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塞罕坝精神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之初,塞罕坝早已退化成一片荒山秃岭。为了挡住直逼北京乃至华北的风沙,1962年初,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当地的干部工人组成了384人的创业队伍,从四面八方来到塞罕坝这个不毛之地,成为了第一代林场职工。58年来,一代代塞罕坝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建成了上百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山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一)茫茫荒原变苍翠林海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应对严重的生态退化危机,植树造林、绿化山河、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就成了当务之急,造林育林也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1949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保护森林,并有计划地发展林业”。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林垦部,主管全国林业工作,迅速在造林育林、防风治沙、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1955年,毛泽东发出号召,要在全国实现“大地园林化”;1956年,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指示;1958年5月,毛泽东强调:“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部绿化起来” ;同年11月他再次指出:“要发展林业,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

作为京津和华北地区屏障的塞罕坝,很快就成了国家造林育林和风沙治理的重点区域。为响应国家的号召及政策,围场县政府在50年代初先后在阴河、大唤起等地建立了小林场。1958年11月,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又批准承德专署建立了河北省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由于工作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所以几家林场的建设和发展陷入困境。当时林业部正在筹划在华北北部建设大型国有林场,并多次到张家口、承德一带考察选址。1960年到1961年,时任林业部部长助理兼造林司司长的荀昌武和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总局副局长的刘琨,先后带领专家到塞罕坝进行勘查。1962年2月,林业部发出通知,由原围场县所属的阴河林场、大唤起林场和原承德专署所属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三处合并为林业部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由于任务艰巨,所以林业部与承德地方几经筛选,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敲定了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时任承德地委委员、承德专署农业局局长王尚海调任林场党委书记,时任承德专署林业局局长刘文仕调任林场场长,原丰宁县县长王福明任副场长,林业部造林司林业工程师张启恩调任技术副场长。

与此同时,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30多名农林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响应党的号召,满怀青春理想,来到了荒芜人烟、黄沙漫天的塞罕坝。他们之中,有来自东北林学院的大学毕业生,还有白城林业机械化学校的学员和承德农业专科学校的中专毕业生。这130名大中专毕业生再加上林场的干部工人,一起组成了384人(截至1963年底)的建设队伍,拉开了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创业的序幕。

虽然塞罕坝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任务繁重,但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使塞罕坝机械林场的事业有无限的吸引力。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们很快拧成了一股绳,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搞设计、调设备、建宿舍、建学校,挥锨填土、抡夯打墙、铺路架桥,荒凉的塞罕坝热闹了起来。1964年,承德二中的6名女学生学习当时的青年榜样邢燕子 ,立志把青春献给塞罕坝,她们不顾塞罕坝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毅然放弃高考,奔赴塞罕坝,书写了“六女上坝”的传奇。

塞罕坝机械林场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住过的地窨子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在国营林场的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但在高寒地区的植树造林及苗木运输、管理、培育等方面仍是空白。而且塞罕坝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物质条件也很是匮乏,因此,塞罕坝机械林场的创业开端极为艰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们必须闯过的第一道关。塞罕坝地区冬季漫长,严寒肆虐,而且风沙常年不绝。这里交通不便,主要是山路,靠马车进出。一到冬季,大雪封山,就基本上与外界隔绝了。建场初期,林场缺食少房,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因缺乏在高寒、高海拔地区的造林经验,1962年到1963年,连续两年造林树苗成活率极低,接连的失败动摇了创业者的信心,刚刚上马两年的塞罕坝机械林场内刮起了“下马风”,这成为塞罕坝创业者必须闯过的第二道关。经过艰苦细致的思想动员和技术攻关,1964年春季,塞罕坝机械林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马蹄坑造林大会战”。20天后,树苗成活率达到了95%以上,由此开创了中国在高寒地区机械栽植落叶松的历史。塞罕坝人的艰辛造林路,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1964年春季的马蹄坑大会战

然而道路并不平坦,1977年,塞罕坝机械林场遭遇历史罕见的“雨凇”灾害,57万亩林地受灾,20万亩树木一夜之间被压弯折断,林场10多年的劳动成果损失过半。1980年,林场又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连续3个月的干旱,导致12.6万亩树木旱死。严重的自然灾害,是塞罕坝创业者攻克的第三道难关。从1962年到1982年,塞罕坝人在荒原沙地上造林96万亩,其中机械造林10.5万亩,人工造林85.5万亩,总计3.2亿株,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保存率达七成,创造了当时全国同类地区保存率之最。

从1983年起,塞罕坝机械林场大规模造林基本结束,开始进入以营林为主的阶段,并确定了“以育为主,育、护、造、改相结合,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经营方针。1993年塞罕坝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林场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虽然大规模造林已经基本结束,但是塞罕坝机械林场始终把“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作为根本,以“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为目标,不断提高造林技术,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到95%以上。同时,林场经过探索,形成了严格精细的科学营林体系,进一步优化了林场的树种结构,提高了森林质量。林场坚持“三分造、七分管”,始终把森林资源管护作为头等大事,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下苦功夫,有效地保护了百万亩林海。截至2016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林地面积达到了112万亩,相比1962年,增长了近5倍;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1.4%提高到80%以上。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林木的生长,塞罕坝地区的生态系统逐步完善。森林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日益明显,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塞罕坝成为一道绿色屏障,横亘于内蒙古高原南缘,不仅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移,也减少了源于此地向南侵袭华北的沙尘。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些年,塞罕坝机械林场实施了“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的发展战略,在确保森林资源释放最大生态红利的同时,实现了从单一的林业产业到现在生态旅游、绿化苗木、风电、森林碳汇等多业并举,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

(二)三代人接力奋斗孕育不朽精神

50多年来,塞罕坝人时刻牢记着“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不畏艰辛、不避劳苦,用生命呵护绿色,用心血浇灌大地,先后攻克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营林、有害生物防治等诸多技术难关,使“美丽的高岭”重现生机。塞罕坝从荒漠沙地,变成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在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下,一代代塞罕坝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也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塞罕坝,如今不仅是“美丽的高岭”,也是“精神的高地”。

塞罕坝如今的林海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根本。50多年来,塞罕坝人时刻牢记“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的神圣使命,初心如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党和国家赋予的这一崇高使命,给塞罕坝人以无穷的动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百折不挠的韧性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始终具有敢于担当、拼搏进取的勇气,始终具有甘于吃苦、甘于奉献的意识,始终具有奋斗到底、以苦为乐的意志。塞罕坝人将使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胸怀强烈的使命感,因此才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才能在顺境中不自满不停步,在逆境中不消沉不动摇。有人曾问“六女上坝”佳话的主人公之一的陈彦娴是否后悔,她毫不犹豫地说“不”,因为“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生命,我的一切” 。这不仅是她的心声,也是代代塞罕坝人的心声。牢记使命,是塞罕坝人前进道路上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牢记使命的精神内核,实际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塞罕坝三代党员干部和职工始终忠于党,忠于党和人民交付的神圣使命,用心血、汗水甚至生命践行着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书写了一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创业史、奋斗史。50多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使命,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强大动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条件多么困难,使命与忠诚始终如灯塔般引领着他们前行的方向。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核心。塞罕坝的创业者们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工作条件,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直面各种风险考验,挫折面前不退缩,困难面前不低头,以顽强的意志品质迎接挑战,以主动果决的精神破解难题。50多年来,从拓荒植绿到护林营林,塞罕坝人从未停下艰苦创业的脚步。每一代人都有要面临的困苦,每一代人都有要开创的事业。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征程中,塞罕坝人始终保持着奋发拼搏、艰苦创业的精神状态。

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塞罕坝人继承和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给艰苦奋斗精神赋予新的内涵,注入新的活力。50多年来,艰苦创业成为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心中的指南,最终升华为塞罕坝人的精神和气质。

艰苦创业的精神,是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思想品格,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坚韧毅力,以及敢于吃苦、甘于奉献的工作态度的综合。秉持着艰苦创业的精神,塞罕坝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态度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百折不挠、久久为功,在考验面前不懈怠、不退缩,勇于担当、一往无前,始终保持奋发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不仅创造了从一棵树到百万亩林海的人间奇迹,也为我们这个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追求。50多年来,塞罕坝人为高寒荒原铺满了绿色,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塞罕坝之路,是播种绿色之路,也是捍卫绿色之路,更是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通往未来之路。塞罕坝是中国乃至世界践行绿色发展的生动典范。

绿色发展,是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作为基本方针,坚持向绿色要发展、向绿色要未来。要想做“乘凉者”,首先要做“种树者”;要想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首先要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塞罕坝人之所以能够创造绿色传奇,就是因为他们想要绿色、相信绿色,始终坚信有了良好的生态才能有更好发展,有了良好生态才能有美好未来。

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已经根植于塞罕坝人的思想深处。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塞罕坝人战天斗地,屡败屡战,每一次重整旗鼓都是在跟大自然较量、协商。因此,他们敬畏自然也善待自然,爱好绿色也相信绿色。从相争相持到和谐相处,塞罕坝人明白只有“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未来才有希望。2017年联合国地球卫士奖颁奖大会上,塞罕坝机械林场第一代职工陈彦娴代表林场发表获奖感言时说:“我们相信,种下绿色,就能收获美丽,种下希望,就能收获未来。”

50多年来,塞罕坝人始终牢记党和国家赋予的使命和重托,艰苦奋斗,最终创造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在这一非凡的历程中,塞罕坝人不仅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和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塞罕坝人种下的不仅仅是一棵棵树木,更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造就的不仅仅是一座美丽的高岭,更是一座受人景仰的精神高地。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成了时代的最强音。 MoNl+IYuaoue1LENCEmKxzRZJJ3u6qE4cOt3JTVeyuCOaYYjddevQMn2aovn/C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