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京津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形势,所以国家准备在张家口、承德地区建立一个百万亩防护、用材林基地,以改善京津地区的自然环境。1961年林业部派出工作人员分赴张家口、承德等地考察。塞罕坝地区的林业工作起源很早,在1950年就建立了武装护林队,负责塞罕坝残存林区的护林防火工作。1953年护林队撤销后,围场县政府又先后在阴河、大唤起建立林场。1958年4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在全国大规模造林的指示》,要求“在着重依靠群众造林的同时,必须积极发展国营造林。除原有国营林场应加强以外,还应该利用国有的和合作社无力经营的荒地荒山,组织下放人力,有计划地增建新的林场”
。河北省政府响应中央政策,于当年11月批准承德专署组建国营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这一林场场址选在了大脑袋山东侧,即今天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所在地。阴河林场和大唤起林场均建有面积有限的苗圃,培育落叶松和云杉等苗木,但限于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经费有限,没有形成规模。承德专署建立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在进行各项建设的同时,采用机械、人工等方式,也造了少量林。另外,组织林场职工开荒种地,收获了一批莜麦。虽然由于气候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人员难以在塞罕坝上长期生存,因此造林规模有限,成活率也很低,但这几个林场的工作,为后来建立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打下了基础。
林业部做出在张家口、承德地区建立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的决定后,便先后派荀昌武、刘琨等人带队,分赴张家口、承德地区考察选址。当时阴河林场、大唤起林场和承德专署所辖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因条件艰苦,造林成活率极低,生产难以为继。正在承德地区考察的刘琨听说此事,于是率陈希诚等几位林业专家及省、地区林业负责人来到塞罕坝实地考察。当地无路无车,只能骑马,所见唯有“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刘琨忧虑地说:“这里海拔接近一千五百米,北京海拔只有四十米左右。沙尘暴刮到北京不是扬过去的,而是居高临下,成百吨成千吨砸下去的。如今北京的老城墙都拆了,城区无遮无挡,风沙天越来越多,这种状况必须全力遏阻,尽快改变,否则首都早晚被黄沙吞没。”当地干部摇头叹气:“老天爷的事情,咱们管得了吗?”刘琨17岁投身革命,参加过抗战和解放战争,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的人难免脾气火爆。他大眼一瞪,说:“共产党为老百姓谋福利,就得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在场的人当笑话听了,无不哈哈大笑。他接着说:“防沙防风的唯一办法就是种树固土,把森林恢复起来。中国五行说‘土生金’,没土哪来的金?如果大风把表土都刮跑了,沙漠直逼北京和中原,不要说老百姓的日子没法儿过,新中国还怎么面对世界啊?”
刘琨率考察队在塞罕坝大范围考察了3天,终于在亮兵台和石庙子的石崖底发现落叶松残根,之后在塞罕坝东北部红松洼发现一棵茂盛的天然落叶松,这些发现,为林业部决策提供了依据。
1962年1月,刘琨及专家组根据考察结果写了一份报告。报告中指出,河北省承德专区围场县坝上地区,为滦河、老哈河发源地,人烟稀少,地势高寒,无霜期短,适宜落叶松、云杉和杨、桦等林木生长,也可以种植小麦、莜麦、土豆等农作物。但由于表土层较薄,表土下又为白沙,不宜大量、长期地经营农牧业生产,因此,必须大搞造林、发展林业生产。这一地区,原有塞罕坝(机械林场)、阴河、大唤起3个国营林场,彼此相连。有职工193人,还有少量的拖拉机、汽车及其他农林机具。经营面积共约184万亩,其中坝上丘陵草原约100万亩,坝下山地约80万亩。现有次生林19万亩,疏林地11万亩,几年来新造幼林4万亩。尚有宜林地130万亩,其中适于机耕的约57万亩。考虑到华北地区森林少的状况,将来在这里造林后,不仅可以就近供应京津等大城市用材,也可以彻底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经过与河北省、承德专署及围场县领导研究,一致同意在上述地区建立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刘琨等人的报告迅速得到了林业部的同意。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国家下决心拨出一笔巨资,调集一批精兵强将,在塞罕坝筹建大型机械化林场,构筑一道保卫京津、造林固土的防线。1962年2月14日,林业部下达建立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尽快地在围场县坝上地区建成大面积用材林基地,同时,比较系统地积累国营林场的经营管理经验,以指导各地国营林场的工作,经过林业部与河北省各级有关领导研究,决定将由原属承德专署领导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和原属围场县领导的阴河、大唤起等林场合并,正式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直属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场由林业部和承德专署双重领导。其中林业部负责计划、投资,国控物资的供应;地方负责党政领导和地方物资的供应。林场领导干部的调配,由林业部和承德专署协商解决,由林业部统一任命。
1963年承德专署文件批复:塞罕坝机械林场设一室三科五个分场,即办公室,林业科、多种经营科、机务科,千层板分场、北曼甸分场、阴河分场、第三乡分场、大唤起分场。1964年2月24日,国家计委批复了塞罕坝机械林场设计任务书,要求林场贯彻执行“以造为主,造育并举,综合利用,以多、快、好、省地建成用材林为基地”的方针,在20年内(1962年—1981年)完成造林74.6万亩,新育苗4300万亩
。同时明确林场的4项主要建设任务:一是建成大片用材林基地,生产中、小径级用材;二是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三是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的经验;四是研究积累大型国营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
。
林业部下达的关于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的通知
1962年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国民经济最为困顿的时刻。国家咬紧牙关,下定决心建立这么一个大型林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承担时代重任,勇于偿还生态历史欠账的责任担当。在党的号召下,来自全国18省市的384名建设者齐聚塞罕坝。他们当中,有从林业部及各地林业系统中选调出的优秀干部、专家,也有来自东北林学院、白城子林业机械建设学校、承德农业专科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还有承德当地原有的3个林场的干部职工。这群年轻的创业者们身上,肩负着党和国家交付的重托:“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