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神话思维与历史思维

在上古神话中,除了有很多情节让后人匪夷所思感到惊异之外,流传“版本”的芜杂更是使得后人无所适从。比如女娲“造人”与盘古“造人”孰先孰后的问题,后羿射日故事中人和太阳的关系问题,鲧复(腹)生禹的生育性别误区问题等,都有很多值得讨论的、与现实链接方面的龃龉现象。而这种现象的存在,根源在于我们本章要讨论的“神话思维与历史思维”的错综复杂关系。

第一节
对神话误读的指摘

(课堂讲解,2 学时)

对神话的误读,是思维方式不当造成的,需要通过对原典的重新解读,来指摘其谬误。

一、《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 废,九州 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 ,鸷鸟 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 ,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 死,颛民生。

——《淮南子·览冥训》

扩展阅读:

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縆人也。

——《太平御览》引东汉应劭《风俗通》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艺文类聚》引徐整《三五历纪》

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为星辰;皮肤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

——《绎史》引徐整《五运历年纪》

述评:

最后两则记载,被后人叫作“盘古开天辟地”和“盘古垂死化身”。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有这样的认知:西汉典籍《淮南子·览冥训》、东汉典籍《风俗演义》中的“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等神话或者叫作传说,虽然在记入典籍的时间上比记载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人类故事的、三国吴徐整的《三五历记》《五运历年纪》和南朝梁任昉《述异记》等要早,却应当是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的神话。因为女娲所处的母系氏族社会时代,虽然也是“往古之时”,但是:第一,“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是说本来有天,只不过因为水灾野火破坏了天地的平衡状态;第二,“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是说本来经过盘古垂死化身之后,已经有了人类,且在年龄结构和健康状况方面有“老弱”之分、在品行区分方面有绝不招灾惹祸的“颛民”存在,只不过由于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类遭到毁灭性戕害而已。所以典籍中所谓的女娲造人,那所造的人也是第二代人类。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①盘古是开天辟地、化生人类的始祖;②女娲修正了被水灾野火破坏了的天地平衡状态。那所造的人是第二代人类。所以女娲比盘古“造人”晚,盘古是开天辟地、化生人类的始祖。

二、《后羿射日》

逮至尧 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 、凿齿 、九婴 、大风 、封豨 、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 之野,杀九婴于凶水 之上,缴大风于青邱 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淮南子·本经训》

述评:

最牛部落酋长。通说:又称“羿”“夷羿”。传说中夏代东夷族首领。原为穷氏(今山东德州北)部落首领。善于射箭,神话中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植物枯死,河水干涸,猛兽长蛇为害,他射去九日,射杀猛兽长蛇,为民除害。典籍记载:《尚书·五子之歌》《左传·襄公四年》《楚辞·离骚》《史记·吴世家》均记载:夏太康沉湎于游乐,羿推翻其统治,自立为君,号有穷氏。不久因喜狩猎,不理民事,为其臣寒浞所杀。

关于后羿结局的三种记载:《左传·襄公四年》魏庄子引述夏书《夏训》“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浞因羿室,生浇及豷……”;《孟子·离娄下》“逢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淮南子·诠言训》“羿死于桃棓”。

嫦娥的美丽传说(演化)。东晋王嘉《拾遗记》:“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淮南子·外八篇》:“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淮南子》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

九个太阳去哪儿了?《易林·履之履》:“十乌俱飞,羿射九雌;雄得独全,虽惊不危。”古说“十个太阳射掉九个”之类,其实是冬烘先生的曲为之说。因为原文中并没有射掉九个太阳的说法。只不过后人抬头看到天上还有一个太阳明晃晃挂在那里,那“上射十日”让人无法理解罢了。其实直到后羿之后的夏朝末年和整个商朝,还有十个太阳的痕迹,很多朝国君就是用十个天干命名,自命太阳之子的,如太甲、小乙、武丁、盘庚之类,那十天干就是十个太阳。一直到今天,十天还叫作“旬”,就是十个太阳轮流值班,轮流“巡”回一周(遍)的意思。还是十日:其实这谜团的答案,就在屈原《楚辞·天问》中的“乌焉解羽”,太阳的驾驶员是三足乌,后羿只不过射伤(解羽)这驾驶员,警告它们不要驾着太阳车到处乱跑,继续轮流值班不要“十日并出”就可以了。

扩充:《淮南子·览冥训》虽有“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的记载,但并未说嫦娥是“月精”,高诱注:“姮娥……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淮南子》说月精是蟾蜍,是和性有关的意象,所以后代关于月亮的天文信仰,都是向女人、阴柔、爱情等有关的意象定向扩衍。

三、《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 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鲧复 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海内经》)

注释:

扩展阅读: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于,鲧哉!”帝曰:“吁!咈[古同“拂”,违逆,乖戾]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尚书·尧典》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

——《左传·昭公七年》

伯禹腹鲧,夫何以变化?

——《楚辞·天问》

尧使鲧治洪水,不胜其任,遂诛鲧于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泉。

——《述异记》

尧命夏鲧治水,九载无绩,鲧自沉于羽渊,化为玄鱼。时扬须振鳞,横修波之上,见者谓之河精。

——《拾遗记》

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作黄龙(玄鱼、黄熊)。

——郭璞注《山海经》引《归藏开筮》

鲧殛死,三岁不腐,副之以吴刀,是用出禹。

——《初学记》引《路史·后记》注引《开筮》

述评:

按照以上引文,大禹是从鲧的肚子里取出来的。男人生孩子而用剖腹产的方式,虽煞费苦心还是违背常识。但是《山海经》“鲧复(腹)生禹”的神话相当原始,之所以从屈原《天问》就开始对这男人生孩子并且剖腹产的现象一头雾水,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古人没有明白:这种混乱是先人无意中把神话形象的鲧和历史人物的鲧混同所致。

要科学认识这一问题,还要从神话(文学)思维和史官思维的滚动扭结过程来梳理思路。

在神话思维中,这鲧本来是一条鱼。上引文献也说鲧“化为玄鱼。……谓之河精。”另外“鲧”字的字形也是明证:鲧是“系”(是)“鱼”的合写;鲧还有一种写法就是“鮌”,这不就是东晋王嘉《拾遗记》(《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所谓“化为玄鱼”的“河精”吗?古人经常看到枯死的鱼在沙滩上慢慢腐烂,肚子里爬出虫子来(这又与性别无关了),就在幻化鲧这个人物时受到启发,伟人要在各方面超出常人,这种现象也是一种超常。那爬出的虫子,就是禹!

这种观点今人不是没有提出过。1923 年,顾颉刚据《说文》提出禹本来是一条虫的观点,结果这种观点被鲁迅(1935 年,小说《理水》)等社会贤达骂杀了,大概是迫于贤达效应和几亿“龙的传人”思维定式压力,顾颉刚先生很快就部分放弃了这个观点。1937 年,童书业先生提出的“禹为句龙”是朝顾氏假说的正确发展。从金文字形来看,“禹”就是蛇的象形,确属“虫”。禹父“鲧”,又作“鮌”,实为“玄鱼”二字的合写,“玄鱼”等于“天鱼”,意谓神圣的鱼族。甲骨文中存在没有释读出的“天鱼”“大鱼”合文,意思等于“玄鱼”。 我们再从字形分析“禹”,引文说禹是蛇形,其实就是昆虫并且是带翅膀的虫,正是枯鱼生出的一种啮噬其肉体的白蚁、红蚁或者什么其他带翅的食肉昆虫之类。后人解说《易经·蛊》卦,用蛊虫(皿中生虫)解说父子关系也是这个思维方式的延伸。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鲧生禹生发于神话思维。

(2)历史思维渗入神话思维的原因:有意无意地提升集团偶像的心理驱动。

(3)鲧、禹神话形象和历史形象均脉络清晰,用不着把水搅浑。大禹的形象演变轨迹是:禹→句龙→蛇→虫;鲧形象的演变轨迹是:鲧→鮌→玄鱼→天鱼[相当于甲骨文中“天鱼”“大鱼”合文的“现代”(夏代)版,意即神圣的鱼族]。另外,古语“系”有“是”的意思,“鲧”字也可以认为是“鱼系(是)”的合文。

(4)幻化,是神话思维对史官文化有益侵夺的常用方式之一。比如虫鸟互化引发风和凤的关联;木虫相克引发大禹和相柳的争斗等,都是幻化思维的结果。

(5)要防止民间流传过程中的无意歪曲或者有意误导。 T/iqvPVav5TJ7dDl6JuPRPgyFQuegz2IFZBEo730lmkDHavKbVwLo1vKWJfUFa/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