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会”代表、委员谈高教

张政文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 ):

社会服务是高校使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党的“三农”工作重要力量,应提高政治站位,发挥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与社会影响力,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的精神帮扶、人才帮扶、科技帮扶、治理帮扶、教育帮扶,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贡献教育力量。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精神帮扶。高校要采取符合农村特色、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进行理论武装创新,激发帮扶对象双手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幸福的内生动力,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人才帮扶是关键,高校要从政治高度谋划脱贫地区帮扶,将下乡帮扶干部建设纳入学校干部人才工作总体部署,积极推动乡村治理的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并举”。广大高校还应发挥管理及智力优势,把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作为重要职责,围绕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等开展调研、创新工作,持续推进脱贫地区的治理帮扶。

王树国 全国人大代表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大学应该打开校门,主动并深度融入社会,把握社会发展最前沿脉搏,真正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潮头,变革、构建学科体系,让学生在一个与时代同频共振、与社会脉搏紧密相连的前沿背景下,去学习知识、把握知识、创造未来。新一轮技术革命过程给各高校带来巨大挑战,但更是一个绝好的机遇。西安交通大学正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开展实践和探索。学校从校地共建、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助力行业企业解决“卡脖子”发展难题等维度,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互利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循环,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期待创新港能走出一条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的创新之路,并成为新征程上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施大宁 全国政协委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

我认为“破五唯”是对前期中国科技教育功利化的评估体系的纠偏。“破五唯”的关键在“唯”,说到底还是论文,论文是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论文应该首先根据最初的科研目标去努力,做出成果后再刊发论文,但由于前期的评价体系出现了偏差,导致出现了“为了论文而论文”的现象。因此,“破五唯”的核心在于让科技评价标准回归理性,真正把我们的研究成果写在工作实践中。学术评价的顶层设计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系统性工程,这也是从过去一味地追求成果数量,到现在更注重学术成果质量的历史过程。目前,我国的科研体量比较大,做这种“纠偏”工作是非常及时的。破“五唯”,不仅要“破”,更主要是“立”。破除评价标尺的异化,并不是对学术标准本身的否定,而是强化学术至上。同时,还要与时俱进,借助新方法、新技术制定更能反映评价对象的新标准。破除教育功利化非一日之功,需要抓住破“五唯”的历史契机,破冰前行、久久为功。

赵继 全国政协委员 东北大学原校长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和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颠覆性、变革性和原创性的成果在一些方面还受制于人。为此,一是要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和体系建设,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有组织的创新;二是要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构建和完善需求导向机制,深化产学研用融通创新,形成多元创新要素汇聚的良性格局;三是要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强基础研究,鼓励前沿探索和自由探索,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知识体系创新和成果转化;四是要深入推动科技与经济、科技与教育的紧密结合。解决“卡脖子”问题,根本还要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背后,是创新人才的支撑。高端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肩负着培养高质量创新人才的重任。既要重视突破当下的瓶颈,也要看到未来和潜在的风险,尤其是科技基础和产业基础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因为后者往往更具挑战性。我们只有兼顾国家当前紧迫需要和未来重大需求,才是创新强国建设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谋。

赵长禄 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

疫情防控常态化、经济转型、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等多因素交织,让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等各方面力量要进一步统筹施策、加强联动,完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一是要加大就业市场建设力度。二是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和到基层就业。挖掘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中的就业机会,引导毕业生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创业。鼓励毕业生到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多元化、多渠道就业。加大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三是在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毕业生供给结构。优化专业设置,促进招生、教学、就业、学生工作联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源头上解决就业问题。四是科学推进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进一步完善课程讲座、团体辅导、个体咨询“三位一体”的职涯教育体系,通过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学生优质、满意就业,有效助力学生个人职业生涯发展。

熊思东 全国人大代表 苏州大学校长 ):

在首轮“双一流”建设中,因身份属性、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情况。因此,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要在“上下联动、沟通内外”中发挥更加有力的作用,推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积厚成势、行稳致远。一是要强化统筹力,统筹教育、科技、财政等部门,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将“双一流”建设纳入省市两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推进区内科创中心建设等重大工程与“双一流”建设相衔接;统筹落实好部省共建“双一流”建设协议中的各项改革发展任务。二是要增强引导力,实施分类建设和评价,对具有不同发展基础和前景的高校实施差别化、倾斜性的资源配置模式,引入第三方评估,实行绩效考核,提升建设成效;出台捐赠配比政策,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双一流”建设,帮助高校提升“造血”能力。三是要提高保障力,建立部省校定期会商机制,着力破解瓶颈问题;落实“放管服”,支持在建高校在招生、选人、用人等方面先行先试,释放办学活力。

王黎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

“中国乐派”是以中国音乐元素为依托,以中国风格为基调,以中国音乐人为载体,以中国音乐作品为体现,以中国人民公共生活为母体的音乐流派与音乐学派的合称。大国崛起需要中国音乐重塑自信,中华文化需要中国音乐奋发有为,美育教育需要中国音乐有所担当,这是倡导和建设中国乐派推进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的根本出发点。中国音乐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曾广泛地影响亚太地区,今天的中国乐派在塑造中华文明的基础上,也应对东方文明有所贡献。首要任务便是在 21 世纪树立起中国自己的音乐流派、音乐学派与音乐教育体系。中国乐派的核心是不可复制的中华优秀音乐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积淀、精神面貌与审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中国乐派建设作为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二是中国乐派建设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三是中国乐派及其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现实问题的解决。

范迪安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

今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教育的根本属性和发展方向、建设教育强国要破解的重大问题进行了高屋建瓴的阐述。在艺术教育上,我们要着力培养青年学子的思想品德和文化情怀,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历史观、艺术观。中央美术学院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形成贯通思想、情感、认知和专业新的教学模式,注重将校园“小课堂”接续社会“大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关注中国发展、社会进步的自觉意识,组织学生参与重大美术、设计创作,将专业知识与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结合起来,努力达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大思政”效果。美术专业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必将大有作为,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学科内涵建设,巩固中国美术教育在以往百年中积累形成的经验优势,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拓宽口径,不失时机地培育新的增长点。学校通过拓展艺术管理、美育、艺术品修复与保护等新专业,整合多个学科力量培育科技艺术,朝向“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高质量发展。 ZDCHVHQ01ReRbviwQhGT2mIWoksWAoLrFg91hnbMUuYFZM2ig3dY3NqtA4/kcv3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