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要义维度分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准确理解其科学要义是顺利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是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为准确把握其科学要义,有必要从理论与现实的需要出发,聚焦于“全面”与“建成”两个维度,致力于构建起“第一要义是高质量的全面小康、核心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小康、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基本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四维分析方法。

一、科学要义的分析维度

科学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点任务,是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科学要义的基本维度,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重维度。

一是高质量小康的全面建成维度。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契合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立足于更长远时期的发展要求而建成的“高质量的小康社会” 。高质量的全面小康更符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具体表现为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物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日趋增强。

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小康维度。以人民为中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立场,是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是唯物史观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全面小康的实践中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紧紧依靠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不竭动力和源泉。

三是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维度。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历史上其他社会形态最根本的特征。实现共同富裕,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我们党始终带领人民为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共同富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共同富裕规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初步实现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成果。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始终以共同富裕作为根本目标,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四是“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 的全面小康维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五位一体”立足于小康社会覆盖领域的全面,致力于建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 。“四个全面”是细化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总之,“五位一体”是“四个全面”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四个全面”是“五位一体”的进一步推动和落实,都致力于解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二、四个维度的有机统一

第一要义是高质量的全面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稳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明显提升,初步构建起了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小康之家” 的发展基础。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人口资源优势逐渐弱化,对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忽视,导致了“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 的局面,劳动密集型发展方式已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寻求高质量发展、建成高质量小康成为必然。在新时代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科学要义不断丰富,提出了发展质量和标准的新要求,较之于以前“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有效性、充分性、协调性、持续性、分享性和稳定性” 。这表明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并区别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水平,它是总体小康基础之上的“质”与“量”的全面提升,是“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 ,充分彰显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小康各具差异性。同时,这种高质量还具体表现为小康社会各方面发展短板的逐渐补足。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落实,生活更加富裕,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全面进步,“四个全面”逐步推进,在高质量全面小康中筑牢现代化强国建设根基。

核心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面小康,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主体性地位,是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共同富裕的小康、“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全面进步小康的核心立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等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全面小康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根基。1921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坚持“为民”的初心使命和根本宗旨,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中国梦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 7 亿多人脱贫,有力推动了“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历史进程。在价值追求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在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上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抓住了人民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目标要求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 ,是发展方式、发展过程、发展内容、发展质量的全面提升,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是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全面进步,是人民群众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理念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推进的不竭力量源泉。

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是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根本价值导向。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长远性目标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涉及具体的路径和过程,只有先做大“蛋糕”,才能保证有“蛋糕”可分,并分好“蛋糕”,而没有坚实的生产力发展基础,就不能把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向前推进。同时,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温饱、小康、共同富裕的三个逻辑命题呈螺旋式渐次发展态势,相互联系、相互对应又逐步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始终以怎样实现富裕、实现怎样的富裕、富裕起来以后的财富如何分配为导向,围绕生产力主线解决“共同富裕”中的“富裕”问题,不断提升全体人民富裕程度,坚持调节生产关系,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共同”发展,保证全体人民能够公平地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小康的各方面短板逐渐补齐,2020 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使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得到极大的推进、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得到落实、富裕程度不断提升、富裕领域不断拓展、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步伐。

“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的全面小康是基本要求,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环节各方面,是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共同富裕的小康的集中体现。“五位一体”从整体上规划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线图。对于为什么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全面建成什么样的小康社会,以及怎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宏观布局上提出了发展方向及总体思路。“五位一体”的形成过程、内容体系及目标要求,都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以人民需求为导向,描绘出了高质量的全面小康社会路线图。“四个全面”从战略上细化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 年 12 月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四个全面”的形成是党中央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探索的结果,是结合群众利益及发展现实需要而形成的理论成果。它既进行了战略谋划,又提出了注重牵住“牛鼻子” 的解决思路,贯穿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是解决全面小康进程中突出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阶段性与长远性目标来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着眼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是现阶段至未来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规划 ,需统筹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任务有机统一” ,以顶层设计合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ao491sFC1nI85xqUf+/dh2X6HvCTxpChSISN4j3IA9rcnd5yIX2TltXz0vCOCE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