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闽粤东部沿海的商业性农业

闽粤东部沿海的商业性农业主要有果品、糖品和烟草生产。

一、糖品的产销

中国制糖术于唐朝从印度传来,迄至明代,南方的福建广东二省已经形成强大的糖品生产能力。明末宋应星说,“凡甘蔗有二种,产繁闽广间,他方合并得其十一而已”。 所谓两种甘蔗,是就其功用而言。王世懋说:“蔗有二种,饴蔗,节疏而短小,食蔗,节密而长大。”可见,食蔗就是一种果蔗,而饴蔗是供榨糖用的。“凡饴蔗捣之入釜,径炼为赤糖。赤糖再炼,燥而成霜,为白糖。白糖再炼则曰冰糖。又有响糖,牛皮糖之属。”

福建的糖品生产主要在东南区域,王应山说:“糖产诸郡,泉漳为盛。有红白及冰糖商贩四方货卖。” 可见,福建糖业以泉漳二府为盛。实际上,兴化府的制糖业亦不亚于泉漳,《罗源县志》记载,“崇祯志云:兴化府人每在邑贩买,煎为白糖、糖霜。则从前所产倍蓰矣”。 莆田人在明末到罗源等外县制造白糖,说明当地的制糖业是相当盛的。明代沿海的甘蔗种植影响了粮食生产,据载,甘蔗先是种在沿海的山地,如嘉靖年间的惠安县:“唯深山肥润处种畲稻,兼种畲蔗,傍山煮炼,岁亦获利。” 而后,由于甘蔗的利润越来越高,农民使用良田种蔗,万历年间的《泉南杂志》记载:“甘蔗,干小而长,居民磨以煮糖,泛海售焉。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故稻米益乏。” 据其所说,明代漳泉一带缺粮,即与农民以稻田种蔗有关。由此可知,闽南的甘蔗种植相当广泛。

在砂糖脱色方面,明清技术有不少改进,其中一项为蛋液澄清除去杂质法。“白糖,每岁正月炼砂糖为之。取干好砂糖置大釜中烹炼,用鸭卵连清黄搅之,使渣上浮,用铁笊篱撇取干净。”经过这一道工序,显然能使糖质更为纯净。明代的福建方志对黄泥脱色法的记载也更为详细:“二月梅雨作,乃用赤泥封之,约半月后,又易封之,则糖油尽抽入窝,至大小暑月,乃破泥取糖,其近上者全白,近下者稍黑,遂曝干之,用木桶装贮。” 由此可见,用黄泥给砂糖脱色的时间很长,至少要半年时间。而且,白糖的成色也不一致。福建糖农将白糖分为三等,“上白名清糖,中白名官糖,下名奋尾”。若要使低等次白糖更为纯净,还可使用多轮次脱色法,“官糖取之。再行烹炼,辟鸡卵搅之,令渣滓上浮,复置瓷漏中,覆土如前,其色加白,名洁白糖也”。

《天工开物》所载黄泥脱色法辨误。《天工开物》记载闽粤的制白糖法为:用瓦溜装砂糖液,待黑沙结定,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最上一层厚五寸许,洁白异常,名曰“西洋糖”。和明清实际制糖术相比,《天工开物》有两个错误,其一,福建民间是用黄泥封于瓦溜之上部,宋应星却记为用黄泥水冲下;其二,封泥时间至少要几个月,宋应星却以为黄泥水一冲便可产生白糖,其实,没有那么便当的事。《天工开物》的作者虽以广博闻名,但有些材料得之于传闻,不可尽信。

嘉靖年间编成的《惠安县志》中最早出现了新式的冰糖炼制法:“其响糖、糖霜皆煮白砂糖为之。” 万历年间的王世懋《闽部疏》记述:“白糖再煅而凝,则曰冰糖。”可见,明代已能直接用白糖炼制冰糖。可是,具体制造过程不详。一直到明末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新的制冰糖术才得到详细记载:“造冰糖者,将洋糖煎化,蛋清澄去浮滓,候视火色,将新青竹破成篾片寸斩,洒放其中,经过一宵,即成天然冰块。”新技术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成功率也提高很多,已成为一种实用技术,从此,冰糖不再是一种罕见的食品。白糖也是潮州的特产,“为葱糖,极白而无滓,为乌糖,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捞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

明清时期的福建糖坊处于扩张状态中。麦哲伦于 16 世纪初远航菲律宾时,就发现有福建人在当地教土著种蔗煮糖;荷兰人在印度尼西亚大力招徕闽粤人民去当地发展制糖业。1650 年,巴达维亚城附近的华人制糖作坊有 20 家,1710年发展到 125 家,同时期巴达维亚的荷藉人制糖坊仅四家,闽粤人制糖坊占绝对优势。 从荷兰人对福建制糖术的兴趣中我们可知道,虽然荷兰人可能引进了印度的技术,但其辖下殖民地的制糖业还是以中国制糖术为主,这可能是福建生产的绝白洋糖比印度同类产品更适于外销的缘故。

按,世人皆谓工业革命起源于英国,但要注意的是:英国人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也吸取了世界各地的先进技术。以大辊筒榨糖术为例,现在看来,这是起源于台湾、福建的技术,而后传向世界。至今新式榨糖机还是使用辊筒榨蔗的原理。工业革命只是用新的蒸汽动力机取代牛力而已。

二、烟草的产销

烟草原为美洲植物,于明代传入福建。据张介宾的《景岳全书》,万历时闽广已经有了烟草。关于烟草的传入,明末崇祯年间的《海澄县志》记载:“淡巴菰,种出东洋,近多莳之者。茎叶皆如牡菊而高大,花如蒲公英,有子如车前子。取叶洒酒阴干之,细切如丝,燃少许置管中,吸其烟,令人微醉,云可辟瘴。” 这段文字不仅详细介绍了烟草的食用特点,而且还介绍了烟草的传播途径——漳州的烟草是由东洋传入的。后人以东洋称日本,所以,国内有烟草从日本传来的说法。实际上,明代的东洋包括漳州以东的各地区、国家,其中包括吕宋、渤泥等。烟草原是美洲植物,由西班牙人传入它在东方的殖民地——吕宋,而后由在吕宋贸易的漳泉人传入中国。姚旅为莆田人,行踪遍于天下,他于万历三十七年曾想将《露书》交付刻印,后因故未出。因而,今人研究《露书》,多将其定为万历三十七年的出版物,原因在此。其实,就《露书》的内容而言,有一些内容是天启、崇祯年间的,所以,此书真正的出版时间,也应是崇祯年间。

前述《海澄县志》记载的文字表明:当时漳州人制造烟草是十分讲究的,他们不是将烟叶晒干,而是将其放置于通风的地方喷酒阴干,然后切成细丝。这一烟草制法很快流行于中国,使中国人的吸烟习俗与美洲原始的吸烟习俗有所不同。美洲人吸烟,大都是将烟草卷起来,于是有了雪茄;中国人将烟草切成细丝,放在烟锅里点燃,于是有了旱烟。后人在细切丝的基础上用纸包裹烟丝,就形成卷烟,所以说,细切烟丝在烟草史上是一重大发明。这一发明,应是首先出现在漳州。

虽说目前所见明代记载烟草的文献多为崇祯年间的,但许多文献都说烟草在万历年间已经进入福建。例如《福州府志》说:“(烟)叶大如芋叶,种盛闽中。郡西禅寺之盖露,一名淡巴菰,明万历中始有种者。” 《南靖县志》云:“烟草,种出东洋,万历季年始有之,一名相思草。” 《安溪县志》:“烟叶,种来自海外,明万历间始有。” 以上记载都与《景岳全书》相同,指出闽人是在万历年间才开始种植烟草。考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建城的时间为 1571 年,即隆庆五年,以后才渐有漳泉人去当地贸易,随着贸易的增长,马尼拉越来越富裕,西班牙人在当地站稳脚跟,才会将美洲植物引入菲律宾群岛,所以才会有陈振龙于万历十五年引进番薯的传说,估计那时候闽人才开始注意到烟草,因烟草只是一种消费品,不像番薯可以作为粮食,闽人引进烟草肯定会迟一些。但是,闽人约在明万历时引进烟草是可以理解的。

明代闽人引进烟草后,先在漳州海澄种植,而后推广至各县。如漳州的龙岩县(清代为龙岩州所在地):“烟,俗云芬草,崇祯初年始种之。” 《宁洋县志》说:“烟,俗呼薰草。崇祯初年始种之,迩来称盛,视耕耘之功加勤。然较之漳属十邑,宁犹未及十之一也。” 明清之际的宁洋县隶属于漳州,这段话反映了明末漳州十县种烟之盛况。姚旅的《露书》表明:明末莆田也种植了烟草。由于莆田与漳州之间隔着泉州,烟草能传到莆田,肯定先行传到泉州,所以,可以认为此时泉州已经有了烟草种植。

明朝虽有禁烟之令,但福建是天高皇帝远的地区,本地民众对皇帝的命令绝对没有江南区域那么顺从,多数情况是听听而已,仍然做自己的事。所以,明末的闽人仍然吸烟如旧。“明季服烟有禁,惟闽人幼而习之,他处百无一二也。” “《宁化土产志》但云出东洋,始惟闽广人食之。” 连山区的宁化县也在崇祯年间发展了烟草种植,可见其发展迅速。《赣州府志》说:“烟,一名淡巴菰……始入中国,初盛于闽。” 这是一个较好的总结。

三、果品和茶叶的生产

闽粤东部沿海的水果生产历来在国内较有名气。王应山论福建:“果实多品,荔枝、龙眼、橄榄、香橼四色,独下府所产,以地温暖,而此四种皆怯霜雪也。桃、李、杨梅、枇杷、西瓜、雪梨、柑橘、菱角、藕、柿、枣、甘蔗之属,他郡俱有,沙果、胡桃、菩提果、人面果,间有之,乌梅之用,普于四方。” 可见福建果品生产之多。潮州的果品生产也十分有名,“果,有柑、有桔、有橙、有柚……有荔枝、有龙眼、有金桔、有枇杷、有橄榄、有葡萄、有甘蔗”。 郭子章《潮中杂纪》说:“杨桃,大叶繁枝,果聚生如车轮而无廓,土人以蜜渍之,食可化痰。”“为李、为柿、为梨、为枣、为栗、为金橘、为枇杷、为橄榄,亦名青果,又名谏果,枝干皆直,最高耸,味似逊闽;为葡萄、为甘蔗、为菱、为菩提、为香橼、为莲房、为杨梅、为余甘、为石榴、为百纳子、为李木子、为黄弹子、为榛、为木瓜、为蕉。” 大致说来,中国主要区域都在北回归线以北,所以,生产于福建、广东的亚热带果品在市场上尤其受到欢迎。

福建荔枝产于沿海四郡,“闽中惟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郡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 福州台江以南,“行数十里间,荔枝、龙眼夹道交荫。”兴化郡的仙游县“枫亭驿荔枝甲天下,弥山遍野,婆娑可爱”。 释如一说:“福建下四郡俱出,福州最多,延亘原野,一家至万株。” 闽人运送水果到江南市场上出售,每每可以获得高价。为此,有不少外地商人入闽购荔枝,“闽种荔枝龙眼家,多不自采。吴越贾人,春时即入赀,估计其园。吴越人曰‘断’,闽人曰‘穙’,有穙花者、穙孕者,穙青者。树主与穙者,倩惯估乡老为互人。互人环树指示曰:某树得干几许,其少差,某较胜。虽以见时之多寡言,而一日之风雨,之肥瘠,互人皆意而得之。他日摘焙,与所估不甚远。估时两家贿互人:树家嘱多,穙家嘱少”。 明代的安海,“乡人以荔枝、龙眼焙作干,谓之桂林、桂元,运往温、台、苏、杭、南京等处发卖牟利”。 明代广东也有荔枝。郭子章《荔枝》:“荔枝之实,广不如闽。而闽以兴化枫亭为佳,其肤厚而香,其核甚小,广不如之矣。” 这是万历十年之后的事。可能是福建的荔枝良种传到广东的缘故,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一书,便不承认闽荔会比广东荔枝更好。这是福建农艺传到广东一证。

龙眼。自明代开始,龙眼干已是福建出售的主要商品之一,如何乔远所说:泉州“园有荔枝、龙眼之利,焙而干之,行天下”。 在荔枝、龙眼二果中,焙干行销的主要是龙眼。在中国人看来,龙眼干是温补的食品,冬天食用龙眼干,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福建龙眼干在国内销路极好。由以上记载中我们知道:明代中国已经流行食用龙眼干了。

闽粤东部沿海是国内柑桔主要产地之一,郭子章《潮中杂纪》:“潮果,以柑为第一品,味甘而臭香,肉肥而少核,皮厚而味美,有二种,皮厚者尤佳。”“今潮州柚有二种,实白者酸,实丹者味酸而甜。其华亦甚馥,其实甚伙。潮人烧其皮以瓷器覆之。用之可以引香。” 潮州到处都有柑柚种植,“潮有二水自西北来。东曰洲溪,西曰西溪。东南绕郡治之南,二水回流相错弗通仅十里。或为渠,或为池,旱干水溢,农者弗便也。其地橘柚诸果,贩鬻以脚,商者不便也”。 谢肇淛说:“闽楚之桔……霜液满口,足称荔枝、龙眼之亚矣。” 徐光启认为:“闽中柑桔,以漳州为最;福州次之。” 李世熊议及柑中极品——乳柑时曾说:“则今闽漳所产,恍惚似之,此当为真柑矣。” 何乔远说:“近时天下之柑,以浙之衢州、闽之漳州为最。” 释如一说:“桔虽出于闽广及苏、越、抚、荆,惟闽之漳州所产为上。隆冬采之,生意如新。” 清代初年的王胜时说:“柑桔一类,俗以黄者为柑,丹者为桔,闽产为天下最,清漳尤称佳。先朝盛时,闽桔之美,达于京师。岁时传柑,非此不乐。” 这都反映了漳州乳柑在国内市场上的地位。由于漳州乳柑是福建的贡品,《八闽通志》记载了漳州柑桔的品种:“朱柑,色朱而泽,味甜而香,为诸柑之冠。乳柑,兴福间亦有之,而漳地尤宜。白柑,花香皮薄,亦曰银柑、胡芦柑,有脐,盖乳柑之别种也。” 此外,福州一带种桔很多,柑桔成熟时,闽江桔红,成为一景。福建柑桔也是畅销的土特产,《安海志》说:柑桔“耐搬动、可久藏,乡人远商苏杭、临清、两京,或异域番国,必置此为货,多获厚利”。 而福州的红桔,因“福桔(吉)”之名,成为江南人家迎春节必备的食品,畅销江南。北京也流行吃“福桔”,有一年,北方大寒,京师柑橘不至,“唯福橘间有至者,价数倍”。

福建其他的果树还有橄榄、桃、佛手柑等,橄榄“树高二三丈,叶似榉柳,二月开花,八月成实,状如枣……福州最多,福清所产,百分之一矣”。 各类水果,成为当地经济的一大来源,如安溪县,“产多桔、柚、梨、柿之属,柿有名‘重色’者,晒而饼之,可以愈疾。……每当秋冬之交,行其郊野,柿黄梨绿,桔柚垂垂。时入池圃,有举网得鱼之适。非独博赢利,取厚资,为民间充实财用者也”。 广东兴宁县:“其又多者曰:柿子,所在成林,花初落,客商即入直于主人,九月结庐守之,去皮暴之,名曰柿花,空其园,千斯箱以去。”

明中叶以后,国内市场的消费水平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讲究饮食穿着,茶叶消费量大增,《安海志》记载:“茶,昔惟清源有之,郡人未之种也。后安海游于外,习用之。于是饮者知求,卖者知植。……自后乡人争慕之,不特富贵之家为然,即村夫下辈亦窃效颦。雀舌一斤,售价三钱。自是而四方山寺争效种之,而买者争趋安海矣。” 由此可见,大约在明代晚期,福建沿海出现了饮用茶叶的一股新的热潮,大大刺激了茶叶的生产与消费。当时闽南有许多地方生产茶叶,林希元记永春的雀舌茶:“清明采者为雀舌,谷雨采者次之,五、六、七、八月采者则粗茶,雀茶一斤值银一钱,粗茶三斤银一钱。” 龙溪县,“旧有天宝山茶、梁山茶,近有南山茶,龙山茶,俱佳。及各处俱有土产,多于清明时采之”。 有名的安溪茶区正稳步发展,“安溪茶产常乐、崇善等里,货卖甚多”。 万历时,何乔远论述安溪茶,“茶名于清水,又名于圣泉”。 其时闽南的茶叶还是以泉州的清源山茶最好。官府开始对清源茶收税。何乔远说:“吾郡清源山盖产茶云。万历七年,县令彭公履亩欲令种茶于山者,茶千株实赋如一亩。肖陶庄公告令曰:‘请万之’,令如其言。种茶人户齐德庄公,欲碑而颂之。” l+ZWbgDFBW8Ej+si+bII6MWeS5oR4WTwfSNmEjbGzDZxyY4xQuD5ilWlVLVrOmP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