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一般而言,高等学校兼顾教学与科研,研究型大学侧重科学研究,同时培养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创新战略服务;一般高等学校侧重教学,开展应用型高技术研究,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各类型应用型人才、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为区域创新服务。
以科学研究为主的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高科技人才,并且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领域发挥新知识的源泉和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国家研究型高等学校应当在全球获取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发挥科技创新治理的先导性作用。以人才培养为主的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应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类高等学校一般以教学为本,科研为教学服务,同时围绕区域经济或者行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能深入社会基层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或者管理人才。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这类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使命尤为重要。
以上海为例,上海提出高等学校的二维分类体系:在横向维度上,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发展情况,把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三类;纵向维度上,按照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四类,形成了“十二宫格”。
依据上海新的高等学校类型标准,笔者对学术研究综合型、学术研究多科型、应用研究综合型、应用研究多科型、应用技术多科型、应用技术特色型、应用技能特色型七类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的功能定位略作分析。
一是学术研究综合型高等学校。学术研究综合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要发挥世界级杰出人才的集聚和培养作用,开展全球顶尖的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也就是说,这类高等学校要发挥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是学术研究多科型高等学校。学术研究多科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要在全球范围内、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发挥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养、基础科学研究和突破高新技术瓶颈的作用。也就是说,这类高等学校要发挥科技创新治理的引领作用。
三是应用研究综合型高等学校。应用研究综合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要在应用技术领域发挥全球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和培养作用,开展应用技术领域的研究,突破应用科学技术领域瓶颈,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
四是应用研究多科型高等学校。应用研究多科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要在某一个或几个学科领域发挥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集聚和培养作用,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推动应用技术成果转化,这类高等学校与企业有着紧密的产学研究合作。也就是说,这类高等学校要在区域科技创新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
五是应用技术多科型高等学校。应用技术多科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主要通过服务企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说,这类高等学校要在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
六是应用技术特色型高等学校。应用技术特色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要在某一方面发挥独特优势,开展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应用技术研究并且形成鲜明特色,重点推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应用技术成果转化,这类高等学校通过服务行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是说,这类高等学校要在某一行业的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
七是应用技能特色型高等学校。应用技能特色型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要在某一个学科领域或者某一方面发挥高技能人才的集聚和培养作用,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高技术行业开展工艺研究和开发并且形成鲜明特色,重点推动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高技术应用。
上述七类高等学校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都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各类高等学校通过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做出科学的功能定位,积极发挥各自的作用。首先,高等学校要根据国家和区域创新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全力培养出更多适应科技创新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其次,高等学校要加速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区、打造科技孵化器等方式,进一步增强自身的社会和科技服务能力。最后,高等学校要鼓励创新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尊重和激发师生的创造热情,积极推动原创技术和作品的产生与转化,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