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从1978年发表第一篇作品算起,今年,是我与文字打交道的第四十个春秋。

受一生从事文字工作的家父影响,我初中阶段常被文学弄得如痴如呆;待如痴如呆的状态过后,便有了勾勒某种意境的强烈冲动,随后,拿起笔来胡涂乱抹,简单地说,这就是我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原因。诗歌、散文、小说我都写过,但写作成果乏善可陈。从人到中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至今已二十年,其间先后出版了三本散文集,可是质量平平,并没写出什么有分量和特色的东西。

回望四十年笔耕历程,本人从没尝到硕果累累的喜悦,只是偶尔有过一点聊以自慰的收获。

一是留下一篇多少有点影响的“代表作”。1992年夏,带着放暑假的儿子和弟弟的女儿去海南。在海南待了半个月,有感而发地写的一篇散文《三亚落日》,不久就在我省一家报纸的副刊上刊发出来。没想墙里开花墙外香,两年后,《三亚落日》被江苏省选入了苏教版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入选的理由是“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亚落日美丽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美丽风光的赞美。作者把落日分别比作快乐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通过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加体现了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课文结尾,与开头首尾呼应,语言简洁,内涵丰富,又让人有了无数美丽的遐想”。2017年,央视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热播后,又是江苏一家官网将《三亚落日》选入了“悦读越美”专栏,朗读者为王紫奕。

二是201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我的一本自叙人生旅程的散文集《遵从生命》,论者、文友认可这是一部平实质朴的描写个人心路历程的回忆录。一位长者评论道:“在今天这个浮躁的世界,王唯唯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将心扉完全打开,任其随着跳动的指尖飘散,收获了一份人生的回味和积淀。”一位读者在散文《读王唯唯》中写道:“闲来翻书,读王唯唯。王唯唯的文字以前接触过,很喜欢,喜欢它的素朴简练,喜欢它的行云流水,如在河上泛舟。读王文,我打开一扇窗扉,感到一位尊者在我面前侃侃而谈,但感到亲切,感到每一句都扣动我的心弦,好像我的心灵之音在拨动。”也有朋友直言不讳地指出它“过于朴实,略输文采”,“有些拘谨,没完全放开”。无论是情深意切的赞扬,还是直言不讳的批评,我都深深镌刻在记忆深处,因为我相信朋友的声音是真诚的。《遵从生命》还获得了第二十一届全国孙犁散文奖二等奖。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所有写作都是一种纪念”。我喜欢这句话。虽然我不是幸运的一代,但是,我相信那些曾经用心写下的文字会在某一时刻闪光,会向每一个读到它们的人证明:我认真地写过,认真地活过,从来没有因为困难放弃过。在我的每一篇或长或短的文字里,记下的是一个人的兀自低语,是一个人的秉烛夜游,也是一个人的逆水行舟……有激情、有愤世、有忧伤、有回想。

猪年新春,面对文友、同事“身健笔健”的美好祝愿,六十有四的我似已感到力不从心,不是那么信心满满。“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诗人苏轼的眼光,而不是生活的真相。什么是生活的真相?不完全是你的眼睛看到的,也不是你完全感触不到的,就如我们的人生之路,一开始是童年的甜,而后是动情少年的辣,再后是负累中年的苦咸,最后是暮年的清苦。无论是怎样的滋味,你都要忍着咽下去,甚至咽到眼泪流下来,流到心里。但是,面对五味杂陈的生活,我还是在辞旧迎新的日记里,写下一句勉励自己的话:珍惜与文字结下的情缘,只要力所能及,不轻易放下手中的笔。 Es0nItG4pCVF7TrKIr1gU1E59ABr1amcutE0rQgoWfJAya1S8cx4fm7WQ16uMHl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