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毫无疑问,这已经或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新时代的中国,发展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就是要自觉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显而易见,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题中应有之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能不发展革命文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能不增强革命文化自信。在我看来,这里的“革命文化”,就是“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自信,对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诚然,发展红色文化、增强红色文化自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做出积极努力,然而,红色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问题却总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这个问题,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尤显必要和重要。由此观之,由张文教授等研究撰写并即将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研究》一书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本书是在张文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同一主题的结题成果基础上修改、加工完成的。从书名便可看出,本书的研究主题是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这个问题的研究,是被置于媒介融合的特殊背景之下,并且聚焦于大众传播问题。与此相联系,我认为,概括起来说,本书的主要建树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创造性地探讨了红色文化传播新场域——媒介融合的基本问题。本书探讨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是在媒介融合的特殊背景和视域下进行的,自然要对媒体融合本身相关问题及其与红色文化的关系作出必要的说明。本书从两方面完成了这一任务。一是对什么是媒介融合做出多维度的概说,从概念上说,认为媒介融合是一个笼统且富有张力的概念,不同语境、不同维度下媒介融合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综合学术界现有的主要观点,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概括:狭义的媒介融合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相融合形成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手机报纸、网络广播、博客新闻等;广义的媒介融合外延则大得多,是一种大范围的聚合,不仅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关要素的结合、会聚和融合,还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以及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从类别上说,认为学界从不同角度作出划分。比如:有的从其形成过程将其分四个阶段,即组织融合阶段,资本融合阶段,传播手段融合阶段和媒介形态融合阶段。有的根据媒介融合的形式将其分为技术融合、经济融合、社会或组织融合、文化融合和全球融合。有的将媒介融合划分为交互推广、克隆、合竞、内容分享和融合五种类型;有的认为媒介融合可分为三个层次:物质层面(工具层面)的融合、操作层面(传播业务和经营业务)层面的融合以及理念层面(意识层面)的融合;有的依据媒介融合的涵义提出了四分法,分别是传播介质、传播媒体、媒体组织和媒体产业的融合。还有的提出“五种融合”说,即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这些分类在其特定的意义上,都有一定的道理。从形态上说,认为媒介融合形态主要表现在内容融合、渠道融合、终端融合、产业融合和管理融合等方面。从功能和影响上说,媒介融合的功能表现为正反两方面的双重效应,而每一方面,又都有多种具体表现;其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影响、政治影响、文化影响和社会影响等方面。二是对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要素作出说明,认为“媒介传播系统在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中处于核心和枢纽地位,对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红色文化影响力的扩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根据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即构成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传播者、讯息、媒介、受传者和传播效果,媒介融合背景下在红色文化的传播大众化传播中,传播主体、受众、传播内容、传播环境和反馈是重要影响要素。”(见本书第41页)以上两个方面的说明,有助于人们全面理解和把握何为媒介融合及其对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影响要素,为进一步了解媒介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问题奠定了前提性基础。

第二,系统深入地阐述了科学的红色文化观。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问题,必须搞清楚何为红色文化。看起来,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然而,熟知并非真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都是科学的,因此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书着力对红色文化观作出全面系统的阐述。一是坚持综合创新,对红色文化的内涵做出解说。作者在概述学界关于红色文化界说研究取得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坚持认为,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的崭新文化形态,它代表着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前进方向,是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的统一体。这一解说,就使人们对红色文化内涵的认识有所拓展和深化。二是运用历史思维,考察了红色文化演进的历史过程,认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时期,红色文化分别依次经历了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从区域文化到主流文化、从特色文化到红色资源的演进过程。这一考察,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红色文化认识的历史感,而且有利于人们理解把握红色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三是着眼其特点,具体分析了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认为红色文化凸显的主要特征是:先进性、时代性、革命性、包容性、价值性等等。这些特征“体现了红色文化所具备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文化建设的排头兵,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见本书第61页)这样的分析,有利于人们从特征论的角度进一步深入具体地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四是从功能和价值论的角度,具体阐述了红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认为红色文化具有文化传承、驱动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等等功能,具有政治价值、文化保护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等等多重价值。这一阐述,有利于人们对红色文化功能的全面认识和对于红色文化价值的自觉认同。以上对红色文化多维度的阐述,有利于帮助人们确立并坚持科学的红色文化观。

第三,辩证地分析了媒介融合对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双重影响。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问题,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媒介融合对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影响。对此,本书运用矛盾观点,一分为二地分析了问题。一是指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面临的“四大困境”(这就是:传播异化的困境、受众异化的困境、精神诉求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和“四大挑战”(这就是:传播主体面临的新挑战、传播信息面临的新挑战、传播环境面临的新挑战、传播模式面临的新挑战),二是指出了媒介融合对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机遇,即提升传播者的主体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传播载体的多样性。这样一来,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加强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使人们既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又能够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

第四,坚持实践观点,提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做好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思路和举措。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按照这个观点,不仅要说明世界,更要改造世界。研究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要解决问题。本书坚持实践观点,在以上说明媒体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着力提出了如何做好媒体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传播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一是总结红色文化大众传播传统模式及经验启示,力求做到在总结经验中前行。认为红色文化大众传播传统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比如,传播主体“打铁还需自身硬”,始终坚持以党建工程引领社会大众,始终坚持以大众认同为传播取向,始终坚持以控制话语权赢得大众,始终坚持传播内容通俗大众化,等等。历史是不能隔断的,现代与传统是不可分割的。这些经验,对于推进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传播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二是强调优化媒介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的环境。认为媒介融合视域下红色文化传播离不开环境建设,而环境建设又涉及到诸多方面,如网络硬件环境建设、网络法制环境建设、网络技术环境建设和网络管理环境建设等等。优化环境,既要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如方向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等,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路径,如依法治网,依规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创新媒体,媒介融合,加强技术建设;舆情引导,媒体自律,优化管理体制;数字校园,政务优化,夯实宣传阵地,等等。三是重点强调了如何解决红色文化的动漫传播问题。认为深化红色文化动漫传播不仅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也具有深层次的实践意义。做好红色文化的动漫传播,要把握红色文化动漫传播的基本要素;要明确红色文化动漫传播模式、原则及着力点;要优化红色文化动漫传播的路径,等等。其中的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和要求。这些思路和举措,为进一步解决媒体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大众传播的“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具体指明了努力方向。

总的看来,本书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点:一是站在学术制高点上,具有学术性。书中对许多问题的分析,都是采用“他说我见”的方式,即在概括总结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二是强烈的问题导向,具有实践性。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不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而且落脚于解决问题。三是分析问题“照辩证法办事”,具有辩证性。书中对问题的阐述,自觉坚持客观性、全面性、深刻性,力求避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四是坚持用事实说话,具有实证性。本书不仅长于从理论上论述问题,而且善于运用大量实证材料加以佐证,这一点,从第九章的案例分析中便可略见一斑。五是提出独到见解,具有创新性。实事求是地说,本书充分利用了国内外已有的许多观点、材料和方法,不能说是原创的,但是,在综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是善于提出作者独到见解。就此而言,说本书是综合性创新的成果并不为过。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在充分肯定本书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正如作者自己已经认识到的,由于本课题研究涉及多个学科和各个领域,难度较大,因此,对相关理论的运用和理解还不够深入,相关观点的阐述还不够专业,理论分析能力还有待加强。对于这些不足,相信作者会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弥补。总的说来,瑕不掩瑜,本书是探讨媒介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研究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成功之作。

本书的第一作者张文教授长期从事文化问题特别是红色文化问题研究。文化问题也是我本人学术研究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张文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桂林抗战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是在我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张文教授邀我为本书写个序,是对我的信任,同时,也给本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盛情难却。研读书稿之后,就写了以上的文字,谈了自己“先睹为快”的几点感受,不一定对,仅供读者朋友参考,不妥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祝愿张文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新时代红色文化研究领域取得更多更好的成果!

是为序。

周向军
2019.8.31于泉城

(周向军,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 ihCdIEtJ7NfDyoghtTkMCK/nLUFnuVu97eEDdjLjvi5FE/7YQRbxvY/fdP7306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