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蝉鸣里的童年记忆

“脱掉外套,爬上树梢,不懂装懂,硬说知道。”这是我儿时对蝉的最初印象。蝉俗名又叫“知了”,曾是我童年的玩伴。

仲夏前后,树上的蝉逐渐多起来,叫声日益密集,此起彼伏,给人一种比实际温度还要燥热的感觉。听到蝉的叫声,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首先,找一块橡胶皮,点上火,看着它烧化了嘀嘀嗒嗒地滴成一摊,再掺上蜘蛛网(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蛛网的作用至今我仍没弄明白),拿瓷片将它刮起来敷药似的敷在竹竿尖上,拿去粘蝉,粘到的蝉被剪去部分翅膀,这样它就是想飞也飞不掉了。在那些炎热的日子,每个小孩子手里都会有一只蝉,只需轻轻一捏,它就放声歌唱。伙伴们围在一起喊“一二三”,都一起捏,瞬间便能听到蝉的大合唱,落入孩子手里的蝉几乎都活不到第二天,死了的就丢给鸡吃;或者弃于某个角落,才眨眼工夫,就被蚂蚁团团裹住,最终被掏成像蝉蜕那样空空的壳子。

雨后捉蝉收获最大,午后的一场暴雨,压下了蒸蒸日上的暑气,地面上湿漉漉的,这时,河堤上、树林里、房前房后大树旁的空地上,常常会有很多小洞,那便是“知了”的家。俯下身子,细细踅摸,那洞口小小的,虚虚的,黄豆般似见非见的洞口里面,定然有货,摘根小草轻轻捅进去,不一会儿,一只可爱的小家伙便被牵引出来。后来胆子慢慢变大了,就直接把手指头伸进去。那可怜的小家伙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两只爪子一下子便捉住手指头,顺利落入我的圈套,手指头痒痒的感觉,很好玩。就这样,一个晚上能有十几只二十几只的收获。

蝉蜕,是蝉蜕变时褪下的壳,轻轻薄薄的,家乡话叫“知了皮”,是一味身价不菲的药材,据说可以疏散风热,治疗咽痛音哑,还能祛火镇静。因而大人孩子都不会错过赚钱的“商机”。

寻“知了皮”全凭一双好眼力。那蝉儿脱壳而出,把透明的壳留在枝干上、枯叶间,和枯叶枝干颜色相近,没有一双火眼金睛怎么行?有一天我还突然发现,田间的玉米秆上居然也有不少,而且不用费力气,伸手即可得到。不过,也不总是这样,快乐时光毕竟是少数,顶着大太阳找“知了皮”的日子让我体会到了岁月的艰难。捡回来的“知了皮”大多都放在袋子里,难免会被压坏,我又想出奇招,用针线把它们穿起来,一条长长的线上能穿20多个,回家挂在正屋廊檐下的门框上,感觉有几百个了就直接送到供销社。这是我们兄妹最快乐的时刻,仿佛那美味的零食正在向我们招手。

不少画家喜欢画蝉,其中尤以白石老人画得最好。据说张大千也曾画蝉赠送友人,友人拿去请白石老人题词,白石老人展开一看,摇首叹曰,“此画谬矣!蝉附于柳枝,其头焉有朝下之理?”因为柳枝柔软飘动,蝉头朝下就会重心不稳。其时,张大千声名远盛于白石,得知后很不服气,后经仔细观察发现确实如此,对白石老人的观察力叹服不已。有人以为,画蝉之难在于蝉翼,在于画出它的轻薄透光。我却以为蝉最难画的其实是它的神韵,蝉的眼睛漆黑一团,蝉的姿态也多是一动不动,画得不好就成了死蝉。

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在狱咏蝉》中借蝉喻己:“无人信高洁。”李商隐也在《蝉》中抒发情怀:“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但我更喜唐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三首诗都是借蝉喻指高洁的人品,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只用一句话,就精辟地概括了蝉的一生,他说:“四年黑暗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蝉,作为一种普通生灵,除去昆虫学家,恐怕谁也不会在意,更不会刻意了解它从生到死的历程。四年的光阴,对于人类来讲只是短暂的一瞬,可对于这小小的蝉来说,竟是长长的一生。能让它经受住种种苦难,忍受孤独和寂寞,不怕日复一日暗无天日的唯一信念就是它坚信一定会有破土而出、拥抱光明纵情歌唱的那一天。

又到仲夏,蝉声于城市里响起,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我的记忆却固执地留在那美妙的音律之中,“知了,知了……” b7p1yxaAOCI7DWd2LGN0v+RIjov1AUO/izIstTfYiV4ftS1abrFTYJDJuSuxF4p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