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等教育的角色

蔡劲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院长 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于当代中国大学来说,在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积极承担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别是发挥大学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价值与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化能使人的理想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就是能使大学及大学人的理想价值诉诸现实的一种基本精神、理念及实践体系,它不仅是理论层面的论“道”,更是实践建设层面的明德有为、知行合一。我们在深入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应当从建设维度和预期目标层面,自觉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提升到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一是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二是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深入发掘中华文明文化的内涵与力量,通过高等教育实践与中外合作交流产生较强的国际文化传播影响力;三是涵养师生认同的优秀教风、学风、校风,拓展文化视野和文化创新能力,形成引领社会进步、特色鲜明的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

程华东 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等教育担负着重要角色,可以用“对话桥”“建构库”“创新源”三个关键词概括。“对话”为桥,取决于高等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体现在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精神传承、心灵融通等层面,正如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论坛上提出的“做实人文对话、做深教育对话、做细心灵对话、做好精神对话”,架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桥。“建构”成库,取决于高等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的文化属性、文明特质,应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视野中更好地认识各种文明的价值和意义,建构多样开放的文明体系,积淀多姿多彩的文明成果,更好地为世界文明对话、人类文明共生发展服务。“创新”为源,取决于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职能,高等教育应凸显思想先导性、精神指引性和文化引领性,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着力推动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陈鷟 中国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教授 ):

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互鉴中,高校既要做本土文明的守望者和文明多样性的守护者,也要做不同文明互鉴的“熔炉”。要做好本土文明的守望者,高校必须扎根本土办大学,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为本土文化的保护、发掘、传承和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在中国这样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地的大学都应自觉承担起这个责任,对华夏文明,对学校所在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意识地用与时俱进的研究方法、呈现形式加以保护、研究、传播和发展,从而保护好可贵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根脉,保护好文化的多样性。要做好不同文明互鉴的“熔炉”,高校要有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视野,要有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的追求和学习借鉴外来先进文化、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意识,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国际化、全球化内涵,努力加大学校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参与度,加大优质国际教育资源和优秀生源的引进力度,加大师生国际交流的力度,在正确理念的指导下办好国际化乃至全球化的大学,为文明互鉴做出新贡献。

铁铮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

高等教育承担着文化传承与创新重要使命,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对此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一是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交流的领域应该更加扩大,合作的内容应该更加丰富,要不断解放思想、实践创新,只要有利于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都应该纳入交流与合作范围。二是要讲求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不能仅仅满足于请几位知名专家到学校做讲座,更要在办学理念、教育规律、教学方法、科学研究等深层次交流和合作上下功夫。三是要增加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频度。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频度仍不能满足“双一流”建设的需要。要增加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经费投入,创新体制和机制,创造更优的条件和环境,使对外交流与合作日常化。四是要强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温度。对外交流与合作表面看是学术上、专业上、技术上、文化上的交流,其本质却是情感上的“融合”。要加大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力度,消除隔阂和障碍,用真情实感影响人、打动人、感召人,使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aAC6Y82ZwZZjW1PpCzc5Cg8ysz5QHS2G47lTNyldxTl5z58Ps6HzXFIoiHpTzZ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