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闽粤东部沿海的自然地理

环台湾海峡区域的地理面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海峡部分,即指台湾岛与大陆之间的海洋与岛屿。其二,大陆部分,指福建省与广东东部;其三,台湾岛群部分,指台湾及其附岛澎湖等岛屿。

一、台湾海峡的海洋与岛屿

台湾海峡所在的海区,一向被视为中国东海的一部分。不过,东海的主体在上海与浙江以东的海面,台海部分已是东海的南端,其南面为南海。在历史上,东海与南海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台海区域在历史上也曾被称为南海。台海区域的东面是台湾岛,西面是亚洲大陆,亚洲大陆架一直向东延伸,在台湾岛以东与太平洋板块相接。由于大陆架的托举,台湾海峡基本是水深不到 200米的浅海区,海峡中部,岛屿星罗棋布,最著名的有澎湖群岛,在靠近福建与广东的部分,较大的岛屿有平潭岛、金门岛、厦门岛、南澳岛,台湾北部的附岛有钓鱼岛、赤尾屿等。

台湾海峡位于福建、台湾两省中间,宽约一百公里,靠近台湾的地方,有一条太平洋海流通过,向北直达日本、韩国水域。台湾海峡盛行季风,每年冬春季节,台湾海峡便刮起东北风。而每年夏秋季节,台湾海峡又刮起西南风。在以帆船贸易的古代,季风是台湾海峡民众进行贸易的良好条件,他们既可乘风北上日本、韩国、琉球,也可乘风南下占城、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待到季风的方向倒转,他们又可以乘风返回家乡。因此,当地民众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便参与海上贸易。尤其是唐朝中叶以后,陆上的丝绸之路由于中亚陷于战乱而中断,海上丝绸之路乘机而起,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通道,而台湾海峡,正是东方丝绸之路的起点。

台湾海峡是中国南北沿海往来的必经通道,从中国南方沿海到北方沿海,最经济的航线都经过台湾海峡。普通的轮船从广州到上海,900 多海里的航程约需二天左右,但在台湾海峡封锁时期,轮船绕道太平洋,同样的航程约需二十多天。以台湾为基地,从这里出发的轮船,不需几天,便可抵达中国大陆的所有港口,从基隆到大连,航程不到900 海里,从高雄到香港,仅有340 海里。因此,早在清代前期,施琅便说:“窃照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纡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 在军事上,台湾岛对于中国来说,是保护东南海疆的一道不可少的屏障。

闽台沿海的海潮落差较大,在福州一带,落差可达 7 米,在航海史上,7 米的水深是大多数帆船的安全行驶深度,它们乘潮靠岸,顺潮退出,在福建的港湾进退自如,这是其他地方罕见的有利条件。

台湾海峡也有其不利于航海的地方,这就是,每当夏季,经常有台风从太平洋南部北上,这种强热带气旋的风力,常在十二级以上,台风中心经过的地方,海浪滔天,狂风怒吼,大多数船只都因无法抗拒风暴而倾覆。自古以来,台风给台湾海峡的民众带来无尽的灾难,但是,尽管如此,蓝色海洋所展现的无穷的魅力,又使台湾海峡的民众怀着九死无悔的决心,不断地深入到大海的深处,他们是海的儿子,在海洋上得到自由,也在海洋中葬身。

台湾海峡另一个不利于航海的地方是风向问题。我们说过,台湾海峡的季风有其固定的方向,冬春刮东北风,夏秋刮西南风。因此,在台湾海峡一带,最有利的是南北向航行。若是作东西向航行,一年四季多数时间内,船只的航向都是与风向呈 90 度角,航行比较困难。清代每每将福建渡台船只称为横洋船,其原因在此。明清时从福建到琉球的航行,被称为最艰难的航行之一,因为,去琉球的船大都要在夏季出发,途中要穿过流速较快的太平洋海流,每每遇到台风。更为不堪的是,海风大都来自船的侧舷,航行相当困难。

从东亚的经济贸易地图来看,台湾海峡在历史上是著名的水上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中国南部沿海与北部沿海的关系,也是日本、朝鲜、琉球等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系的海上通道,日本与琉球商人经营与南海周边国家、地区的贸易,多是通过台湾海峡向南部航行;而以东南亚殖民地为据点的欧美国家,诸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他们要与中国北部及日本、琉球等国发展贸易,也要通过台湾海峡。在那一时代,淡水的补充是航海中的一件大事,在台湾以东的太平洋上,岛屿较少,良港更少,船只通过这一区域,补充淡水是一个大问题,而台湾海峡到处都有岛屿、港湾,在这里航行,补充淡水是较为方便的,因此,经营东亚贸易的船只,多愿走台湾海峡这一条航路,而不是将自己置身于台湾以东的大洋之上。

在台湾海峡的两岸,西面是福建与广东的大陆架海岸线,东面是台湾岛的海岸线。这两条海岸线有各自的特点。

中国大陆的海岸线在温州以北多为浅滩,因此,在浙江与江苏境内,深水港较少。但进入福建与广东之后,地势起伏的幅度加大,沿海多山,也多港湾。以福建为例,福建的海岸线相当曲折,福建沿海南北两端的直线距离只有 535公里,但两端之间的海岸线长达 3324 公里,而且沿海多为山地,山地落差较大,高处为山,低处为深水港,因此,福建成为世界上良港最多的区域之一。福建从北到南有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等海湾,每一个海湾都有许多良港。以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由泉州市管辖的港口而言,即有后渚港、肖厝港、崇武港、洛阳港、深沪港、福全港、金井港、围头港、东石港、安海港、蚶江港、祥芝港、永宁港、水头港、石井港等 15 座港口。其他诸港湾的情况大致相似。此外,福建省岛屿众多,沿海岛屿有 1400多个,许多岛屿上都有良港,例如平潭岛、金门岛、厦门岛、东山岛等等。这些港湾到处都可以停泊大船,这是中国沿海各省罕见的优点。以浙江省来说,她位于福建北部,海岸线绵长,但是,浙江的港口大都缺乏深度,只能停泊小船,不利于海洋文化的发展。又如江苏省,沿海多是浅滩,适于航海的港口很少。而福建省沿海,无处不是优良港口,这是福建省向海洋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

广东省东部的地势较福建平坦,其港口不像福建那么多。在潮州区域,其沿海港口有柘林、汕头等。南澳岛雄峙于闽粤边界,是 16 世纪有名的海港。

台湾省的主体是台湾岛,台湾岛总面积达 36 000 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的东部是高山,西部多浅滩,唯其中部有台员港与北港。此外,北部淡江入海处,也有八里坌作为港口之一。台湾的南北两端拥有水深港阔的良港,即北部的鸡笼港与南部的高雄港。台湾的附属岛屿众多,最重要的是澎湖列岛。澎湖列岛位于台湾海峡南部,环岛列峙,形成天然良港。它是联系海峡两岸的纽带,也是扼守台湾海峡交通的咽喉地带,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地位。

二、台海西岸的闽粤陆地

如果说台湾海峡是闽台区域最低的地方,它的两岸则是逐次升高的台地。在台湾海峡西部的濒海区域,首先是福建与潮州的沿海平原。这一平原带,北起闽江下游的福州,经过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潮州府,并延伸至广东的惠州境内。这一平原的形成,主要是江河冲积的结果,不过,由于福建多山的特点,沿海平原被许多丘陵与山地隔断,如果说所有的大江大河下游都有广阔的冲积平原的话,那么,福建境内的河流,尽管其流量往往超过外省同样长度的河流,但因受到山地的约束,在其下游,都只有一小块平原。以闽江出海口为例,大多数江河的出海口都是一片平原,唯有闽江是在山脉的夹击下冲出陆地的。至于福州以北的福建的沿海,更是多山地带,高耸的大山拥抱着一个又一个的海湾,构成闽东独特的自然地理景观。在福州以南,福建的沿海平原相当狭窄,在福建境内,有所谓“四大平原”之说,即福州平原、莆仙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其中位居首位的漳州平原面积仅为 850 平方公里,不及一个中等县的面积,在中国东部区域,福建省拥有的平原是最少的。狭窄的福建沿海平原向南延伸至广东境内,则有面积稍大的潮汕平原。潮汕平原位于韩江的下游,绵延数千平方公里,是环台海区域最富饶的区域之一,它与台湾南部遥相对应,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从地理形势看,明代许多学者都认为广东的潮州似乎更应该属于福建。“潮州为闽越地,自秦始皇属南海郡遂隶广至今,以形胜风俗所宜则隶闽者为是。……潮在南支之外,又水自入海,不流广,且既在广界山之外而与汀、漳平壤相接,又无山川之限,其俗之繁华既与漳同,而其语言又与漳、泉二郡通,盖惠作广音而潮作闽音,故曰潮隶闽为是。”

尽管闽粤东部的平原相当狭窄,但其毕竟是闽粤东部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以福建来说,这里汇聚了福建的主要城市,诸如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早在明代后期都是相当著名的城镇;至于广东境内,当时的潮州仅次于广州,在广东的城市中可排二三位。这些著名城市,云集了大量人口,工商业发达,是闽粤区域经济的领头羊。

由于闽粤的沿海平原过于狭小,即使是潮汕平原,在其他地区看来也是不很起眼的。闽粤沿海各地主要是丘陵区域,无数的低山丘陵漫延于福建沿海,其间河流穿行,在丘陵地带冲积而成许多小盆地,这些盆地的四周是茂密的山地森林,中间河流穿过,河的两岸是宽狭不一的小平原,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可以在山上伐木开矿,在河流行船,在平原种粮。例如,漳州府位于福建东南部,古人云:“漳南负山阻海,介于闽粤之间,一都会也。地多冈埠、林麓,杂以海濡斥卤,溪涧流潦,决塞靡常,其称沃野可田者,十之二三而已。” 号称全省最大的漳州平原,坐落于龙溪、长泰、海澄交界处。由于有九龙江灌溉,这里的土壤肥美,除了水稻种植之外,烟草、香蕉、荔枝、龙眼、柑橘等植物的种植十分兴盛,因而成为漳州府主要的经济中心。其实,假使人口适度发展,福建沿海可以成为相当适合人们居住的区域,但自南宋以来,福建沿海便发生了人口过剩问题,从而使当地的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越过丘陵地带,便进入了两省的山区。首先要说的是福建中部的大山脉。这一山脉的北端是起于浙江的鹫峰山脉,它北起浙江边界,南抵福建中北部的闽江;闽江的南岸,则是戴云山脉,戴云山绵延数百公里,其南部是同样雄伟的博平岭山脉。三大山脉构成的山带,从北向南贯穿福建,其山峰大都海拔1000 米以上,连绵不断的大山,将福建划分为山区与沿海两大部分。位于山脉以东的是福建的福宁州、福州府、兴化府、泉州府、漳州府,西部是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若以这条大山脉为起点向东,地势从高向低逐步下降,从高山带到低山带,从低山带到丘陵带,从丘陵带到平原带,从平原到海洋,富有层次的梯形构造,形成东部诸府的地理特点,它与山区是有一定差异的。位于福建中部的大山带也向南一直延伸到广东潮州境内,并将潮州分为山区与沿海两大部分,其山区部分,在清代成立了嘉应州,在沿海部分仍为潮州,潮州山海经济也有相当的差异。

闽粤的最西部是雄伟的武夷山脉及其在广东境内的延伸。这条雄伟的山脉许多山峰都在 1000 米以上,最高处达 2000 米以上,是江西与福建的分水岭。而广东与江西交界处,也有大山雄峙。武夷山及其余脉构成闽广的天然屏障,在这条山脉以西,河流多进入赣江,这条山脉以东,众多的河流最终都注入台海周围。闽粤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区域,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这是山脉将东南的河流分开,使它们分别流入台海与长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地理风貌。

在武夷山脉以东,鹫峰山脉以西,两座大山脉所夹峙的谷地,从福建北部一直延伸到广东潮州境内。在福建之北,中部的鹫峰山脉与西部的武夷山脉合抱,形成仙霞岭等著名的大山,从而将福建与浙江南部分割;在广东潮州的南端,一座山脉隆起,从北部延伸入海,成为韩江与珠江上游的分水岭,从而将闽粤区域与广东区域分开。

在两条山脉中间,是闽中谷地,这里的山不太高,大多在海拔 800 米以下,谷地中央海拔仅 100—200 米,是河谷平原的分布地带。这里的地形类似福建沿海的丘陵地区,山地中间有许多小盆地,这些盆地覆盖着河流带来的腐朽质泥土,土壤极为肥沃,是福建主要的粮食产地。至于潮州境内,在韩江流域的上游也有不少产粮县,它们是梅江下游诸县的粮食来源地。

总的来看福建与潮州的地理,从沿海到西部,构成了低—高—低—高的波浪形起伏。不过,其中的低地,其实多为丘陵,当中的谷地面积很少。所以,闽粤区域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山多平原少,其中福建又更为典型。潮州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 4 /5,而福建的山地约占总面积的 90%。有人统计,福建的中山(海拔 800 米)与低山(海拔 500—800 米)约占全省面积的 75%!丘陵(海拔50—500 米)约占 15%,而平原仅有 10%。所以,自古以来,福建有“东南山国”之称,是中国东南部山地比例最大的省份。人们常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四川的山区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的周围,穿越这部分区域之后,就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而福建省无处不是山地,只是沿海有狭小的平原。因此,在历史上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说法。和东南诸省相比,江西、浙江同为东南丘陵区域,但以上二省的盆地多,平原多。以江西省为例,该省山地丘陵面积仅占 60%,以故,在历史上,江西与浙江都是中国东南有名的粮仓,而福建则以生产木材闻名,一向是缺粮省份,这是其多山地貌造成的。

三、气候和雨水

福建、台湾与广东的潮州位于中国东南部,北回归线穿越台湾的南部与广东的潮州,虽说闽、台、潮多数地区都在北回归线以北,但其靠近北回归线的地方,例如福建的汀州、泉州、漳州、兴化以及沿海的福州,都是十分炎热的区域,福建南部的夏天日间的温度常在 30 摄氏度以上,有时接近 40 摄氏度。所以,福建南部及潮州、台湾的气候都接近于热带区域,这里有秋无冬,无霜期长,植物生长茂盛。福建的北部气候与南部有明显的不同。如前所述,福建的北部多为山地丘陵,这里地势较高,纬度也高,气候比南部要凉爽得多。海拔 1000 米以上的山区,许多年份的冬天都会出现大雪封山的北国风光;而其夏天,在亚热带太阳的暴晒之下,地面温度也会上升到近 40 摄氏度。由于人们居住的谷地几乎没有风从外界刮来,因此,闽北夏日白天的气温不亚于沿海区域。

闽、台、潮都是降雨丰富的区域,这是因为闽台潮区域是印度洋上空西风带经过的区域,每年无止无休的西风将印度洋上空形成的雨云带到中国东南,造成大范围的降水,尤其是在春季,印度洋上空的西风带饱含潮湿的水分向华南行进,导致福建与台湾地区常有长达数月的降雨;迄至夏天,来自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又带来大风雨,解去夏天的暑热。不过,闽台潮各地的降水极不平衡,台北区域终年都雨水蒙蒙,而福建的闽南一带,每到夏季,每每发生干旱。大致说来,山区的迎风面降水最多,闽北山区的降雨量,常常达到 3000 毫米以上,而台湾东部山区的迎风面,更达到 5000 毫米以上,台湾的火烧寮每年降雨为 6000 多毫米,有雨极之称。

气候炎热、降水丰富,加上闽台山地丰厚的土层,使闽台山区到处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对闽台民众来说,它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取之不竭的建材之源与燃料之源,在以木船为主的古代,福建的造船业之所以长久不衰,与建材来源方便是有相当关系的。

由于降水丰富,闽台山地的河流众多,虽然河流短促,但水流量较大,可以通行船只。最大的河流闽江,是一条支流众多的河流,北部的南浦溪起于福建最北部的浦城,而南部的九龙溪,发源于闽西的连城境内,河流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福建省 2 /3 的面积。历史上,闽江构成沿海港口通向内地的通道。其他的晋江、九龙江都扮演了这一角色。不过,福建山区的河流险峻,礁石众多,只能通行小船。韩江流域贯穿福建的汀州与广东的潮州,它发源于闽粤之间的山区,仅数百公里便流入大海,因此,这也是一条湍急的河流,许多地方不可通航,其上游虽然能行船,但也只能走小船。台湾多数溪流比福建、潮州的河流更为短促,通航的意义不大。不过,台湾北部的淡水河发育于降水最丰富的区域,河流虽不长,但河道宽阔,是台北的交通枢纽。总的来说,闽台内陆交通不便,沿海可以通达四方,这也是沿海成为闽台精华的原因所在。

四、明代海峡西岸生态环境的问题

东南沿海原始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然而,南宋、元朝、明代以来,尤其是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大发展,人类大肆采伐木材,产生了许多问题。由于炼铁等山地产业的发展,林木遭受很大的破坏。《安溪县志》云:“作冶皆汀漳旁郡人,耗我米谷,焦炭所及,草木为赭,而山为髡。” 这是说,冶铁炉对燃料的需求,使安溪县的森林都被砍光了。冶铁炉排出的铁渣还会堵塞河流。万历《古田县志》云:“铁炉之害可胜言哉?壅川流,凿地脉,久雨激水灌城,田亩几摧,且沙石淤塞,有伤文运,士民患之。” 这种情况同样出现于潮州。早在嘉靖二十九年,大埔县就有人提道:“壬寅,某甲复据前山招商伐木、煽炉,至于己酉,山就童而泽缘涸。” 冶铁业对植被破坏之大,于此可见。此外,山地种植各种作物,也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如何乔远论道:“田畴陇亩,多在崇复岭间,此其山腹岭足也,而坡陀延斜,以种蔗黍,列施垦艺,大雨滂流,无草木根柢为之底障,土坠于溪,而壑几实矣。” 普通人的柴草之费,也给沿海区域带来压力。潮惠一带,“且夫不惟大灶也,而又厚之釜,厚釜而薪炭费矣。他郡县之烧灶,间以稻草也。江北则纯草。而今也必以薪,必以炭,山不童乎”。 在多方面的因素作用下,闽粤沿海山区的森林资源受到极大的破坏。如明代中叶《惠安县志》的作者说:“往年风雨时叙,自海隅达之山陬,莫不有茂林蒙密。今则童山而樵矣。臃肿拳曲之给薪蒸者无几,而况有所谓材且美者哉?气数有盛衰,则草木亦与之消长,噫,可畏哉!” 可见,与古代的闽粤相比,明清时期闽粤沿海的自然环境大大不如了。

潮州的情况与福建不同。潮州在宋元时期还是有待开发的人口较少的区域。明代初年,潮州的开发迅猛,多数平原及山地小盆地被开发为粮田,粮食生产大增。这种情况就像福建的宋元时代。所以,明代潮州人对大自然的开发,主要面还是积极的,有利于人类在这一区域的发展。

闽粤沿海在经历宋元时期的大开发之后,自然环境恶化。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沿海植被的破坏还导致沿海土壤的沙化。闽粤沿岸线上原有天然的森林防护带,但因木材被砍伐,土壤逐渐沙化,形成越来越多的沙滩。闽粤沿海终年海风迅烈,被海风扬起的飞沙一步一步地侵蚀农民的田地。如金门县,“风烈莫如东方,料罗以上,荒埔茫茫,飞沙填压,不可耕作”。 这是明代就有的情况。长乐县的风沙更为严重,明代长乐县令夏允彝说:“长之民务本力田,罕有弃壤,顾田数日耗何欤,海风飞沙,倏层积,田没沙下,久且成沙阜。数十年之后,沙幸徙,勤者或洗沙出田,然洗之勤,不敌飞之易也。故失田为多。夫计民日加多,而计田日寡,民食何由赡足。滨海者恒祝海不扬波,余为长民祝海不扬沙矣!” 按,近年长乐县在修机场之际,发现了被海沙吞没多年的显应庙。这些地方过去都是居民区,几百年来入侵的飞沙,竟将一座高大的庙宇埋于地下,当地有多少农田被飞沙埋没,可想而知。周之夔论连江县:“自吾家龙塘而下,由荻芦门入海,其地属于连邑。其山多怪石,其田斥卤,岁穰率亩一种。其民舍陆而食于海。厚重少文,其天性也。” 他如东山岛,原来也是一座有名的沙岛。在过去东山是全省最穷的区域之一。

有些地方的土壤虽然未曾被沙土淹压,但土壤的沙化也导致产量的下降。《同安县志》记载了明代王家彦的《闽省海防议》:“职观地势,自江南以北,沃野千里,不沟不洫。因叹职乡海壖地如巾帨,民耕无所,且沙砾相薄,耕亦弗收。” 福清县的沙地是有名的,福清名相叶向高说:“吾邑滨海,土田瘠薄,又鲜泉源灌溉之利,雨旸一不时,苗立枯矣。” 泉州厦门一带:“卤地斥耕人。” 这类沙壤土地很容易受水旱二灾的影响,大都是雨则水灾,睛则旱灾,粮食产量不能不下降。由此可见,森林植被的破坏,直接导致闽粤粮食生产的下降,养活当地人口是困难的。蔡献臣说同安:“夫同负山阻海,地瘠人稠,闽南之剧也。” 明清时代,闽粤沿海的缺粮问题是相当严重的。 而粮食缺乏,不能不制约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沿海植被的破坏,对明清时期闽粤手工业也产生较大的影响。首先,沿海森林的破坏,使一些直接依赖森林的产业无法生产。如造纸业,宋代福建沿海的造纸业相当发达,如兴化府,“考宋志,兴化县辜岭村有厚藤纸,彭志莆田县文赋皇茧村有皮纸,近皆辍业。莆人所用纸皆自顺昌等县贩而至者”。 如果明代兴化府已经没有了森林,无法造厚藤纸与皮纸,都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一背景下,沿海一些依赖燃料的手工业便无法发展,《兴化府志》说,“客曰:莆地旧有铁,今无煅者。……宋志:莆海滨有铁沙场,舟载陆运,凡数十里,依山为炉,昼夜火不绝,今望江永丰里有东西灶,安乐里有铁灶,皆不闻有煅铁者,岂地利有时而尽欤?” 实际上,其主要原因不在于铁矿沙原料的缺乏,而在于兴化沿海是福建省植被破坏最厉害的地方,本地没有原料可以供铁矿炉使用。

环境的破坏使东南沿海产生了许多问题。明代的《泉州府志》说:“且近年以来,生齿日繁,山穷于樵采,泽竭于罟网,仰哺海艘,犹呼庚癸。非家给人足之时。顾物力甚绌。”“泉以望郡雄寓内,直征之文献耳。计其广轮之数,视中州巨郡仅能十之二三。封疆逼狭,物产硗瘠,桑蚕不登于筐茧,田亩不足于耕耘。稻米菽麦,丝缕绵絮,由来皆仰资吴浙。惟鱼虾蠃蛤之利稍稍称饶。” 明代末年何乔远论安溪县:“古之闽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鱼之乐。而今也承平日久,户口繁多,种物不及其成,食物不及其长,欲如往时李森以千章木浮海入三山,施浮屠,何可得也?而山几童也。” 文中提到的李森是明初安溪县著名的富人,《名山藏》有他的传记:“李森,安溪县富人也,席先世高赀,田数万亩,粟数万钟,计山百区,出木数千万章,僮千指。” 明代前期的安溪人还能以森林资源致富,明代后期,由于森林的破坏,当地便难有李森那样的富人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生活水平的下降更为明显。明末清初,福建的粮食价格、能源价格都大幅度上升。福建沿海虽是商品经济发达区域,但老百姓辛辛苦苦得来的一些利润,大都被上升的粮价与燃料价格吞没。最为明显的是食物的构成。明代前期,闽人以水稻为主食,而明末沿海的闽人常以番薯为主食,生活水平不如前人。其时闽人的困境于此可见。 2MGVXyRJr474diQbdu9H+uzCX9dmTPjazkyA6z9Wk8zy2lDVwT/4OnyZGU2hGha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