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装饰设计特征

(一)题材内容的广泛性

佛教的装饰题材十分丰富,可归纳为以下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符号类,常见的有莲花、大象、狮子、宝珠、金刚杵、佛教“八宝” 以及密教的“六字真言” 等。如动物、植物、器物或文字这些符号都象征着佛的事迹和教义。比如“莲花”有暗含佛的说法,另有“纯洁”的内涵;“大象”意味着佛的降生,也有“祥瑞”的内涵;“金刚杵”具有降魔护法的意义等,这些题材是很好地概括佛法的符号。当然,这些象征佛法的符号中莲花纹样图案同样被广泛地应用于建筑之中,柱础、佛座、藻井、佛幡中是较为常见的,而且变化多端,各不相同。甚至在佛教以外的各类世俗建筑中也能看到佛教符号的身影,比如最常见的缠枝莲、单枝莲、仰覆莲、束莲等图案。

第二种类型为人物类,如天王、力士、伎乐天女等,在佛教装饰中擅长利用这些人物形象烘托出佛界的气氛,营造神秘、庄严之感。比如在佛寺中多见的千佛阁、万佛楼这一类建筑,都采用在墙壁上放置各种小佛像的方法来渲染佛堂气氛。

最后一种为建筑类,通常选取佛帐、橱以及天宫楼阁突出天界的景色。

随着中国艺术的逐步发展,人们开始按照中国传统形象和审美观对佛教装饰纹样进行再创造。中国古代工匠掌握了佛教装饰纹样转化的要领:以流动的回转曲线为纹样的基本构图,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融入外来佛教题材中,形成一种新的风格,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起初为了降低改造难度,都是选择造像中一些容易改造的局部或者环境来进行的。例如衣纹、背光、座台、环境和法器,或改画天象、天人。

显而易见,这些改造受到中国传统“祥云”的审美理念的影响。例如,早期佛像背光多用火焰纹,早期法器多选择喷火的摩尼珠(梵语cinta^- maN!i,又称如意宝珠),早期天人多重视转折的躯体与飘荡的衣饰,天象多有云气日月,等等。其中,“卷草纹饰”的影响力当之无愧。从唐代开始就较为频繁地使用变化多端的“卷草纹饰”,作为对佛教纹饰本土化融合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佛教中的植物与饰物,例如莲花、忍冬、菩提、华盖、法轮和璎珞等,其表象与中国传统的造型模样与审美要求并不符合,必须加以改造,而“卷草纹”正是诞生于这个时期的新纹饰,很难确凿地说它取材于哪一种物象。因为卷草纹既不属于中国传统的物体造型,也不能反映出印度佛教的特色。但是它那蜿蜒缠绕的花枝叶蔓,却表露出祥云的气质、佛物的情态,它既有曲线缭绕的空灵,又有流转的韵律,且保持婉柔敦厚的静谧,别有一番韵味。它是吸收外来宗教的特色再加之以本土化的改造,普适而有特点的佛教装饰纹样。卷草纹的出现并非偶然,它标志着佛教融入中国文化的高峰期的到来。随着石窟艺术的发展,外来的火焰纹、卷草纹的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它们从原始石刻相对僵硬的形态逐渐变得灵动,在中国传统装饰中逐渐具有云气纹、水波纹那种行云流水般的飘逸风格。

(二)感情色彩的象征性

佛教艺术中用来隐喻和扩大其联想境界的不单是某种含义的图形,还包括采用一些感情色彩明显的颜色进行装饰。根据佛经所述,世界上所有的事业都在“息”“增”“怀”“伏”的范围之内。其表现方式为:“息”表示温和,颜色一般为白色;“增”表示发展,颜色一般为黄色;“怀”表示博爱,颜色一般为红色;“伏”表示凶狠,颜色一般为黑色或蓝绿色。再简言之,白色代表着息和增,红色代表着怀和伏。例如,多面神面部皆饰红、白、蓝三色;护法神饰蓝色;魔鬼及异教徒皆绘黑红色。有的护法神殿内是黑底的壁画,烘托出了阴森、恐怖的气氛。

在佛教装饰的影响下,一些世俗的非宗教专用器物装饰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将宗教性孕育其中,不同程度地反映了一定的宗教性。例如,一些日用陶瓷往往装饰有佛教的象征性内容,如莲花、忍冬、狮子、大象和八宝。但是,直接用佛做装饰的很少,用佛教故事(佛本身故事、佛教故事等)装饰的更少。

(三)工艺技法的时代性

作为汉地佛教盛行和大繁荣的南北朝时期,留存下来的佛教装饰可谓气势磅礴,蔚为大观,让我们领略到了时代独特的宗教艺术风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为其中国化进程奠定了基础,而到了隋唐时期,佛教装饰艺术日趋成熟,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装饰艺术发展史上的又一高峰。唐代佛教装饰可以说是前代伟大成就的集大成者,并发展完全属于民族的新样式。从装饰主题上看,更加丰富多彩,装饰风格更加富丽堂皇。宋元以后,佛教装饰逐渐式微,但其对中国装饰艺术发展的影响仍然巨大而深远。中国花鸟画的形成和发展与佛教装饰的影响有关。在浩瀚的中国古代佛教装饰中,有无数内容。还有许多在石窟和寺院里的佛教装饰图案没有提及,它们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各种造型艺术手法在其中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以中国佛教装饰的工艺技法作为判断依据,通过考古和文献资料可以知道,彩绘壁画和雕塑早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不是佛教传入后的新型产物。但不可否认的是,佛教的兴起也推动了这些工艺技法的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这些工艺技法在一定程度上与佛教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常见的彩绘壁画,是采用手工绘制的方式在石窟或寺院内的壁面上绘饰以各种与佛教有关的或纯粹的装饰内容。其制作步骤可以概括为:第一步是做底,即做墙面。早在中国佛教装饰兴起之初,汉灵帝时应劭的《汉官仪》就曾写到“胡粉涂壁,青紫界之”。在早期的石窟建造中,壁画的底子大多采用粗泥掺麦秸、谷糠和只用黄土。第二步锤击密实平整,壁面多较粗糙。但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就选择泥中掺入麻筋之类。晚唐的石窟壁面还要涂上薄薄的石灰,有的还在第二层加入胶和沙,做底工艺技术也越来越精湛。第三步在基材完成后,可以用毛刷在上面画画,在壁面先用朱色勾出样稿,再用黑色修正,最后着色完成。壁画的彩绘主要采用勾线平涂的方法,所以画面有着较强的装饰感。

在众多的雕塑手法之中,彩塑是我国石窟艺术中独具一格的手法。除纯粹的泥塑外,同样富有创造力的还有石胎泥塑彩绘。由于我国的石窟有的是开凿在砾石上的,属于水成子母岩类,石质松碎,不宜精雕细凿,因此民间艺术家们常常在砾石胎外采用泥塑装銮,以捏、塑、贴、压、削、刻等多个步骤进行塑造,才诞生了绚丽多姿的佛像和浮雕式的壁面装饰,然后再用点、染、刷、涂、描等手法施以色彩,泥塑装銮才算完成。

总之,由于佛教艺术带有宗教性质,所以在其境界中不免具有神秘性、意向性、整体性、内在性等特征。佛教艺术不仅可以满足不同的人对精神方面的不同需求,也决定了其境界的把握是非逻辑阐述的直觉思维趋向。 91ri8FxKAak/5TzyfNZ79l2Mxyz3kNedBqYaVL3eBF8af3FzdeH0ga3R9OYkyi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