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迄今为止,在所有中文和外文数据库中(如知网、维普),把红色文化传播置于当前极为热门的媒介融合语境中,探讨媒介融合与红色文化传播问题的研究文章尚少。而对红色文化的相关研究则较多,众多学者积极探讨了红色文化的内涵、外延、承载的主体精神、实践价值等诸多问题。我国学者对媒介融合的研究晚于国外,近些年来,越来越明显的媒介融合实践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关注,如蔡雯教授根据美国新闻传播业的实践提出“融合新闻”的类型及模式等,王菲的《媒介大融合——数字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融合论》也许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媒介融合研究的专门论著。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一)目前国内对于红色文化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对红色文化或“红色资源”的开发与传播方面的研究。成果颇多,前期较为有代表性的有:盛正发:《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 。这类研究多倾向于发掘红色文化各类资源的经济功能而对红色文化的传播研究没更多地涉足。但自2010年以后,有关红色文化的传播方面的研究可谓与日俱增,其中邱枫:《红色文化传播研究》中对红色文化传播现状做了分析,提出了红色文化要走“仪式观”传播路径,“‘仪式观’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不是单向的信息告知的行为,而是一种共同信仰的表现,能够使经验和意义的传承更趋于稳定。与传统拉斯韦尔提出的关于传播的‘5W模式’不同” 。他从传播学、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信息最有效的传递方式,这对未来红色文化传播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把握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经验。

第二,对区域红色文化所承载的主体精神进行的研究。成果亦多,主要是以中国共产党在某一特定时期的红色历史为依托,对局部的主体精神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进行宏观分析。如专著:《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知网搜索库中关于区域红色文化的期刊论文成果也较多,例如有关“井冈山”“大别山”“沂蒙山”等根据地红色文化价值资源的研究成果也很丰富,例如,江峰、汪颖子《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系统要素透析——以大别山红色文化为例》提出,“中国红色文化有其生成的特定内在成因和系统要素。就自然生态而言,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大别山红色文化所以生成的良好生态条件” ,红色文化的生成要素除了最基本的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等因素,生态环境因素也是红色文化绵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区域环境因素对红色文化传播研究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朱伟:《红色文化传播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济青枣三地的调查与思考》通过对地方实地调查,根据调查地域的合理性和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两个维度上设计了地区和性别、年龄、民族、身份、政治面貌、宗教信仰七个背景变量,把有关红色认知的问题作为因变量,实地调查研究地方红色文化传播发展的现状,得出不同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差异过大。受教育水平、年龄阶层、教育方式等都成为红色文化有效传播的影响因素 ,红色文化的传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操作研究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社会课题。

第三,对红色文化或“红色资源”的现实价值及其具体运用的研究。主要特点是通过挖掘红色文化或红色资源所蕴含的优良革命传统和伟大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如李康平、李正兴:《红色资源开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等文章。近些年以来,学者已经从对红色文化资源价值的探究转移到对特殊群体的价值观培育探究,以对大学生培育最为突出。如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传播研究》 ,通过对全国部分高校作为调查样本,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大规模采集信息,收集数据,掌握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状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研究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价值培育。关于从研究红色文化本体内涵挖掘红色文化价值也比较多,例如:孙晓飞:《红色文化的当代社会价值及其实现》从“本体论”和发生学角度阐释了红色文化为什么为“红色”,“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尚红的民族,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将麻布染成红色以求吉祥和祛魔避邪。汉语文化中颜色词很早就比较发达。在古代,红色又称作‘赤、朱、丹’等,其意义多表示‘尊贵’”。 通过对红色文化本体论的阐释对红色文化的发生、主要特征以及历史价值做了深入研究,并对红色文化对当代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主要功能表现作为研究重点,探究红色文化当代社会价值的科学实现问题。王以第:《红色文化的价值及其实现》也围绕红色文化的价值探索展开研究,研究涉及红色文化的发生机制、红色文化的形态、内容和特征,价值内涵和价值实现,“红色文化的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是指那些历经风雨、饱受沧桑的战场等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或穿过的遗物等纪念物,以及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 ,以上研究探讨了红色文化物质形式的存在对红色文化的传承的社会存在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关于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

目前通过知网搜索“媒介融合”相关文章,发表时间多集中于近几年,一共搜索到23000余篇文章,仅2017年发表的关于媒介融合的文章近千篇,文章多为传播学、广播电视学、新闻学等学科领域探讨媒介融合。其中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媒介融合概念做解析探究,一类是媒介融合对传媒业相关学科的经验探究比较多。例如: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对媒介融合内涵利用哲学基本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媒介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物质即工具层面的融合、操作即业务(包括新闻业务和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理念即意识层面的融合,有赖于制度(规制)创新提供保障” 。他将媒介融合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媒介融合是实现“工具”“业务”“意识”层面的融合,并陈述中国的媒介融合正处于“现在进行时态”阶段。中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簇拥着媒介要素的整合,充分利用时间、空间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增强信息的传达效果。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国际经验及发展趋势探析》 、陈映:《媒介融合概念的解析与层次》 等同丁柏铨一样,都是从媒介融合要素方面探究媒介融合的发展规律。不过,就当前检索的数据来看,学者研究多集中于媒介融合在报纸、广播电视、新闻栏目等传媒业的影响和途径探究,对于媒介融合带来的教育价值类的相关学科探究还尚少。在2012年以前有关媒介融合的文章还寥寥无几,直接形成强烈对比,这也预示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发展重头戏。

(三)关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媒介融合的相关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到在2010年以前关于“红色文化传播”的文章仅有几篇,如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 等。这类文章探讨了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以及要素,部分章节阐述了通过分析媒体传播要素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的特点和方式方法。但文章的整体框架多围绕红色文化价值的探究,对于红色文化传播特点探究还不够深入。搜索2010年之后有关红色文化传播的文章有近200篇,其中邱枫:《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通过对红色文化内涵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利用媒介要素的特点对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进行分析,利用微电影、公益广告、电视等载体优势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播,这已经是实现红色文化与媒介的比较完美的结合。李红星:《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研究》探究了网络传播对红色文化传播的作用,他指出网络传播具有“‘时效性、开放性、虚拟性和生态性’特点,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需要在网络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实现真理性和价值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继承性和创新性、引领性和大众性的统一” ,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经验对策。大多数的红色文化传播研究都能利用媒介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分析红色文化传播的路径。但就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学者对红色文化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红色文化自身价值的挖掘,对从媒介自身特点给予红色文化传播借鉴的文章尚少,从传播学角度分析红色文化传播研究还不够透彻,结合尚不明显。

红色文化传播与媒介融合的相关性研究甚少,而这却是我们时代面临的重要课题。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和重庆市地方政府较早进行了相关方面的实践探索。可见,该课题研究极具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媒介融合下红色文化传播是红色文化借助媒介融合的媒介便利探究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国外对“媒介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业已深入,且比较成熟。“媒介融合”概念最早原型可追溯到传播学者伊契尔·索勒·普尔年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中提出的“传播形态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一般研究者认为是他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他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和联盟。 国外针对媒介融合的研究已经从各个角度分析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主要从媒介融合要素的研究为主,从传播学、新闻学角度研究媒体变革。

红色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媒介的力量才能实现更广、更深层次传播。文化不仅是记载历史的活化石,文化也需要传播,只有被大家广为理解与认同才能为人民所用。意识形态工作一直是我国的根本性政治工作,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播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国外对我国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这与国家之间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冲突有关。中国开展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一方面是让中国的优秀文化为大家所认同,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对外的意识形态对抗“工具”。不过,国内开展的红色文化传播活动与国外相似。在西方国家,各种资本主义革命史迹、反侵略战争遗址,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遗址等文化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爱国主义旅游资源的开发。只要财政允许,政府都会大力投资历史纪念馆,加强公共财政投资力度,例如:德国的勃兰登堡门、柏林纪念碑林、法国诺曼底登陆纪念馆、美国林肯公园、夏威夷珍珠港等与我国的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卢沟桥抗日战争遗址等一致,利用公共服务建设促进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此外,也有少数国外新闻工作者对中国的红色文化印象深刻,例如斯诺的《西行漫记》,对中国红军长征做了最真实的记录和报道。 so5C+66tb/u1IIhDGZD13ncQJ2D3qSxOj+1jgm4Za/OL+hKJ2V1i22kPB85kh5j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