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普通话的兴盛

(一)经济原因

众所周知,语言的传播与发展与其经济价值息息相关。自香港回归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与经济的繁荣发展,普通话的国际地位有了进一步的上升。越来越多不同地区的非华人都开始热衷学习普通话。香港也不例外。内地经济的腾飞为香港提供了无数合作的机会,敏锐的家长们越来越觉得普通话是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

回顾香港历史,经济因素一直对普通话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香港政府发布的一组报告来看 ,在1937年间约有79%的中学是中文中学。当时正值1841年《南京条约》后香港由英国管治的时期,尽管当局推行“重英轻中”的教育政策,但就读中文学校为子女前往内地升学就业提供了相当的机会。那时的香港经济还不是特别发达,并且内地与香港之间进出自由,交流广泛,中文教学顺畅无阻。直到1949年,汉语教学经历了在香港的一个巨大的转折点。主要原因在于那一年后香港与内地的交通受到了不小的阻碍,英语趁势崛起,占据了香港升学和就业两方面的优势地位。随着选择中文中学的学生人数锐减,中文中学的数量也大幅下降。据统计,1970年香港英文中学达229所之多,而中文中学只有114所,这体现着经济因素对语言选择的巨大影响。

然而,普通话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变了这一情况。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内地在几十年间逐渐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体。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就曾在《2001年施政报告》中提道:“市民亦须学好普通话,才能有效地与内地沟通交往以至开展业务。”当香港旅游业的中坚力量由内地旅客“把控”,商贸与内地厂家的合作日趋紧密,普通话的回暖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二)政策原因

程介明(2013)认为“普教中”出现的一个根据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教育都是用该国的国语进行的。这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体性的一种标志性政策,也是实质性让全国国民都能够掌握全国通行的一种语言。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早在秦始皇时期,“书同文”成了解决交流问题的一个根本性政策。为了缩短口头语与书面语之间的距离,1955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确立了推广“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方针。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确定了香港主权的回归,这同时加速了普通话教学在港的普及。 香港教育署在1986年和1988年正式将普通话纳入小学及中学课程,分别在小学四、五、六年级及中学一、二、三年级推行每周一至两节的普通话课,普通话成为港校一个独立的科目,并有着独立的课程。这标志着普通话教育在港有了官方的认可与支持,一步步走上了正轨。更不必提1998年普通话科成为香港中小学核心课程,2000年成为会考科目对于汉语教学发展的支持作用了。

就近期而言,随着港珠澳大桥的开通、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及其他相关政策的实行,内地在政府的扶持下与香港的交流往来日趋频繁。普通话在香港的地位也有了大幅提升。 8FBOGh2gHAkIS2Li7RZ1euAC3YlgeiJKVR0e8ZwGqcEcWorFe44Sq7K+LmkBCj3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