二是投融资机制不健全。现有的投融资机制下,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旅游产业多停留在谈判阶段,未能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吸收社会资金进入旅游市场吸引力不足。三是营销机制未形成。缺乏专业的营销团队和营销人才,尚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机制,对外宣传、推介旅游力度不够。四是政企互联机制不畅通。对旅游产品的拓展还缺乏必要的招商引资项目,吸引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开发建设迫在眉睫。

(二)全域旅游发展在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联动机制未建立,缺乏精品线路。因景点多以点状式分布,规模较小,开发模式单一,具有本地特色的代表性旅游资源开发不足,已有的产品开发利用也较浅,缺乏特色鲜明的拳头产品,没有形成连片发展模式,尤其缺少游客参与性项目、体验性项目,无法有效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市场影响力较小。二是经营机制不健全,商品开发层次较低。从目前来看,旅游商品特色不明显,创意不新,没有形成研产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旅游商贸街区未形成,商品和购物点严重匮乏,游客很难购买到具有地方特色和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三是管理体系落后,景区(点)特色不鲜明。现有景区都没有形成自身的旅游知识产权特征,与大景区或同等景区的竞争力不强,无法吸引游客。宣传渠道面较窄,未利用好当下新媒体宣传手段,客户群体主要为城区及周边乡镇居民,未对邻省、市形成吸引力。四是投入力度不足,公共设施建设滞后。旅游公共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够健全,旅游信息获得性较差,集散功能不明显。宾馆以及农家乐等住宿接待设施类型、层次与布局不尽合理,缺少精品民宿等新兴业态,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三、建议

(一)绘制全域旅游发展“一张图”。

一是形成共识,明确战略定位。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找准战略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始终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发展的基本方向,整合资源合力攻坚,积极打造一个旅游爆点带动一条旅游线路,推进全域旅游统筹发展。二是统一领导,增强工作合力。发挥旅游工作领导组的职能作用,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统筹领导、指挥、协调全区旅游发展。充分利用好文化旅游公司作为国有企业这一平台,对区域内旅游资源加以整理和归类,加快对重点项目的谋划、建设和运营,实现景区运营规范化、市场化、资本化,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和重点旅游企业发展。三是统一规划,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自身的优势,因地制宜,不盲目、不跟风,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强化大旅游理念,以临河区为例,将全域旅游规划理念融入临河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推特色的“水”、别样的“绿”两条主线,并结合“文化”建设,优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以点带面、以线连片、一体发展,推动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全力将临河区打造成为富有地域特色的“河套特色旅游休闲区”。

(二)紧握全域旅游发展“金钥匙”

一是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引入市场发展机制,吸收社会力量,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走市场化道路。明确景区(点)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和收益权等相关权利主体,景区(点)的所有权归属政府,并在政策法律法规内加以监管,把开发经营活动严格限定在景区承载力范围之内,制定出台支持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将景区(点)的经营权和管理权交由企业运作并让其享受部分收益,严格实行政企分开。分门别类确立大中小、高中低端旅游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推出裕安旅游投融资优选项目库,出台配套优惠政策,培育并扶持旅游产业市场。二是建立文旅融合发展机制。认真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把握好文化底蕴和脉络,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将现代农业产业化与旅游融合、乡土民俗风情文化与旅游融合、节庆活动与旅游融合开发旅游产品,策划文化旅游会展活动,拓展客源市场,扩大知名度。大力挖掘培养民间业余文艺能人并整合文艺资源,组建和培育民间文艺团队,繁荣艺术创作,开展晚间演出活动,让游客能停下来、留得住。完善开发文化旅游配套产品,加快水文化、绿文化、民俗文化等相关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创意开发,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提供更多精细化、差异化旅游产品。三是完善宣传营销体制机制。聘请专门的营销公司,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学习先进营销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利用,从而形成特色的宣传营销方式,满足游客多方需求,进而提升游客游玩的满意指数。组织专人参加旅游推介会,把握推介会机遇,将其作为推介的好窗口。发挥网络优势,以临河区为例,建立同临河旅游微信公众号同名的“临河微旅游”电商营销平台、手机App平台,完善微营销网络体系,实现自助导览,语音讲解,进一步形成立体化、多方位、网格化的旅游营销体系。四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融资机制。每年增长性安排旅游发展资金,统筹用于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重点支持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编制、宣传营销、人才培训、品牌创建、旅游商品开发等项目。发挥资本金杠杆作用,撬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投入旅游发展、旅游企业、旅游项目开发的融资支持,不断激发全域旅游发展动力。规划建设高铁站、高速出口与重点旅游景区快速通道,构建全域旅游快速交通网,完善游客集散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观景平台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创建一批精品民宿、星级农家乐示范户,提升景区承载力。

(三)建立“旅游+”三产融合的“大市场”

着力打造河套民俗和乡村生活为特色的体验目的地,形成共赢共荣、互补兼顾、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完备的旅游发展体系。一是旅游+农业。发挥河套特色农业优势,打造“一乡一品”旅游项目,依托粮食、果蔬等特色农业基地,推出农业生态观光游、农耕农事体验游、四季瓜果采摘游等,建设一批休闲农业、产学研旅游、乡村旅游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旅游接待服务,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二是旅游+工业。支持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和农产品特色手工业深度开发,设计制造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伴手礼物,及时推行商标注册和质量认证。政府主抓旅游产品品牌创建,成立市场监管、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合组建的旅游执法小分队,对景区(点)周边非法小摊贩、非法手工作坊进行打击整治,保护文化创意成果,促进产品生产从手工作坊到加工工厂再到连锁加工企业的转型升级。三是旅游+服务业。推进旅游产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挥丰富农畜产品资源和水、绿、文化建设的优势,建设新型健康旅游新体系,在风景道、旅游景区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及其他活动,融入全民健身服务不同年龄层的游客,丰富旅游活动的参与性。

(四)开辟乡村旅游扶贫富民的“新渠道”

一是推进旅游扶贫重点村建设,把握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编制村级旅游规划,健全完善乡村旅游工作机制,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三大革命”、旅游配套工程建设等,切实解决乡村旅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推进乡村旅游工作的蓬勃开展。二是加强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实用技术型人才特别是本土导游、乡村文化讲解员的培训与指导,定期组织参加服务技能培训班,提高旅游服务实际操作技能。三是推行旅游企业结对帮扶、精准帮扶的旅游扶贫模式,积极支持贫困村发展旅游,支持贫困户创办星级农家乐和特色民宿,支持旅游景区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真正实现旅游精准扶贫。 LYiiUQdrrqNPacZXSSv1xkNX03lh7RkfjYVt8xv2XiNLPLv8eHKIF0xxkjtGRnK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