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网络群体性事件除具有群体性事件共性的某些特征之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偶然性与突发性

由于网络爆料和外部偶然事件的突然刺激,大量的网民短期内聚集在互联网发声,网络群体性事件突然爆发。但并非所有具有刺激性的事件在网络上都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偶然性。同样是拆迁自焚,宜黄拆迁引发舆论海啸,而株洲拆迁波澜不惊;爆料的信息,被网民看到和被网络意见领袖关注转发引起的结果会有很大不同;天涯社区的沉帖机制,使得能够置顶的帖子所涉及的事件发酵,下沉帖子所爆料的信息无声。

突发性表现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何时爆发、以何种方式爆发、在事件的哪个节点爆发往往没有征兆,出人意料。梳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发现,网络群体性事件有的有先兆,有的无先兆。有先兆的突发性是指造成事件发生的矛盾与问题已经形成,无先兆的突发性多表现为在某种特定事件的刺激下的突然爆发。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的分散性和无关联性

现实的群体性事件往往有具体的利益目标,参与者大多具有同质性和相似的利益诉求。而网络群体性事件没有特定的关系集群和利益共同体,其参与者不一定与事件有直接的或现实的利益联系,也不一定有空间上的邻近。借助互联网,网民只要发帖、转帖、顶帖、关注、评论和围观,就可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主体,甚至网民在无意识状态下的点赞、顶帖,也可能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体。 事件参与主体可以是草根网民,也可以是体制内精英,他们分别对网络群体性事件起到不同的作用。青少年网民是重要的参与主体,他们有强烈的正义感和道德感,渴望表达,展现自我,成为关注的焦点,甚至采用恶搞的形式以达到娱乐大众的目的。

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主体来自不同地域,可能参与目的不同,没有事前的组织性、策划性,甚至与事件不一定有直接利益关系,也没有互相的关联性,随机加入,随机退出,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三、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的快速性

Web1.0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一发生,一般在5分钟内就被新闻网站实时抓取,进入后台进行编辑加工,2 ~ 3小时后即可置顶发布,引发网民关注,24小时在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会形成一个高潮。

Web2.0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本体事件发生的同时,微博上就开始了“现场直播”,这种即时性使得微博往往成为第一时间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媒体。“喻国明认为,从传播扩散到形成网络舆情指向的大方向,需要的时间大概就是事发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之间,这一时间是危机处理和对舆情风向进行引导的最佳时机。”

四、网络群体性事件指向的公共性

网络群体性事件虽主题多元,内容十分丰富,但只有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事件才有可能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2011年,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红十字会形象危机,小悦悦事件引发的社会冷漠之争,一次又一次地击穿了社会伦理道德。社会敏感问题经常成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焦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情月度报告》分析敏感问题主要体现为八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六是涉及国家利益、民族自豪感。七是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八是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等。” 可见,网络群体性事件主要是指向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价值方面的事件。

五、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虚拟与现实的交互性

互联网进入Web2.0时代,网络群体性事件呈现虚拟现实化和现实虚拟化交织的态势。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相互渗透趋势明显,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凸显。

网络空间有可能引发现实事件,现实社会的群体性事件又能助推网络群体性事件。如重庆、三亚等地发生的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就是网络和现实联动的结果。

六、网络群体性事件理性与非理性并存

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互联网空间既存在理性的声音,又通常具有明显的情绪性、非理性。情绪性既在网民个体心态中存在,也在网民群体中发生作用。网络群体性事件经过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参与者的非理性因素增加,情绪性具有明显的“同频共振”效应。由于网络社会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缺乏现实社会的约束力,网民可以无所顾忌地发表言论,宣泄情绪,其群体极化倾向在网络上发生的比例远超现实生活,容易走向一种非理性的状态。

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时可以发现,在孙志刚事件、厦门PX项目等事件中,网民理性的争论或推动了中国收容条例的废除,或影响了厦门市政府政策的调整,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对此类事件的评论中,多数网民采取了理智的态度与谨慎的言辞表达自己的看法,但是在林松岭事件、药家鑫等事件中,网民受到非理性情绪的支配比较严重,仇官、仇富、仇腐情绪蔓延,甚至发展到对当事人施以网络暴力、网络审判和现实生活中侵犯他人的权利。

七、网络群体性事件扩散的非线性

网络的无界性,使网民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接收信息;网络的快速性,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网络群体性事件扩散不再遵循传统媒体的线性扩散、单向扩散模式,而是呈现出非线性的特征。

事件的发源地既可能是网络新闻、网络社区、网络论坛、微博、微信,也可能是传统媒体,事件经由网络聚焦、放大后,马上突破其发生的地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散既可能从网络媒体扩散到传统媒体,也有可能从传统媒体扩散到网络媒体,更可能是互动扩散;既可能是圈层化的网民小众传播几何级的增长,也可能是大众媒介的传播,也可能是小众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散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同质牵连,指与危机具有相同或类似品质的人、事或者产品会受到牵连;二是因果牵连,指某一种危机导致相关危机的爆发;三是扩散牵连,指危机造成的心理恐慌使得人们把危机人为扩大到那些根本不存在危机的领域。

八、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难控性

由于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非线性系统的特征,往往由于微小因素的变化而出现难以预料的演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扩散、衍生、耦合、转化方向具有不确定性。网络群体性矛盾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就可能激化。

网络群体性事件走向的难控性在于:网络舆论主导权是博弈的产物,既可能是网络意见领袖的主导,又可能由参与议论的网民数量和表达的强度决定,亦有可能是政府主导,也有可能受商业资本的影响。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可能传播,网站管理者也无法对网上的海量信息逐一进行检查评价。网络是个无界空间,如果引导不力,网络群体性事件就会放大,使局部问题扩大为全局性问题,个别问题成了一般问题,社会问题被视为政治问题,直接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影响社会稳定甚至危害国家安全。 CNCoZIeFGL5OrCy0xMVt/crJ2mjMSr3vfKvXeB+a5FWMWfCx8TwSb7AJJDSQz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