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议儒、释、道的梅雪争春

高爱国

我在假期又读了儒家、佛家、道家的几部书,深深被中国传统文化折服,心灵仿佛开了几扇窗,吹拂进几阵清风,感觉无比的舒畅。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教鼎足而立,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以应用社会的基本格局。粗浅谈谈对“三教”鼎足而立的学习所得。明了一点,三教的“教”不是宗教的“教”,而是指教化的意思。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至深,多数时间充当着管理社会的文化角色。我个人的成长受其影响也很大,甚至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儒家文化的核心讲“仁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方法是“中庸”之道,不走极端;目标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内圣外王”;强调“以礼克己”,规范人性,规划人生;基本人生方向是“有为”,即入世的态度,强调以己之力最大限度地影响他人、影响社会,甚至改变世界;强调个人服从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特别看重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人生在世应建功立业,死后为他人所敬仰。正如宋代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儒家的志向。

也正是因为儒家追求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个人意志力,所以人的灵魂和躯体往往为其所用,方法虽然“用中”,国家社会管理者“外儒内法”,但事件的结果往往你成我败,破坏生态平衡,反而不特别“中庸”。一家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市场份额越来越多,甚至于垄断,对经济发展是好事吗?一个国家发展成超级帝国,到处推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人类文明多样化是好事吗?

佛教是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的外来文化,其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是“无常”的,充满痛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生死苦恼,进入“涅槃”境界。为了追求这种“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教徒必须坚信四条真理,即“苦、集、灭、道”四谛。苦谛,就是人生到处都是苦;集谛,就是人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满足欲望付诸实践,于是有了因果报应,这就是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想方设法消灭欲望,摆脱困苦;道谛,就是消灭欲望,消灭苦因,就得修道。修行方法因派别不同有快有慢,像禅宗主张顿悟成佛。无论男女,修道者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是教化人心的,修善心、修慈心。讲众生平等,慈悲为怀。主张用般若的智慧消除掉内心的贪、嗔、痴“三毒”。贪,就是对顺境的贪欲,贪得无厌;嗔就是对逆境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痴,就是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对于坏人,佛教劝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讲因果报应,就像通常百姓讲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皆报。从这种意义上说,佛教教人向善,作用不浅。

但佛家的出世主义和出家制度是儒家极力反对的。出世主义教人四大皆空、不理民生、不事君王,这违背了儒家的忠道;出家制度教人不娶妻、不生子、不赡养父母,还要剃发穿袈裟,这是不讲孝道。不忠不孝,于国、于家无益,所以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儒家追求“有为”,佛家强调“慈悲”,各有益处。名师培训时,几位大师不约而同地讲到了道家,结合历史史实,我对道家有了新的认识,又通过课后研习,才有了另一种收获。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他写了一部书叫《道德经》,据说此书是世界上除了《圣经》外,发行数量最多的一本书,被喻为“万经之王”。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其基本方法是“无为而治”和“柔以胜刚”,目标是“天人合一”,追求人性朴真和精神自由。

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要向大地学习,以大地的法则为法则,大地以宇宙的法则为法则,宇宙运行以道的法则为法则,道的运行是以自然而然为法则。“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说的自然界概念,而是说事物的自然而然、本然的状态,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道家的“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去干,而是指不要主观去强加干涉客观事物,要充分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然后顺应这种趋势,推动世界的发展。道家内部分积极的无为和消极的无为两种派别,如庄子学派偏向于消极的无为,追求的是一种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我更喜欢老子的“无为”,主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强调“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而是要像大地一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导引万物而不主宰。这就叫作“无为而无不为”。大家都知道“塞翁失马”的故事,故事中老翁的处世态度就可以称作“无为”,他面对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家里的各种幸运的、不幸的事件都是淡然处之,完全没有大悲大喜之情,而只是顺其自然地、平和地来看待。有了这种心态,就不会对世俗之中的利害得失看得那么重要了。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菜根谭》里讲:“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观天外云卷云舒。”这些话表达的不都是此般境界吗?而这种境界就是通常所谓的达观。

道家的另一个做到“无不为”的方法是“柔以胜刚”。老子认为,“柔弱”是生存之道,是有为之道。老子一再说,不要以为强大的就强大,弱小的就弱小。想想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软,活着的时候;什么时候最硬,死了以后。暴风雨来了,大树很容易被连根拔起,而柔软的小草却表现了极强的生命力。可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老子一再说,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天底下最柔弱的是什么?水。最能攻坚胜强的又是什么?还是水。水滴石穿!所以,最弱小的,其实是最强大的;最坚强的,其实是最脆弱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他告诫我们,为国之道,应“大国者下流”“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为人之道,有了作为要做到“光而不耀”“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没有作为要“韬光养晦”,积蓄力量。

无论是“无为而治”,还是“柔以胜刚”,都蕴含着辩证法思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但道家宣扬“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神秘主义、不可知论、客观唯心主义,把人引入歧途,又是不可取的。

总体而言,虽然儒、释、道都是滋养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但是“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它们各有千秋、各有所长,“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是很有代表性观点。它们在中华民族长期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支柱作用,中国人的人格形成也离不开三家的教化,中华人文精神也是在三家共同作用下得以形成。 ssg9AaxWaf2mJK0yQxRCxbscaaLt/qByGjTro0NyvKxcQQLMH5rI1oC6e7Vdx8U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