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共生理论的起源和内涵

共生是一个现代自然科学生物学领域频频出现的一个名词,我们人类对大自然进行研究,往往发现一些宝贵的信息资源,共生就是生态领域繁荣进化的一个原则,这个生态原则对我们构建合理的人类社会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一、共生理论的起源及发展

“共生”的字面意思是“一道生存”“一同生活”。“共生”对应的英语词汇有两个:一个是symbiosis,一个是conviviality。Symbiosis是希腊语源,指生态学的“共栖”,特别是双方受益的共栖,依据各要素间的利害关联性结成协作关系,维持自我生存。Conviviality则源于拉丁语,指在目标、理想、利害关系、文化背景等方面不同的人们之间,相互欣赏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共同启发,展开交流合作的状态。

共生概念首先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安东·德巴里(Anton deBary)在1873年提出的,指的是很不相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德巴里给出的具体定义是“不同名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 20世纪早期,康斯坦丁·谢尔盖耶维奇·梅里日可夫斯基发明了“共生”一词,认为“进化的新颖性起源于共生” ,这个过程被称作共生起源。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和谐共生在动物和动物、动物和植物、植物和植物之间广泛地存在着,共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生物现象。现代生物学家对共生现象的认识更加明晰、深刻,认为两种不同的生物体密切地、专性地生活在一起,这种生存方式就叫共生。

就当前学术界研究而言,从存在论方面,李思强认为“共生”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泛指事物之间或单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这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多元并存、异类同生、互利共生等现象。共生是事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或存在方式。共生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共生具有规律性、协调性。

就共生思维而言,顾智明认为共生思维是人类思维转向的合理进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何以终结了,根源在于本体思维的诸多弊端,尤其是主客二分的对立型思维。本体思维追问“是其所是”,冷落了“是其应是”,淡化了善恶道德价值特别是道德践行。本体思维追求“同一”泯灭“差异”,造成人我对立分离。本体思维把所有合理的东西还原为一个总体,在这种总体性的观点下,只有符合“同一”“统一”的才算是真理,并用这套观念证明或批评个人行为和生活以及社会习俗与制度,导致总体性的“同一”“统一”,泯灭了丰富多彩的“差异”。面向生活的伦理思维要摆脱本体思维的消极影响,就要放弃追寻那个将“存在者带入其当下在场”的存在,它不是通过设置“同一”来生产设置秩序,不是寻求对世界的控制和主宰,“而是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在一种包容、对话、参与的理路中探寻人在世界中的相与之道”。

共生思维变自我存在为共同存在,变一味求同为尊重差异,变独白命令为交流商谈。作为价值观的共生学说,就是试图向人们提出一种普遍性的价值观,以使其为不同人的共生确立思想平台。作为道德规范的共生学说,首先它强调人们的自律意识,共生应是自律的人们之间平等、自愿结成的新型关系。尽管各自拥有不同的意识、规范,仍能顺利共存。实现共生的方式包括对话、交往等。积极的共生包含着对他人的兼顾基础上的自我决定,要倾听沉默的少数人,要创造新的公共性以容纳全部的各种形式的文化,还强调无差别意识和相互尊重意识。共生伦理可被推广到社会决策、社区建设、国民福利、国际关系等当中。就共生的本质特征而言,从人类自身来看,人类是狭义生命的最高存在。人类的生存表现为个体生存和有组织的生存形式,但人类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共生共存,因为任何个体或自我的终极存在只能在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的交往中才能确立其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

共生思维源自辩证思维,是对辩证思维的丰富和拓展。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辩证思维指的是一种世界观。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辩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辩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辩证思维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思维中的反映,联系、发展的观点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思维法、质量互变思维法和否定之否定思维法。共生思维也是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承认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种联系是客观的。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观点、规律完全适用于共生思维。共生思维是对辩证思维关于事物差异性相互生成思想的凸显和提炼,形成一种思维范式,由思维范式上升到一种价值倾向。

在社会共生方面,胡守钧认为应当从社会共生的研究中建立一种社会哲学。共生是不同的个人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必须与自然共生,处在同一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必然建立起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主体之间交换资源和分享资源的网络,每个主体既享有权利,又承担义务。权利和义务存在于共生关系之中,并且一方的权利与另一方的义务对称。个人与社会在共生中,永续不断地相互构建。个人之间互动形成共生关系,每个人通过社会共生关系的网络影响社会。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互动,形成共生关系,每个组织通过社会共生关系的网络影响社会,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个人发展就是改善自己与他人或社会的共生关系,组织发展就是改善内部共生关系和外部共生关系,社会发展就是改善各方面的共生关系。

富有代表性的观点还有不少。例如钱宏认为,共生是在给予和被给予的生命自组织活动中共同进化的关系。共生,不是弱者向强者的乞求,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恩赐,而是精神强大者主动伸出的和解之手。共生,是对新与旧、外来与自有生活方式与审美旨趣的超越,是整合而创新的关系。共生,是在时间上延迟冲突、空间上设置缓冲地带扩展的同时,积极地相互接受个性差异并扩展共通领域的关系。共生,是相互对立和否定的同时,相互给予必要的理解和肯定的关系。共生,是在相互调和、妥协、合作中创建和解共存、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关系,公民共生体是共生关系在社会生态领域的最佳组织形式。共生,是追寻可能的世界,并创造人、事物新的可能性的关系。“共生哲学”并不排斥激励性的竞争、竞艺、创优,更不是对人类游戏规则(games)的取消。共生,是保持、发扬、获得个性(多元—多边—多彩)、差异性(生物—文化—文明多样性)、优越性的激励、互助、相长。因而共生,从思维方式上,改变过去的二元对立逻辑(A即B,或非A即B),跃迁三元全息思维;从伦理关系上,将传统的二人(你、我)世界,跃迁到现当代的三人(我、你、他)世界;从价值取向上,将过去的平面线性展开,跃迁到立体网络互动,通过丰富或拉开个体、族群价值诉求差异、需求差异,建立丰富多彩的生命共生体、社会共生体,实现互助、互信、互联与协同、协商、协和,达到共生的效果与目的。所以,共生是法则,是关系,是智慧,是价值观。

朱建国提出了“共生主义”的概念。“共生主义”的宇宙观是人与万物平等。“共生主义”的新哲理秩序是“健康”(善),其本质就是合作与共生。“共生主义”的宽容尺度是杜绝暴力。“共生主义”的文明底线是不做任何有碍万物共生的事。“共生主义”的哲学源泉是“东方哲学”《易经》中的相反相成与佛教中的对立统一论。“共生主义”的思维逻辑是一与多浑然一体,有与无相反相成,世界万物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共生主义”的思想前提是,人类精神能力和理性是有限的,需要自然的生存规律暗中协助。“共生主义”将逐步由自在存在走向自为存在,它是个永远开放、不断完善而永无止境的更新升级过程。在全球化到来的今天,若不遵循共生法则,所有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不能长久,出现的繁荣景象都不免是昙花一现。

井上达夫认为:共生是社会基本矛盾协调发展的状态。共生是人类实践凝结的真理,人类全部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实践共生的过程,并在实践共生中不断地升华人们的认识及产生新的认识。共生是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它不是限于内部和睦的共存共荣,而是相互承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之自由活动和参与的机会,积极地建立起相互关系的一种社会结合,提倡向“异质者开放”。

尾关周二也说:“纵观人类历史,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大而言之可区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即:(1)人淹没于自然之中;(2)人从自然中分离与异化出来;(3)人与自然的共生。” 在我们现今的竞争社会中,共生理念要求对生存方式本身进行自我变革,不是强求遵从现成的共同体的价值观,或是因片面强调“和谐”与“协调”而把社会关系导向同质化的方向,而必须在承认种种异质的共存的基础上,树立新的结合关系的哲学,必须保持个体的独立性,坚持平等与公正原则。尾关周二以政治学家山口定《关于共生》和井上达夫所著《走向共生的冒险》所主张的共生不是强行遵从现存的共同体的价值观,把社会关系导向同质化的方向,必须是在承认种种异质者共存的基础上旨在树立新的结合关系的哲学, 并肯定井上达夫的向异质者开放的社会结合方式的共生。同时他也吸收了黑川纪章的一些思想。黑川纪章认为,“共生的理想是力图承认相互的圣域的思想。即涵盖了信仰、民族传统和文化,主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必须承认相互的圣域才是共生的理想。” 尾关周二试图综合这两种共生思路,即重视异质共生与同质共生的综合。人本来是在同质性和异质性的交织中生存的,因而必须以此为前提实现人性化。

水谷幸正在佛教在线网上发表《现代社会与共生》指出,21世纪人类的指导理念是共生,是与佛教朝向一致的。几个世纪的物质文明昌盛,现在意识到了心灵的重要性,佛教里的“生命一如,共生就是一如。日本哲学基础就是共生,包括循环经济和企业哲学”。

池田,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一直反对核武,呼吁裁军和世界和平,并于1995年发表与戈尔巴乔夫的长篇对话录——《20世纪的精神教训》。池田用佛教“缘起观”表述对共生的看法:一切都由缘而起,能单独地产生的事物是不可能的,与其重视事物的个性,不如重视他们的关联性、普遍性,“这就是人、自然、宇宙的共生共存的世界感觉……他深信,只有共生才是开辟21世纪的关键所在”。

黑川纪章认为,共生概念的提出,已经过去了35个年头,今天,共生概念已在各个领域中使用,成为时代的关键词。正像过去一再强调的,共生概念是与共存、妥协、调和等含义完全不同的概念。一言以蔽之,共生与这些概念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尽管是对立、竞争,“但必要时还会成为伙伴”。从另一视角来看,承认在对立的精神与物质之间,存在着中间领域或边缘性,承认对手的高明之处和可以共同拥有的相同规则,只有如此,共生的概念才能够成立。共生概念,指的就是“道空间”“边缘性”“利休灰”“间隙”“模糊性”“灰色文化”“两义性”“双重规则”等概念,因为正是这些概念构成了中间领域。

20世纪中叶以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扩展到社会科学以至哲学领域。共生问题被越来越多的生态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政治学家和哲学家们所关注。共生理论应用于生态领域、经济领域、管理领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二、共生理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学界关于共生内涵的描述,我们归纳一下有大概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是认为共生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是事物之间和谐统一、共生共荣的关系。第二种认为共生是生命组织的进化关系,是整合与创新的关系,是一种法则,是一种智慧,是活着的辩证逻辑,是和谐的理论基础。第三种认为共生是主客体统一的思维方式,打破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尊重差异性、多样性,提倡包容、对话、商谈。第四种认为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与人的关系应当是共生关系,组织之间、组织与个人之间互动形成共生关系,承认异质的共存,保持个体的独立性,重视个性,更重视关联性、普遍性,共生是历史唯物主义存在的基本形式。

对于共生的内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在归纳以上几种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这里对共生做出这样的界定:共生即共同生成,是指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互相作用形成新的稳定状态、创生新事物的过程,即相互生成、共同生成的过程,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领域普遍的存在状态和衍生发展机制,是一种自然法则,体现着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空间的共在和时间中的生成是它的根本特性。具体来说包含以下内涵:

一是事物的存在离不开共生。共生是自然、人类社会、思维等最普遍的存在方式之一;存在是异质者共存、多样性共生;生命的终极存在应当从共生关系中寻找。

二是共生是动态的。差异性的事物尽可能地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进行立体多维的复杂性互动,互动过程中有协同,也有竞争,有并存,也有融合汇聚,有同一,也有斗争,在整个的互动过程中偶然性实现创生,在概率中实现发展。互动的广度、深度、力度、自由程度、复杂程度越大,事物创生进化的概率越大。

三是共生即生成。万事万物无不处于此消彼长、瞬息万变的过程中,在差异性、复杂性互动中,不断创生着新事物,事物无不处于生成的过程中,生成的方向取决于共生的环境和条件及各种关系。

四是共生是一种人我共同生成的生存样式。当“我”作为我自身而存在时,他人也同样作为自身而存在,“我”与“他”彼此互依,自由共在。真正的自由的确立与获得只能是严格地依赖于他者的自由,也因此人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共生中的存在,在共生中获得真正的自由,成为真实、完整而又内在统一的自我。任何个体或自我的终极存在只能是与其他的个体或群体的共生交往,才能确立其作为个体存在的意义,个体存在的意义也就是存在的共在,也就是共生的存在,作为自觉了的理性人意识到共生才是自己真正的存在,在共生中既生成自己也生成他人。

五是共生是社会进化的基本规律之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个人与人在共生中协同与斗争的历史,是人在交往互动中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共生的本质是一个不断显露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共生进化离不开以语言为中介的理性实践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人类社会的共生必须充分激发个人理性实践知识以及个性才能的共生互动。在人的共生互动过程中生成社会,社会与人的进化同时生成,社会在人的形成过程中生成,人又在社会生成中不断生成。

六是共生与审美不可分割。人从审美出发投入实践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人与自身保持同一性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与他人和外物相统一,人实现了这三个统一之后的实践是自身与他者共同生成的过程,即共生的过程。人的生成离不开审美实践,只有在审美实践中才能实现共生,既生成自己,也生成他人和外物。人类只有从审美实践出发才能与自然界万物共同生成。

共生理念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普遍性。就是说任何事物都不可能绝对孤立地存在,只有在联系中、在关系中才能存在,这种联系和关系就是共生。

其二,多样性。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不是走向单一化,而是走向多样化。共生的多样化在物质世界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构成了其整体的演化与发展趋势。共生突出地体现了事物的多样性,事物都具有个性。

其三,互动性。即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是在不同事物的内部诸元素及其外部环境之间所固有的差异基础上,相互协同与竞争、合作与斗争的作用过程,这种事物间的协作与斗争,突出地体现了共生的互动性。

其四,生成性。共生过程是事物的共同进化和发展过程。共生导致生物的进化,导致物种的创新。共生关系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共同促进、共同激活、共同适应、共同生成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

其五,开放性。共生方式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一种开放性的系统,一切事物在共生中产生、存在和发展,从时间、空间、广度、深度、复杂程度等方面都是无限的。

其六,协调性。即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不是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而是斗争中有依存、竞争中有协作的共生共存。

其七,交融性。即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不但是通过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相互作用体现的,而且是依赖于事物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内在于同一事物的整体演化过程中,通过不断相互转化来完成的。事物共生的相互转化,突出地体现着事物共生的交融性。

其八,互利性。即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在互动性与交融性作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调整相互竞争方式形成更加密切的合作,从而走向相互融合、相互完善。这种事物共生的相互融合性与完善性,突出地体现了事物的共生互利性。

其九,自组织性。共生现象是一种自组织现象,共生过程是一种自组织过程,在自组织过程中结成共生体,并按内在要求形成共生模式,产生新的结构,促进共同发展。

其十,复杂性。即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是复杂的;不同事物内部、外部以及内外部之间在演化方式、演化方向、演化速度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事物的共生具有了整体的复杂演化趋势。

其十一,发展性。即物质世界中不同事物的共生,整体上是不断产生新事物的共生,是新事物生成的过程,在时间上是不可逆的。共生的这种前进性,突出地体现了事物共生的发展性。

三、共生理念的基本法则概括

自然界的生态进化就是一个充满了创新的过程,到处可以看到共生的生态智慧。比如,由于适应性而生成的自我变异、以差异性为前提的物种多样性、以多样性为前提综合进化等,都是很重要的生态共生机制,我们这里把它们概括为生态理念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体现着深刻的生存和创造的智慧,是人类对自然界生态智慧的汲取,是社会治理创新取之不尽的源泉。这里我们对这些法则做以概括说明,后边在共生的方法论考察一章,将进一步论证。

1.多样性法则

美国系统学家拉兹洛说:“没有多样性,各个部分就不能形成一个能生长、发展、自然修补和自然创造的实体;没有整合,不同的组成部分就不能结合成一个动态的功能性结构。” 多样性法则是指多样性是整合创生新事物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条件,多样性分化的质量决定着整合创生的质量、改良和效果。其内涵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利于克服每个事物自身的缺点,实现事物在相互制约中达到积极方面的不断巩固和发展,这也正是“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类”的道理。

第二,使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复杂的网状结构,使每个事物最大化地对事物整体系统发挥支撑作用,这就有利于整个事物系统生态循环的稳定和自我修补,有利于系统的平衡,这也正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道理。

第三,事物的多样性存在为事物的个性存在创造了宽松的环境,使整体系统内部有了更多的创造性和优化的可能。

第四,事物种类的多样分化,为整合创生新事物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和机遇,使整合创生的优化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同时也要注意,在一定条件范围内,多样性是应该有限度的。正如拉兹洛所说:“多样化的好处是有上限的。当分化程度很高,而整合尚不充分的诸系统之间的关系,变得无序而混乱时,多样化便达到了上限。在这种情况下,多样化就需要进一步的修整来加以平衡。” 关于多样性法则,可以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为例,食物网的多样复杂性对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一般说来,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尽管在一个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中,一般不会由于一种生物的消失而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失调,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所下降。

2.综合进化法则

所谓综合进化法则,是指事物要获得发展必须争取最广泛的资源,避免单一化,保持多样化,即需要推动不同物种、不同基因、不同特性的事物之间的重新组合与建构。世界演化的过程无非是多样性事物在运动作用中变化的过程,每一个新的物质形态都是已有物质综合创生的结果,同时又是面向未来汇聚创生新事物的起点。最早的微粒综合成了原子,原子综合成分子,分子综合有了大分子,有了细胞,有了生命体,有了细菌、藻类,有了植物、动物,一直到有了人。人的生成也是已有各种物质形态进一步综合创生的最复杂、最高级的产物,即从最初的细菌不断综合进化的结果。人和生命体的存在与运动,都是综合的行为。人和每一种生物的进食都是一种特定的综合,其中当然有分化和分解,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综合分散生命营养以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生存。人类也不例外,只是人类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进行体外的综合。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就是这种自觉而能动的综合的最突出的表现。从黑猩猩用草茎从洞穴中吊出蚂蚁开始,使用工具的综合就存在了。原始人类进一步提高了这种综合的能力,而且还自己制造工具,每一样制造出来的工具,即使是极其粗陋的石刀,都已经是综合的结果,里边包含着物质形式特性的综合,更主要的是思维的综合。人类的劳动生产,从最早的农业到后来的工业和信息产业,无非是综合创生的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罢了。今天的计算机的信息集成就是其中最高的表现之一。恩格斯曾说:“在我看来,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他说的“社会本能”就是生命个体结群合作的本能,也就是个体间相互综合的能力。人类的社会,作为“许多单个人的合作”,更是一种高级的综合,正是社会性综合的结果,进化才使人的本质得以提升,创生出新的更加伟大的力量。从社会的进步来说,近30余年中国社会特别是经济的大发展,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在中国大地上从未有过的劳动、土地、资本、人才和科学技术等要素在深度和广度上的综合,实现了与世界技术、资本、理念、方法等物质和信息的综合。从20世纪起,世界就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大综合的时代了。这在今天的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来。人类的文化创造的每一个真正的进步也都离不开综合。巫术图腾、神话史诗、文学艺术是如此,社会道德的进步也体现出这种综合的趋势。从人性的生成看,尽管一直贯穿着分化和冲突,但是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广泛的合作,全球化就是人、信息、资本、资源等因素在全球范围的综合。马克思把真正的人的本质规定为“类本质”,就是把人的本质的生成定位于全人类的最高综合的结果。以每一个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人类大综合,将使人类的创造力空前自由地迸发出来。

人类思维的进化也离不开综合的作用。思维是人类独有的心理功能,它使人类具有高级的信息接收和处理的能力。不仅思维本身离不开综合,只有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才能具体、真实地认识世界,而且思维本来就是人体多种器官乃至整个身体综合作用的结果。最原始的形象思维无疑是极富创造性的一种思维方式,古代的神话就是明证。而这种思维方式就是想象和思维相综合的产物。想象中的表象和意象是形象的,在形的运动中贯注了思维的逻辑性,这才有了形象思维。无论是科学发展和发明还是艺术创造,直觉都是非常重要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感官和思维的整体性综合生成的。美国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在《视觉思维》中指出,人的视觉本身就是思维的,而思维又总是离不开视觉感受。不仅视觉如此,其他的感觉也是不同程度地具有思维的功能的,这种敏感是感觉和思维的经常性联系即综合的结果。所谓开发人的巨大潜能,关键就是要保持和激活人的感性与理性的整体性,促进人的各种器官之间的综合。

懂得了综合的创新和进化意义,就应该更加自觉地尊重多样性和开放性。没有多样性,就谈不上综合,即使综合也不会有真正的进步;没有开放性,也就没有胸怀欢迎异己乃至“异端”,更不会有推动和生成多样性的主动精神及有力措施。懂得了综合的创新和进化意义,不仅对现代管理所强调的“团队精神”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自觉态度,而且对于组织和协调的作用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综合不仅包括对参与综合的因素的选择和吸引,更重要的是结构上的变异、改善和优化。当前我们要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其实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的大综合,推进新的治理体系的形成。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就是一种地缘经济的大综合。只有通过创造条件实现更大的综合才能汇聚更多的人力、知识、信息、资本、资源共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实现整合创生。

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中常说的边缘优势和共生界面就是对综合进化法则的一种印证。所谓边缘,就是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异质系统的交叉地带,这里往往就是异质因素相互综合的条件最充分、成果也最有特色的地方。边缘优势指的就是在不同生物群落的相互交叉的边缘地带,由于物种的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使生命更加活跃,而且更容易促进物种的分化和进化,甚至产生新的物种。我们这里将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事物范围,在事物的边缘地带往往会孕育出最富活力、最有价值、最富新意的东西。世界上一切进化和进步的秘密都在综合创生之中,边缘优势为综合创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更好的条件,因此更有利于生命的进化和更新。水对于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它最能促进边缘地带的异质食物的交融和综合这种交叉边缘优势,无论是对于生物进化,还是对于生态优化、科学的发展、文化和社会进步,以及个人能力的成长,这都是极其重要的规律。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沿海地带就是对外开放的边缘地带,所以在吸引利用外资、技术、管理等方面就具有优势,所以经济就发展得快,在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中,也要注重利用边缘优势和创造边缘优势实现社会的综合进化发展。再例如,当前交叉学科领域容易创新出成果,就是因为学科交叉部分是各学科的边缘地带,容易联系其他学科实现综合进化,产生新的生长点。地球的生态圈就在地球的边缘,这个边缘实现了综合进化发展,出现了人类活动。发现、重视、开辟和利用边缘,实现综合进化,是提高创新能力和促进创新实践的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对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的接触方式和机制的总和。或者说,共生界面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传导的媒介、通道或载体,是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事物实现衍生发展必须有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当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汇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生状态,实现综合进化,衍生新事物。例如当前的聊天工具QQ、微信就是人与人共生的一个界面,缺乏这样的界面,共生就无法建立起来。古代的庙会、现代人的各种类型的会议和聚会,都属于人与人发生经济、政治、文化、情感等方面关系需要而形成的载体,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的交流汇聚中实现综合创新及不断发展的。要想建立共生关系,先得创建共生界面,也即综合创新的载体。共生界面具有信息传输、物质交流、能量传导、系统秩序的形成、分工合作中介等功能。共生界面既有单一的,又有多重的。例如两个国家之间可以有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外交的等多个共生界面,两个人之间可以有血缘的、地缘的、业缘的、学缘的等多个共生界面,在这些界面上,事物之间进行充分的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和能量交流,形成综合进化机制。共生界面也往往是多种形式的综合,在综合中实现进化。要想促进事物发展,就要寻找共生界面作为载体和媒介促进事物综合进化,在共生界面这个载体和媒介内,一切内部因素和相关环境因素进行互动,就会实现综合进化,实现事物的发展。所以,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就必须汇聚创新,实现综合进化,促进新事物产生。

四、共生的类型

共生的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从不同层次划分,事物共生包含着宇观世界的共生、宏观世界的共生、微观世界的共生以及宇观、宏观与微观三个层次的共生;以不同方面来划分,事物共生包含着事物内部诸元素的共生以及它们与整体结构的共生,包含着事物外部诸多其他事物的共生以及它们与整体环境的共生,包含着事物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共生以及它们与其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事物的整体功能的共生。从行为方式上说,存在寄生关系、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上说,有点位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等多种情形。当然还有更广泛的划分。例如,自然界诸事物的共生、人类社会的共生、异质文化的共生、人类与技术的共生、部分与整体的共生、历史与未来的共生、理性与感性的共生、宗教与科学的共生、人类与自然的共生、科学与艺术的共生、传统与时尚的共生、地域性与全球性的共生、不同年代的共生、城市与乡村的共生、海洋与森林的共生、抽象与象征的共生、肉体与精神的共生、保守与革新的共生、开发与保护的共生、精英与草根的共生、工业与农业的共生、消费与服务的共生、效率与公平的共生、政府管制与市场自由的共生、人与神的共生、人与他者的共生、不同语言的共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共生、一国一地区公民与全球公民的共生,等等。我们这里不再做详细解释。

五、共生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共生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法的哲学,但它不同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哲学,它是唯物的,是关于思维和思维对象的辩证法哲学。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运动的一般规律的学说,也是关于思维和思维对象的普遍规律。共生理念继承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客观实在性”方面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也继承了世界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对普遍联系和发展思想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探索。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表现出来是一种共生的存在,这种存在的特点是保持事物多样性的存在,保存事物的个性特点,在这种共生的存在中,事物既相互协同依存,也相互竞争斗争,事物就是在这种协同依存和竞争斗争的共生互动中实现发展的,多样性共生互动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方法,有矛盾分析的方法、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共生理念继承了矛盾分析的方法,对立统一规律是共生理念的哲学基础,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共生理念关于事物发展途径和方向的哲学基础。共生的方法是在继承唯物辩证法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通过是关系性把握事物的方法,在关系中促进事物的生成方法,在相互作用中把握事物的方法,集群发展的方法,在多样性中推进事物发展的方法,复杂性分析事物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反映论哲学,但它不同于机械决定论的反映论,它是辩证的、联系发展的、能动的反映论,共生理念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客互动和普遍联系的反映论,坚持实践基础上的认识论,并且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提出了多元共生的认识方法、在审美共生实践中促进事实的真和价值的真的统一的认识原则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物的社会历史观,在自然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物质性因素基础上,人类实现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的最高理想。共生理念坚持人类社会存在的物质性,坚持生产方式是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但对生产力中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人、科学技术四个因素中的人的因素增加了理性和知识、信息的内容,在社会意识中关注人的默会知识的互动共生,认识到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力量而且也是理性共生的精神和智慧的力量,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要发挥好,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知识人格、理性人格,人民群众的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审美理性的共生要确立起来,人民群众要由自发的共生走向自觉的共生,形成共生理性,社会要实现合理化。共产主义在坚持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极大丰富的物质性基础的同时,将共产主义社会与人的审美共生实践结合起来,将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自我同一性结合起来,将共产主义理想同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统一结合起来。这些都是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丰富和发展。

共生理念全盘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类命运的终极诉求,将全人类的普遍幸福及实现这一普遍幸福的途径和方法,纳入了自己哲学历史观的框架之中。共生理念在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观等诸问题上不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立场和方法,还试图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起到发轫的作用。

共生理念对普遍联系原理与运动发展原理进行了充实和丰富发展。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精神贯彻到了学理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哲学,但它不同于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论,它是辩证的、联系发展的唯物论,而且是唯物论贯彻到底的彻底的唯物论。它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概括为“客观实在性”,从而在本体论的高度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或条条框框出发。共生哲学理念,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坚持辩证的、联系的、发展的唯物论,同时又丰富了辩证、联系、发展的内容,坚持马克思彻底的唯物论,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0BYrhXUFPW3XJ0PPWUtRq8z4ovhm4qiNpatIdoWHSM59gQUs1XrcWAJtrbPJer6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