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语言发展一直以来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认知科学、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要话题,也是一个争议与挑战并存的研究领域。时至今日,儿童的语言发展仍然需要广大学者深入研究。作为社会符号系统之一,语言与人、社会、环境的关系不再是简单静态的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复杂动态的非线性关系。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我们只有认清儿童成长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特点和规律,才能准确地把握语言的个体发生本质。个体化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持续性工程,也是人本主义思想在哲学层面上的体现,而最能体现本土化的当属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
研究儿童语言发展,其自然发生的语言就是最理想的研究对象。2011年笔者的女儿(简称Y)出生,成为本研究的最佳观察对象。笔者以母亲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与其朝夕相处,能够随时随地近距离观察,记录其语言的发生和发展状况,为本研究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自发语料来源。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人类通过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Comprehensible Input)来获取语言知识,听力活动对儿童的语言习得至关重要,只要儿童听到有意义的语言信息并设法对其进行理解加工,就会产生语言习得的效果。笔者对女儿最早的语言输入从胎教就开始了,输入的主要方式包括母亲的儿向语以及绘本阅读。早期的胎教日记显示,笔者在与胎儿的日常对话交际中不自觉地运用了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
宝宝,你知道吗?现在,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已经 17 周了。在医院产检的时候,妈妈听到了你的心跳,知道你在妈妈的肚子里健康地成长,真的好开心。晚上妈妈躺在床上,轻轻对你讲,宝宝,不要再让妈妈的肚子痛了,好吗?你好像听懂了妈妈的话。好神奇啊,从那天开始,妈妈的肚脐真的就不痛了。妈妈知道你听懂了,你真是世界上最善解人意的宝宝。既然你能听懂妈妈的话,从现在开始,妈妈每天给你读《塔木德胎教童话》《小熊维尼经典睡前故事》,希望这些故事能陪伴你长大。其实妈妈也不确定你是否都听懂了,不过妈妈期待着你长大后可以重新阅读这些故事。(选自胎教日记)
2011 年 7 月 30 日,在Y出生两个月后,我们为她申请了一个新浪微博账号。建立这个微博账号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观察孩子的语言发展情况,而是记录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第一条微博记录如下:
我叫依依,生于 2011 年 5 月 16 日下午 5 时 30 分,系金牛座女孩一枚,现在我已经两个月大了。这是爸爸给我织的围脖,爸爸说,等我长大了自己会织了就交给我。(选自 2011 年 7 月 30 日微博)
从六个月龄时Y叫了第一声“妈妈”以后,笔者开始有意识地对孩子的语言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时间长达六年,记录文字超过 5 万字。从这些看似杂乱无章的记录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早期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脉络,并找到汉语儿童各个阶段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语言习得的初期阶段,Y的语言环境主要是家庭环境,父母的儿向语、音视频是其语言输入的主要来源。这个阶段Y的语言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不仅能惟妙惟肖地模仿父母的言行,还能模仿电视节目中的各种语言。比如,下面的微博记录显示Y在 2 岁 7 个月龄时,语音语调甚至词汇中都带有明显的台湾腔。
妈妈,我想快快长大,这样就可以上 幼稚园 了。
爸爸,你把牙签给我,我帮你丢进 lese 桶。
好漂亮的 耶诞树 ,我好想要 耶诞老公公 的礼物哦。
妈妈,好有意思的 读本 哦,我们一起来认 国字 吧。
(选自 2013 年 12 月 15 日微博)
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和交际范围的扩大,Y的语言不再是对成人的简单模仿,而是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还出现了儿童特有的言语幽默。例如:
Y:妈妈,你看,一朵美丽的黑色的花盛开了。
妈妈:宝贝儿,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黑色的花?
Y:想象的时候。(选自 2016 年 8 月 1 日微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多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同一个民族不同的区域也有不同的方言。Y从出生开始接触到的便是重庆方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我们意识到,只有两种语言都受到儿童的认同,双言经验才会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会有意识地提高Y对方言的认同度,同时注重Y对普通话的习得。
儿童的语言习得是一个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多种因素都在发挥作用,儿童语言的习得不仅受制于儿童先天的语言学习能力,还受到后天因素的影响。所以,重视并认真研究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不同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的措施,才能促进儿童的语言习得。
本书属个案研究,涉及的内容有:国内外儿童语言发展研究综述、调查对象语言发展概况、儿童言语幽默分析、双言儿童的语言发展、影响儿童语言习得的因素分析。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收录了调查对象长达六年的微博记录,这些记录既是孩子成长的足迹,更是一份丰富而翔实的语料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