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在《人民教育》上,我读到南京孙双金老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成功,就是多读一本书”,文章中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某商人在资产1亿元时欲与另一家资产120多亿元的企业争取荷兰设在中国的总代理商。一日,荷兰总裁来中国实地考察。他第一站先来见这位商人,谈完商务之后,在商人的办公室发现了一本解读《道德经》的书。荷兰总裁顿时来了兴致,原来这位荷兰人特别崇拜中国老子的道家思想,于是他就和这位商人谈论起了道家思想。恰巧,这位中国商人对他也极为崇拜,对老子颇有研究。两人越谈越投机,真是“人逢知己”啊!荷兰总裁当即表态:不去考察第二家了,中国代理商非你莫属。
当文章作者采访这位成功商人时,他由衷地感慨:什么叫成功?成功就是比别人多读一本书!
同时也是在那个午后,我在报上看到《从每年4.5本说起》这篇文章,里面写道:最近调查显示,我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仅4.5本,远低于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通过这组数据,我联想到了“钱学森之问”,不喜欢读书或少读书的民族,一定与诺贝尔奖的缘分不会太深;不读书的国家,其国民的综合素质一定会大打折扣。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为人师者所从事的是一种激励、浸染、带动、影响青年学子和谐成长的工作,因此,更需要我们在教书育人的路上读书,更要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这也是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作为党员教师更应该自觉做读书的楷模,由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创先争优活动中,五个模范中的第一条就是做学习钻研的模范,我校党委也在积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更需要我们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让书香溢满校园。
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们教师要成为“精神的富翁”,就要博览群书。因此,我们积极倡导“日读经典三十分,不辞长做读书人”活动,每天再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走进经典,吸精纳华。读些教育理论的书,让自己的课堂永远荡漾着时代的春水;读些专业方面的书,让自己的学术之树常青;读些关于学生成长等方面的书,让自己与孩子能有共同的话题,走近他们的心灵,聆听花开的声音;让我们读些人文方面的书籍,丰厚自己精神,澄澈自己的心灵。多读书吧,她会把你由狭隘引向宽阔无边的海洋!
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把读书培养成为一个习惯,让读书成为我们的自觉行动,多读书不单单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读书能使我们不断地走向卓越!
让氤氲的书香溢满我们专业成长之路!
201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