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共生理念研究的悄然兴起

目前共生理论是国内外正在兴起研究的一个领域,它研究的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普遍存在的生命体之间的生存方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

就国内研究而言,共生的时代意义已经毋庸置疑,在21世纪人类文明似乎到了一个转折点,启蒙以来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导致环境恶化、人与自然对立,技术对人的统治,战争、冲突、核威慑等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呼唤一种新的理念范式,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共生已成为人类的共同呼吁,共生理念准确把握了这一时代的脉动,提示了人类文明演化的可能方向。共生理念既体现着时代特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大同理想”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等思想相契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李存山编审、华中理工大学张曙光教授、河南师范大学崔永和教授等认为,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在追求一种“大同”的理想社会,“共生理念是大同思想在当代的具体化”。

对共生内涵的研究,有从矛盾的对立统一来分析的。姜玉春、孙宝林认为,“共生是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协调运行的最佳状态”。 共生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的协调状态。就共生的本质特征而言,吴飞驰认为,共生方式具有以下本质特征:“本源性、普遍性、层次性、共进性、开放性、互主体性。” 人类最本质的生存方式是共生。就共生思维而言,顾智明认为,共生思维是人类思维转向的合理进路。共生思维打破了主客二分的思维定式,“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在一种包容、对话、参与的理路中探寻人在世界中的相与之道”。

就共生伦理而言,周成名、李继东认为共生时代体现的是人类本真价值和完善理性内涵。“共生时代与其说是一个特定的、独立的历史时期,不如说是一个寓含共生价值理念的理想的世界存在状态。”

共生时代的来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一种升华。要从全球化角度来研究共生。有学者认为,建构共生理念是应对全球化的根本出路,全球化是建构共生理念的基本依据。全球化将世界纳入共同的市场,电子信息网络将人们纳入普遍交往的状态,人类共生趋势明显增强,同时,随着全球性问题的日渐严峻,共生也成为人类解决新问题的理念和途径。“共生理念必将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推动全球化良性发展,最终推进人类全面解放的步伐。” 袁祖社认为,以全球化为根本特征的21世纪的文化精神与新哲学观念的精髓,就是“共在”与“共生”。全球化、公共世界与“共在”呼唤着人类“共生时代”的来临,“共生是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选择,昭示了人类最文明、最具现代意味的合作关系和生存与生活方式”。

全球化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全球化应当形成新的社会理念:共生理念。通过对共生理念的实践促进世界进入一个互依、互惠、协同与合作、平等、公正、和谐、稳定和健康的新态势。变革个体生存方式,构建新的世界发展动力机制。在社会共生方面,胡守均提出社会共生论,他认为社会共生论是为研究社会共生现象而建立的一种社会哲学。“共生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必须与自然共生,处在同一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生存,必然建立起共生关系。” 我们的社会关系网络就是共生关系网络,个人发展就是改善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共生关系,组织发展就是改善组织内外部的共生关系。从存在论方面,有学者认为,“共生”是指事物之间或单元之间形成的一种和谐统一、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命运关系,共生是事物的普遍存在状态或存在方式。共生方式具有下列基本特征:“本原性、自组织性、共进性、开放性、可塑性。”共生是宇宙万物的存在方式。共生具有规律性、协调性,提炼出“共生共荣原理(包括共生的互动性、共生的渗透性、共生的互利性)、共生的方向性原理(包括共生的多样性等)”。

二、国外研究现状

就国外研究而言,共生在日本的兴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居民因环境恶化而发起的保护运动,后来逐渐引申泛化,成为社会学、哲学等领域的热门话题。80年代后,社会领域广泛呼吁弱势群体与社会的共生。进入90年代,又出现了新一轮高潮。在现代日本,各种共生学说几乎涵盖全部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为政府决策和民众行为提供指导思想和方法参考。例如,提倡要倾听沉默的少数人,强调无差别意识、相互尊重意识。共生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层次,“如人与人的共生、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技术的共生以及不同价值观和文化的共生、历史和未来的共生、生与死的共生,共生并不需要统一的意识形态或明确的哲学体系,而只是需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容忍和接纳与己不同的他人”。

在欧美国家,共生开始主要在生物领域被提出和研究。美国生物学家林恩·马古利斯(Lynn Alexander Margulis)和多里昂·萨根在《倾斜的真理——论盖娅、共生和进化》中指出,“共生塑造了许多生物,共生在进化上有深远的作用”, 认为生物进化的机制是一种共生机制。后来,在复杂性理论中也体现出共生的思想并引入社会和其他领域。美国学者埃里克·詹奇在《自组织的宇宙观》中指出,在共生中,两种生物合作所形成的总系统改进了生存能力,促进了更高的层次的产生。他认为社会文化与生物进化都具有自然界的统一性。社会也是共生系统,“共生中,每个系统都要对自己的个体自主性做些牺牲,通过互相交换和互相参与,获得新的自主性层次,在环境中建立起更高协调系统”。“共生导致了等级组织的形成,其中较低级层次仍部分保持其自主性” 。在艾根(Eigen)的超循环中,也认识到了两种分子之间的共生。他还认为信息共生导致知识进化。多样性和相互作用的自由性是自然界进化的奥秘。从自然属性上,不仅可以说“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社会休戚与共,就是对于“地球村”来说,“生物多样性也是起资源的保障和功能调节枢纽的作用”。 生物就是在多样性中实现发展的。拉兹洛(Ervin Laszlo)(美国)在《进化——广义综合理论》中指出,加快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就是加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社会是人的行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应尽量保持事物的多样性”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从存在高度来提出共生,在他的《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等书中提出,知觉活动与知觉者所处的环境之间似乎是一种共生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交织的关系。例如一只手握另一只手,左手接触右手,右手也感到被接触,这种情况是双向的。接触的同时也是被接触,却又有截然不同的感觉。

在当代社会理论中,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的交往理论也蕴含社会共生思想,他看到了共生相互作用的世界生成模式。社会文化规范取决于社会共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历史是由相互作用构成的。” 舒兹(Alfred Schutz)提出共在世界(Mitwelt)的概念。共在世界是行动者个人同通过类型化而相关的较远的他人的关系所构成的,这是所谓“他们—关系”(they relationships)。 还有符号互动论代表人物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等,都从社会共生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发展。

可以说,共生作为一种新理念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兴起,但是还仅仅是一个初步阶段,虽然有许多学者已经认识到它的巨大意义,但是还未引起更广泛的重视和关注,这也与当前学界对共生研究深入的程度和广度不足有关系。可以说,当前学界对共生的意义揭示得比较充分,但从存在论、方法论、认识论、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更缺乏系统、全面地对共生理论进行的详细论述,对马克思的共生思想未研究,如何将共生理念与现代性问题的解决与中国现代化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探讨还未涉及,将共生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化路径还未进行探索、梳理。而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人们对共生理念的理解和研究。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索。

三、共生理念研究的目标

我们这里的研究目标是要揭示世界共生的普遍存在发展法则和社会共生的进化规律,为全球化信息时代走出现代性危机和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奠定新的发展理念。解决摆脱现代性危机的出路问题;后工业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思路问题;后工业信息社会发展背景下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理念和方向问题。研究方法为文本解读方法、事实与价值结合的方法、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抽象和具体、理论与实践的方法。由生物领域的事实分析上升到存在价值的分析,由一般性理论分析到与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分析,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又由一般深入到特殊,将合目的分析与合规律分析相结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还运用解释学的方法,在综合各方面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社会共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概括。研究思路是从知识、信息的角度和共生的维度研究社会的进化与生成。首先从生物进化的事实归纳出生物世界共生存在和进化,然后再从物质系统的共生存在和演化归纳出物质世界普遍法则,给共生做出定义,共生即共同生成。对共生进行存在论、方法论、认识方法和原则、伦理学等方面的考察。将共生上升到世界存在法则之后,进一步抽象出共生的存在机理、基本方法、认识原则、伦理内涵和道德价值取向。然后运用演绎的方法分析人类社会的进化发展,提出人类社会的共生生成法则,研究人类社会的合理化生成。在研究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时引入信息论和知识论的内容,从社会合理化视角着手来分析完善现代性发展,着重分析个人理性及实践知识的共生互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详细分析马克思的共生存在理念,对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本质同一性思想和马克思的共生思想进行深刻发掘,分析马克思对人与社会的终极存在的探索,说明共产主义与共生存在的理论逻辑联系,结合马克思的社会共生思想,分析归纳出当代社会合理化的基本内涵。最后阐述共生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共生理念在哲学上的理论变革具有重大意义。在现实上,对于解决全球化带来的冲突和矛盾提供新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及思路。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于我们新的时代特点下,掌握新的理念,避免西方工业化中的负面结果,提升中国现代化的水平和层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远大的意义。研究的创新之处为提出从个人理性实践知识的共生互动中推动社会发展,即个人理性实践知识共生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共生即共同生成,整个社会是一个个人相互作用、不断生成自我及社会关系的过程,在人与社会的生成中同时也生成着人化的自然界。在个人理性实践知识的共生互动中实现个人三方面知识的增加,即工具理性科学知识的增加、实践理性道德知识的增加、审美理性审美知识的增加。工具理性科学知识是人认识自然获得的工具性知识,这种知识的增加能增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本领;实践理性知识属于人与他人在共生互动交往中相互协调的道德知识,即个人在与他人的交互生成中随着个人及社会的生成变化,个人与他人的协调关系也在发生变化,实践理性道德知识的增加,能促进人与人不断协调,促进共生共荣;审美理性知识的增加,能增强人对生活、生命、存在的审美认识,在生命的审美实践共同生成中个人达到幸福和真善美,实现自我本质的同一。同时在审美实践和个人理性实践知识的共生互动中达到个人的三方面统一,即人与自身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自身的统一是人的自我同一,个人只要实现自身的同一,才能实现自我的幸福和快乐,才能达致真我;个人在实现了自我的同一的同时也实现着与他人和自然外物的统一,即个人只要从内心审美的自我出发与他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就会达致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共生,就会在共生中既生成自己,又生成他人和整个世界,个人与他人和自然界融合为有机的整体。未来人类社会应从这三种知识的增加和人的三方面统一来规划人类社会,提升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增加人生存的幸福度,促进人的生成和全面发展,形成人与世界的和谐统一。 ZQ1pINuUHUw21JOo+X1/ByPnV1GzfCW/MbEiEzGYXeW7E//BZKuPO5btSsn/r9S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