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喜与忧

程华东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的发布,成为首份“国家质量报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进入 21 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要实现由大到强的质变,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质量自信和自省,更加注重增强质量意识,把提高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把提高质量沉淀到高校办学行为之中。中国走高教强国之路,必须更加注重更新质量理念,坚持和完善“五个度”(即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办学资源的支撑度、质量保障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的评判维度,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用科学方法和国际视野衡量,在实践中落地、落细、落实。“质量的实现既要求建立各种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多种评价模式,同时更需要在机构内部形成一种质量文化。”应以这次质量报告发布为契机,以充分的教育自信和冷静的教育自省为主要基调,更加注重以开放促进高教改革,用“国际实质等效”标准助推中国质量提升;以创新提升高教能效,支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实现高教强国梦。

何进 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首次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紧扣“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主题,用事实和大数据精准地展现了国家对高等教育现状的全面、系统、深入的思考。一是向全社会充分展示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成果,举办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二是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在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效路径和评价标准。三是梳理出影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突出“短板”和“软肋”,为今后提高教育质量在聚焦问题和精准发力方面大有助益。但破解“四不够、一不高”的关键,首先是理念先行。要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系统性制度设计,体现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追求质量至上。其次,积极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不合理束缚,鼓励各类学校办出特色、分类发展。依靠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带动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最后,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要健全教师评价制度,给教学和科研人员更多经费使用权和成果的使用、处置、收益权。

田阳 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

此份“国家报告”是对高等教育全景式的扫描诊断,为高等教育“十三五”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报告既总结了成绩,也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也要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应该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生规模世界第一、高校数量世界第二”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们必须坚定发展信心,扎根中国大地,发展高等教育。同时,我们更应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大学的学术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直面报告中的问题诊断,自觉对号入座,主动使“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更加聚焦发展短板,以精准的改革有效激活学校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为此,不同类型的大学要主动回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回归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坚持特色发展,重点抓好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提供多规格、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红利。此外,高水平大学要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强一流学科建设,用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对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支撑”和“率先引领”。

铁铮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这份世界上首次发布的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报告”,让我们亦喜亦忧:既看到了 21 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在跨越式发展中取得的成绩,也看到了其与“双一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报告显示:我国在学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各类高校数量位居世界第二,毛入学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我国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调协调;新建院校助推中国高等教育大转型;全国高校各安其位、各显其能、特色发展等方面的成绩。同时也应看到,报告中真正能够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指标还不够充分和具体,专业和社会发展脱节、“重科研轻课堂”等问题在一些高校仍普遍存在;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盲目乐观:一方面,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和倾向性,使得评估结果与现实状况容易存在误差;另一方面,质量的评估有许多难以具体和量化的指标,使得评估本身具有较大改进、完善的空间。所以,中国高等教育还没有到庆功的时候,在数量迅速提高的进程中,加快提升质量,是当前面临的首要和重要任务。

学术不端,咋办?

李洪波 江苏大学副校长 ):

解决学术不端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抓基础,加强学术规范教育,解决学术不端的“不想”问题。完善学术规范教育体系,增强科研人员对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的了解,避免“无意”的学术不端;切实加强学风建设,积极倡导科学创新精神,提升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强化科研团队的文化氛围建设,使科研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良好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价值观念。第二,立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制度和学术管理制度,解决学术不端的“不能”问题。改革现行的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全面建立科研成果盲审评价制度;完善科研人员的考核和晋升制度,对科研产出不做数量要求,重在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改革学术出版体制,避免出现学术刊物权力异化。第三,重惩戒,加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监督和惩罚,解决学术不端的“不敢”问题。完善科研人员的信用信息体系,形成信息联动,切实提高学术不端行为的违纪成本;实行学术评价人员的责任追究制度,实现科研评价科学性和可信度;落实出版单位的连带责任,增强出版单位对学术成果审核的责任心。

蒲怡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 纪委办公室 监察处 ]:

从高校纪检监察的角度看,要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党纪政纪处理,也就是通过处罚来达到学术上的“正义”。在程序上,首先,须经由高校学术委员会,或者是学术道德委员会对学术不端违纪线索进行调查,认定被调查对象是否属于学术不端行为,并依据严重程度提出处理意见。其次,由高校校长办公会对学术不端违纪的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赋予校长对高校人员的处罚权,根据学术不端行为的相关处理规定,进行行政处分。若是党员,还涉及党纪处分,须由学校纪委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行党纪处理。最后,要依照“处理一个,教育一片”的原则,将案情在高校内部通报,消除学术上的不良影响,教育广大教师恪守学术诚信。在实际操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认定往往比较容易,而在违纪的严重程度的认定上,却有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相对应的政纪党纪处分,也从最低的通报批评到警告,直至最严重的解聘或者开除。因此,学术不端违纪程度的认定,需要统一的尺度来统一处罚的力度,最终达到在处理上的公平公正,实现学术上的“正义”。

封林 三峡大学学生处处长 ):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能否遵守学术道德,不仅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而且还会影响整个民族乃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大学生若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弄虚作假,参加工作后很容易依赖学术不端等不良“捷径”。所以,必须在萌芽阶段就得到整治和改善。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笔者认为应该从两方面来考量:一要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良好的学术道德是大学生进行科研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学校严谨治学的道德底线和生命线,是可持续科学研究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学校层面举办各种各样的学术道德建设宣传活动,树立学术道德模范典型,起到学术道德的标杆引领作用。二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现今学术不端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还是在于对学术不端、诚信缺失没有做到“零容忍”。诚然,培养杰出人才是高校使命中的重中之重,但教会一个人如何“诚实做人”,才是最重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倘若国内高校都能够对学术表现差或学术不诚实者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从学生阶段就造就其严谨对待科研的态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杰出的。

铁铮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

教育部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研究起草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已于 4 月 29 日结束。据悉,该办法体现了坚持预防为主、教育与惩戒结合的原则。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要综合治理、协同作战。仅靠高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全社会都要为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术风气贡献力量;要深入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从小学、中学抓起,而不能等到大学再算总账;要认真分析学术不端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领导要以上率下,教师要为人师表。对于教师和担任领导职务者发生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从严处罚,而不能与“庶民”同罪;要以预防为主、关口前移,加强监控,不要等到出问题之后才开始处理;要研究、实施行之有效的办法进行全面预防。例如:广泛推行论著答辩前、结题前、发表前、出版前的查重机制,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抄袭和剽窃等行为;要建立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的长效机制,警钟长鸣,未雨绸缪,明确主责单位和责任人,全面实行责任制,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问责”。 J9FyBalrEolZE8n8W25MY1vWGlE0nTJbwJPVQMCEp4wsMyZ9W/XYDX2PYuzib6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