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激活古老祁剧的艺术生命力
——关于祁阳县祁剧生存现状与发展保护的调研报告

执笔:周 成

中国戏曲艺术有如汪洋大海,剧种多样,形式丰富,色彩缤纷,风格奇异。放眼世界,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戏剧艺术都难以比肩的。2017 年夏天,一档《中国戏曲大会》的节目让人们重新领略到传统戏曲的丰富多彩与戏曲表演的精美绝伦,人们纷纷慨叹中国戏曲独特的神韵之美和典雅的民族气派。而事实上,当我们深入戏曲产业的基层,我们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变得举步维艰,而湖南著名的地方剧种祁剧正是其中的一例。

祁剧又名祁阳戏、楚南戏,是湖南省四大剧种之一,它因起源于湖南省祁阳县而得名,距今已有 500 多年历史。在湖南诸多的传统地方戏曲中,祁剧是其中流行地域最广、历史最久的剧种之一。这种过去靠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呈现出鲜活的民间生活画面,它是劳动人民文化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真实写照,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史料。2008 年 6 月,祁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从另一个侧面宣告了古老的祁剧已在当代社会陷入了生存的困境。近年来,“戏剧大省”湖南的 19 个地方戏曲剧种将近一半仅存一个专业剧团在艰难支撑。 [1] 而曾经轰动一时的祁剧,至今也落得寄寓他乡、斯土不传的尴尬境地。在国家逐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环境下,如何使湖南戏曲、祁阳祁剧转衰为盛,再现生机?这是不少文艺工作者和当代专家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一、祁剧传统艺术的光辉
(一)祁剧悠久的历史传统

祁阳是湘南的一块宝地,逶迤北去的湘江,出广西、汇潇水、入祁阳,百折千回,时而向南,时而向东,仿佛带着一种不忍离去的眷念。无论是传说中起于唐代的“唐腔”,还是信史上成于明代的祁剧,都是生于斯,长于斯,彪炳于斯。祁剧当年传入资江流域,形成“宝河”一派,留于当地的“永河”一派至今亦未成为绝响。既存的 6 个祁剧专业剧团,还有 5 个在其发祥地湘水流域。 [2] 祁剧作为原产地祁阳人民表达情感的一种古老文化符号,其存在的理由远比消亡之理由坚实得多。

图 1 实践团抵达祁阳

祁剧艺术的历史是值得骄傲的,作为湘南地区的大戏剧种,在历史上一直受到城乡广大群众的热爱。它流传的地域很广,在省内八个地方的古老剧种中,唯有祁剧占领了永州、衡阳、郴州、邵阳、怀化、娄底等大半个湖南,是其他剧种所不能相比的。同时,除本省之外,在我国华南的广大地区,也是祁剧的流行区域,如桂北、粤北、闽西和赣南等地。 [3] 在演出过程中,祁剧与桂剧、粤剧、闽西汉剧、广东汉剧等地方戏曲剧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既扩大了祁剧的影响,又丰富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

祁剧源于弋阳腔,是明初传入祁阳后与地方艺术相融合,长期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据说明永乐年间,当时弋阳腔随江西移民传至祁阳,逐渐传播,地方化,明朝成化年间,弋阳诸腔与当地丰富的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地方化,形成了祁阳一带的高腔;明朝万历年间,昆山腔风靡全国后,祁阳一带的戏曲又吸收了昆腔和昆腔剧目;清康熙后,祁剧先后融会徽调、汉调和秦腔而形成弹腔。随着声腔的增多,祁剧剧目、表演艺术日益丰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 [4]

(二)祁剧独特的艺术价值

祁剧艺术,是数百年来祁剧艺术家和湘南热爱祁剧的人民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它长期积累的数量繁多的剧目,丰富多彩,绚丽夺目,散发着历史时代的艺术芬芳。在中国戏曲艺苑中,祁剧的许多表演艺术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比如云手、开衫指等,生旦净丑诸行运用起来各相殊异,各显神韵。它的高难技艺,令人震惊、叫绝。如头摔紫金冠,能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喜、笑、哀、怒、醉、昏等状态。如眼功,有顾眼、对眼、吊眼、转眼等,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感情性格。在《昭君出塞》《白门楼》《空城计》《金沙滩》《盗仙草》《夜奔梁山》等剧目中,更有精彩绝伦的独特表演技艺,为祁剧所独有。 [5]

祁剧脸谱艺术亦有特点,通常仅用红、黑、白三色为基色,调色以开脸。对于生旦净丑各类不同角色,依其人物性格特征、年龄大小勾画,其鲜明的色调,纵情的线条,精巧的图案,生动的写意,把不同的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形神毕肖,古朴祁阳戏三色脸谱,经历数百年的创作发展,堪称一绝。

祁剧的舞台语言中高腔、昆腔、弹腔和杂腔小调与器乐等音乐艺术,极其丰富多彩。所用舞台语言音韵,系以祁阳为中心的湖南方言为基础,与中州韵相结合规范而成,概称“中州韵、湖广音”,分为六声,十三个半辙韵。祁阳方言,其语调大起大落,跳跃性大,特别是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字调,极大地影响着唱腔旋律音调的走向,形成了特有的旋法和独特风格。 [6]

祁阳戏采用的语言音韵对祁剧音乐的美学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广大湘南地区的观众都喜欢听祁剧音乐。祁剧的舞台语言、咬字行腔特别讲究“单”“双”“空”“实”“满”的规则。祁剧的单双相当于京剧的尖团音,但并非从京剧学来,而是源于唐代的三十六个声母,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祁剧将舞台语言规范成五类咬字方法,有利于高呼远送,适宜城乡的广场与庙台演出,让观众听清楚台词。

祁剧的唱腔、板式、器乐曲调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比如,生、旦演唱弹腔【南路】时,揉进了古老曲调【满江红】的旋律;老旦唱腔创造出了【棉花腔】,像棉花那样柔和美丽;小丑小旦唱出【花腔弋板】,改变板式,如【流水】;北路弹腔【慢皮】创出了【丢句子】,一呼一应,如数家珍。南北路唱腔中的南北转,即唱南路突转唱北路,或唱北路转唱南路,在唱腔中可以变换调式色彩,集南北之大成。 [7]

祁剧的文武场面,变化丰富,其乐器配备也独具特色,文场的主奏乐器是祁朝,制作技术精良,音高调锐而音色优美,是祁剧风格独特的标志性乐器,观众极为喜爱。武场的主奏乐器是战鼓,也是祁剧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声音高且脆,极具震撼力,而且可以千变万化。其他还有小锣、噪鼓、鱼口、大锣、大鼓,都是古老的传统乐器,古风独存,音色音量各具表现力。加上月琴、三弦等乐器等,组合起来,便成了民族管弦乐文武场。配上特有的祁剧型唢呐和曲笛合奏古典曲牌音乐,其气氛则更加宏大壮阔。 [8]

二、以祁剧为代表的湖南地方戏曲的生存现状
(一)传统戏曲严峻的保护形势

湖南戏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便每况愈下,其生存现状颇为困窘,不少剧种只有 1—2 个国营或集体制剧团与民间业余剧团在支撑,大多数剧团名存实亡,演出市场不断萎缩,而且演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没有新的观众群出现。产生、形成和发展于农耕文明的戏曲难以适应现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湖南戏曲衰落的根本原因;此外,城镇化运动的兴起,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也加剧了湖南戏曲的衰落。 [9]

事实上,湖南省是戏曲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据 20 世纪 80 年代统计,湖南境内历史上或当时还活跃的剧种除国剧京剧以及民国时期由外省输入的越剧、侗戏外,其他还有湘剧、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荆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衡州花鼓戏、常德花鼓戏、岳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阳戏、湖南花灯戏、傩堂戏等 16 种,加上少数民族戏剧苗剧等,凡 20 种。此外,还有特殊剧种影戏、傀儡戏等,其中傀儡戏又有邵阳的布袋戏,永兴、祁阳、湘西等地的杖头木偶等不同类型。但是,和国内大部分地方的戏曲一样,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戏剧的演出市场就急遽萎缩了。新世纪以来,它们的生存受到了更多的挑战。

湖南省委省政府在《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中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指出要“积极推动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努力打造湖南文化高地,形成强大的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保障力和文化竞争力”的总体目标, [10] 并明确把“弘扬湖湘文化”当作主要任务之一。祁剧诞生已经有 500 余年历史,它一直在民间扎根,广泛流传于湖南永州、邵阳、衡阳等地区,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当地民间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祁剧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举国上下重视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加大祁剧的保护与传承力度,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有利于扎实推进湖南“文化强省”战略。

(二)祁剧的生存困境与危机根源

祁剧曾经非常红火,1980 年湖南省文化厅在祁阳县举办祁剧教学会时,当时能演出的国营或集体制剧团有 23 个,但 20 年后,境况可能就非常不妙了。2009 年永州市政协委员唐湘旗、刘斌在《关于抢救和保护祁剧的建议》的提案中,对“当前祁剧发展现状”做了较详细的报告:“时至今日,祁剧却日趋没落,生存情况堪忧。原有的 10 多个市、县祁剧团,这些年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大部分已无法生存,到现在只剩下 1—2 个能正常演出的祁剧团(祁阳县、冷水滩区)。传统剧目丧失严重,现代剧目创作艰难。精英人才淡出舞台,祁剧表演后继乏人。由于剧团经费不足,艺人生活拮据,许多人只好弃艺从他。祁阳县祁剧团现有在职人员 49 人,30 岁以下的年轻人中,只有一两人能担任主要演出任务,演出担子主要落在 50 岁以上人员的肩上。一些高龄艺人陆续离世,拿手绝技几近失传。”

祁剧著名演员肖笑波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培养一个祁剧演员需要 6 年,由于补助不多,学习祁剧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好不容易招满一个班,毕业时又纷纷改行了,当年和我一起学习祁剧的同学毕业后要么改唱花鼓戏、京剧,要么彻底地改行了。现在祁剧面临着无人想学,无人可教的尴尬境地。”目前,祁阳祁剧的发展确实令人担忧:一是演员队伍青黄不接,没有演员接班,就不会有祁剧生命的延续;二是剧目生产滞后,祁剧艺术靠剧本体现,没有好剧本,就不会有好祁剧;三是演出质量有下滑的趋向,再好的演员和剧本,在舞台上没有高质量的表演,就不会有热烈的剧场反馈;四是观众数量急剧减少,没有观众的艺术,是没落的艺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祁阳祁剧的当务之急。

综合来看,以祁剧为代表的地方戏曲的危机根源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的环境中,观众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在戏曲欣赏上。就连当今大众化的阅读都存在着快速碎片化的发展趋势,人们花大量时间在小众化的戏曲上又怎么可能。与此同时,很多演员艺人为了生存需要和长远发展,其在职业选择中自然趋利避害,逐渐流失。第二,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传统艺术存在天生的距离感。当今社会不断地追新求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早已脱离了传统的范式,而是一种工业化、信息化、职场化的现代生活,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民间习俗日趋式微。第三,戏曲艺术的行当特点,需要观众有较高的专业艺术修养。当今的戏曲艺术已不再是一种普遍渗入人们生活、人人都懂的艺术,而是一种被束之高阁的高雅艺术。第四,艺术市场多元化的冲击,使得当前社会文化艺术门类丰富多彩,为人们文化生活提供了多样化选择,戏曲的生存文化环境自然越来越薄弱。

而事实上,祁剧集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于一身,把杂技、幻术、武打、假面、服饰等技术性动作和装饰性艺术加以综合,广泛融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唱腔、方言等各艺术形式的表现力。其中不但有民间文学、艺术创作、戏曲表演等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服装、化妆、伴奏等方面包含了很高的艺术价值。祁剧作为传统戏曲的价值观多体现在忠孝节义、仁义礼信等方面,通过它的舞蹈、歌曲、叙事等来抵制假丑恶、歌颂真善美,发挥戏能载道的审美价值。祁剧因其博大精深、流传范围广、文化影响大等特点,如果能加以保护和传承,必将会继续发挥它更大的社会功用。 [11]

三、祁阳祁剧的发展现状
(一)祁阳县祁剧团的艰难处境

8 月 1 日,团队成员来到祁阳县祁剧团。20 世纪下半叶,在全永州地区有江永祁剧团、道县祁剧团、宁远文艺祁剧团等许多非常专业的祁剧团,并能够承担起一大批优秀传统剧目的演出任务。然而,近年来祁剧艺术团江河日下,目前在永州地区能够维持正常演出的剧团仅剩祁阳县祁剧团一家了。

祁剧团成立于 1952 年 5 月,1970 年 4 月被解散,1974 年 5 月重新恢复。现剧团阵容庞大,共有演职员 82 人(含退休 22 人),其中高级职称 1 人,中级职称 36 人,曾创办 8 期青年演员培训班。先后创作、改编《松坡将军》《秦巨》《野火祭》《富贵图》《军姐》等 10 余个剧目;获省、市奖,并拍成电视。保留剧目 80 余个,其中《穆桂英挂帅》《秦香莲》《彩楼配》《杨家将》《薛家将》《狸猫换太子》《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军姐》《儿孙梦》等剧目上演逾百场。近十年来,坚持下乡演出每年 400 场以上。遍及全县、涉及湘南及两广部分地区,连续五届被评为“全省好剧团”。虽祁阳祁剧团属全民所有制艺术团体,但演职员的工资,县财政仍是差额拨发。设施、设备、艺术投资近年来基本上是零。

图 2 实践团成员采访老艺人

2008 年,祁剧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近年来,祁阳县针对县内表演精英逐渐淡出、传统剧目出现失传、观众群体大幅减少等现状,及时启动了“祁剧抢救传承发展工程”。祁阳县里成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建立祁剧发展基金,用于人才的培养、引进、抢救失传剧目和创作新的剧本,并先后组织国内外戏剧艺术界专家、学者和创作人员撰写出版了 32 万字的《中国祁剧》和近 25 万字的《祁剧研究文集》。县财政每年拨给县祁剧团 31 万元运转经费,用于装配流动舞台演出车和更新设备。在人才建设方面,鼓励祁剧团破例接收艺校毕业生 15 人,优化了祁剧演职队伍,积极引导祁剧团把演出阵地从县城转向农村,每年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 400 余场次,既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剧团的经济效益。

实践团队先后重点访问了剧团团长肖红卫、旦角陈蓉老师和鼓师唐文明老师,从他们口中得知目前祁剧团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演出人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祁阳近年来虽在积极培养年轻艺人,但因年纪小、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祁剧演出要求。艺人阳智忠感叹道:“祁阳近年来能上台的艺人越来越少了,老的都退休了,年轻的又经验少、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祁剧的演出要求。没办法,为了祁剧的传承,还是得从娃娃抓起。”二是剧目生产滞后,无人创作。“自欧阳友徽先生创编《孟丽君》等知名剧本后,祁剧就很少再有新剧本出现了,都在搬演传统剧目和旧编剧本,而且诸多传统剧目又由于口耳相传,缺少记录,中间难免出差错,以致如今年轻一代竟已不能知晓,也无能力再演了。”祁剧团鼓师唐文明无奈地诉说道。三是观众数量急剧减少,市场不容乐观。受新媒体技术和高科技产品等的冲击,人们审美趣味与娱乐方式都在发生变化,祁剧市场已无法追赶年轻人的步伐,而多圈束于 60 岁左右从小在祁剧文化熏陶下的老一辈人。

另外,据祁剧团 43 岁的京胡演奏员杨长虹介绍,祁阳县祁剧团现如今主要实行“市县共管”制度,市里和县级分别会下发文化下乡的任务。祁剧团人员按批进入,现今因种种原因祁剧人员凋零,1985 年这一批的人员还剩 6 个,1995 年这一批的也只有几个人,2001 年这一批的有21 人。因祁剧传承正处于青黄不接这一阶段,因此像唐文明老先生这样虽已退休的人员但仍参与祁剧团日常演出的老艺人在祁剧团中并不鲜见。实践队通过考察与访谈,总结了祁剧团演员所共识的问题:(1)剧团本身的体制问题;(2)缺少县里的支持,艺人生存艰难,很多演员纷纷改行;(3)技艺传授处于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中年老师几乎断层;(4)团内男女演员比例失调,女演员基本饱和,男演员稀缺;(5)剧本排演少、老剧本的改编变动较大。

(二)文化馆、档案局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祁阳县文化馆和档案局是祁剧研究资料的集中地,同时也保留了大量关于祁剧艺术珍贵的原始文献。在档案局中,局长介绍:馆内现存祁剧剧本有 300余本,大部分都是民间捐献。局长还将馆内剧本提供给实践团队查阅,馆内资料分类有序,保存完好,实践团队了解了祁剧的总体剧目并拍摄了大量珍贵剧本。据了解,祁阳县政府先后组织国内外戏剧艺术界专家、学者和创作人员撰写出版了 32 万字的《中国祁剧》和近 25 万字的《祁剧研究文集》。它们为祁剧的研究与保护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学术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据统计,现存祁剧剧目依然十分丰富,有高腔正本 25 个、散折 106 个,昆腔正本 4 个、高昆合演正本 8 个、昆腔散折 18 个,南路正本 70 个、南路散折178 个,北路正本 128 个、北路散折 299 个,南北路合演正本 34 个、南北路合演散折 63 个,小调 6 个。合计祁剧传统剧目正本 280 个,散折 670 个,共 950个,其中又以四门大戏最有特色。“四门大戏”即《目连传》《观音》《岳飞》《夫子》,它们是配合旧时祭祀演出的主要剧目,也是戏班赖以生存的剧目。四门大戏如连接起来,可以演 15—20 天。一般祭祀性演出,就演以上“四门大戏”。如果佛门设水陆道场,道教设罗天大醮,要活动七七四十九天,便加进《西游记》《混元盒》《封神榜》《东游记》等,多为“搭桥戏”,随意性大。

祁剧的音像制品也有不少,其中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有:(1)祁阳县祁剧团 1984 年在湖南省电视台拍摄的十二集连续剧《孟丽君》录像带;(2)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孟丽君》连环画上、中、下三册;(3)由湖南音像制品出版社发行的《孟丽君》盒式磁带;(4)1980 年 10 月在祁阳县举行的湖南省祁剧挖掘、教学演出的(34 个)折子戏录录像资料;(5)1984 年 7 月在祁阳县举行的祁剧《目连传》仿古内部演出的录像资料;(6)2001 年参加中央电视台 11 频道拍摄的《黄忠带箭》《思凡》《叫街生祭》《打草鞋》四个折子戏的录相;(7)2004 年 11 月在祁阳县举行的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庆典活动的录像资料;(8)2006 年湖南省艺术节祁阳县祁剧团演出的大型古装祁剧《金锁奇缘》全程录像片。这些音像制品为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祁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关于祁剧的研究专著除了上文提及的《中国祁剧》和《祁剧研究文集》外,还有如下书目:《中国戏曲志·湖南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南卷》《湖南地方剧种志·祁剧志》《湖南地方戏曲脸谱选集·祁剧脸谱》《祁阳祁剧》《祁剧画册》《祁剧脸谱》《湖南地方戏曲史料》(第 2 辑)《湖南地方戏曲音乐集成》(邵阳卷、零陵卷、衡阳卷)。

(三)竹山村模式的重要意义

8 月 3 日,实践团队走进祁剧故里、著名的“戏窝子”竹山村,调研祁剧在民间的传承和保护情况,实践团队先后在大剧院考察祁剧培训班的现状,对祁剧演员及知名老艺人进行采访,还对戏曲演出、戏班建设等进行了深入考查。2016 年 2 月 4 日,祁阳县祁剧博物馆在白水镇竹山村正式落成并对公众开放。经过有关专家学者严谨考证,认定“白水镇竹山村是祁剧发源地之一,祁剧最早科班旧址在竹山”,填补了祁剧研究的一项空白。祁剧博物馆的建成可以说是祁阳县祁剧传承、保护工作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事情,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使祁剧、祁阳小调等国家级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市委宣传部部长更提出要把祁阳县与祁剧文化的传承推广和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联姻”,在做强“竹山风景独好”这篇旅游文章的同时,融入更多祁剧文化的元素,创新祁剧的表现形式,加大祁剧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传承“动”起来,使之成为永州展示县域文化品牌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竹山村的建设与竹山村书记、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会长谭明顺老先生以及当地的村民群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一起规划布局,谭明顺书记又运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向政府寻求政策和经济支持。在“北有京剧,南有祁剧”“南有女书院,北有祁剧馆”的目标激励下,竹山村成立了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在研究会、竹山村村委的努力下,祁剧故里的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几年间高大巍峨的祁剧演艺厅、古色古香的祁剧文化陈列馆便拔地而起,祁剧培训班也办得有声有色,还出版了《祁剧雅苑》等专门期刊。2016 年 12 月,竹山村举办了永州祁剧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举行了祁剧祖师爷焦德侯爷塑像揭幕仪式和隆重的庆典活动,来自省内外祁剧研究专家、传承人、演艺人员及祁剧爱好者 300 余人纷纷出席祝贺。这在永州市乃至湖南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永州市文化局的人员称赞竹山村不仅为祁剧发展找到了安身繁衍之所,还为几百年来的祁剧找到了根。

图 3 在竹山村演艺厅前

谈起竹山村祁剧的未来发展,谭明顺认为:“祁剧发展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目前我们已经在落实由湖南科技学院负责剧本创作、祁阳祁剧团负责演出、研究会负责规划和研究的分工联动,确保祁剧能够环环相扣地持续发展。”他立志于将竹山村打造成集祁剧寻根、研究、展演、教学为一体的中国祁剧中心,并为研究会计划了接下来要做的三件事:一是办好祁剧少年艺术班,建设竹山村文化小学,使祁剧传承能与文化知识教育结合起来;二是编写《祁剧志》,梳理祁剧发展源流,改变祁剧资料混乱的局面;三是举办一个全国祁剧文化研讨会,加强祁剧学术文化交流,扩大竹山村的影响。

总的来说,经过三年的建设,竹山村最初的宏大设想已逐渐实现,祁剧研究会、祁剧培训班、祁剧大剧院、祁剧纪念馆等纷纷落成,遍地开花。当实践团走进古色古香的祁剧纪念馆,看着整齐陈列的研究资料、剧本文献,精致绚丽的行头装扮、武科道具以及古韵犹存的丝竹弦管、铜锣大鼓时,祁剧的昔日辉煌仿佛呈之眼前,其字句声腔宛如响之耳畔。此外,实践团还考察了大剧院,考察了祁剧培训班的训练模式。据培训班老师介绍,祁剧培训班只在暑假开设,白天晚上都有训练。为贯彻“学戏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培训班学员都是远近各村、县的小孩子,平均年龄多在十岁左右。大班的祁剧演员给实践团表演了他们的常规训练技能。酷暑里,小演员们毫不退缩,咬牙坚持,其无畏的精神、认真的态度,令实践团成员感到深深的欣慰。

图 4 竹山村祁剧纪念馆资料陈列室

图 5 竹山村祁剧小演员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练习

可以说,竹山村为保护祁剧所做出的努力在近年来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依托乡村经济建设打造传统戏曲文化品牌,并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文化传承“动”起来的举措是现代社会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毕竟,20 世纪 90 年代后,城市观众审美情趣发生了新的改变,城市的演出市场受到冲击,很多剧团在危机中解体。祁阳祁剧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从城市转向农村,那里是祁剧的摇篮,更是当今求发展的基地。

(四)老艺人们的坚守与努力

此次调研,我们遇见并采访了很多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和一批为祁剧传承倾注了毕生热情的文艺工作者,了解了他们的艺术生涯,并就祁剧保护的一系列问题与他们进行了深入探讨。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祁剧在湘南地区是非常著名的戏剧,而祁剧演员都非常能吃苦。那时候人多田少,为了求生存,很多人都选择了唱祁剧来糊口。那时候在大家的印象里,祁剧艺人一般都有三个特点:一是家里苦,二是自己能吃苦,三是见好就学。正因为能吃苦又特别愿学,他们才会练就成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说到自己的学艺经历,竹山村训练班的阳老师回忆道:“半夜起来练功,被凳子刮到,鲜血直流,也得忍着,不敢说。”直到现在,他依然秉承着对祁剧的热爱与敬畏,每天坚持练功,坚持传艺。他说:“要想让中国祁剧真正的保护和传承下去,就必须积极培养接班人。随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许多绝学与名戏也都渐渐失传了,即便现在学戏的人越来越少,我也要坚守传统,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为祁剧的传承尽一份力。”

又比如出身科班的老团长张巍耀,他经过师父的言传身教,唱得最好的是黄忠带剑和杨滚教枪。在访谈中,张巍耀老师深情满怀地回忆着往昔带领祁剧团走南闯北的昌盛时代。虽然调离了团长岗位,张巍耀依然放不下对祁剧的牵挂,他将一出出口耳相传、影像演绎的剧本标记文字、编排简谱,将一本本古老的传统剧本重新用毛笔以行楷的方式抄写记录、区分唱白,将一场场现场演出的祁剧活动拍照摄像、分类整理。他提出,一个好的剧团必须要有好的负责人和优秀的艺人,只有好的负责人才能决定剧团良好的发展方向,只有优秀的艺人才能培养出可贵的传承者。而看着新一批的祁剧青年演员,作为一个唱了30 余载的祁剧演员,张团长认为,祁剧演员的基本要素是嗓音,那是本钱;是刻苦,勤能补拙;是基本功的扎实;当然经济基础也不能少。可目前,限制大部分艺人生存的恰好就是经济基础。毕竟,地方财政给剧团的经费尚且无法保障退休人员工资发放,也就更谈不上其他的福利待遇了。 [12] 剧团员工最基本的生存依靠是工资,工资得不到保障,更谈不上加大对艺术生产的投入。所以很多人由于生活压力所迫,都纷纷改行而放弃了戏曲表演。

当然也有很多人选择坚守祁剧这块阵地,他们大都是深爱这门艺术的理想主义者。比如,年过七旬的唐文明鼓师,依然坚持每天整理祁剧曲谱,并且已经持续整理了两年,手写了十几万字。谈到坚持整理曲谱的原因,唐文明急迫地说道:“我要抓紧时间把曲谱整理出来,很多符号不标清楚以后的人就看不懂,看不懂曲谱祁剧就唱不下去了!”但遗憾的是,他用心整理的十几万字的书稿,并没有得到政府支持,目前依然缺乏资金,无法出版。另外,还有主编了《中国祁剧》和《祁阳祁剧》两大著作的欧阳友徽先生。我们采访了在文化馆任职的欧阳阿鹏,欧阳阿鹏说他父亲欧阳友徽在世时两父子曾一起整理了《中国祁剧》和《祁阳祁剧》,撰书时欧阳先生已经将近七十,眼睛已经非常不好,很多字都无法观看,写作过程只得靠阿鹏一遍遍的口述,最后念给欧阳友徽先生听,整部书稿不停反复修改,先后走访了福建、新疆、广州、镇海等地,一次次的删除、修改、不断和叙述者核实最终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祁剧》。我们问阿鹏:“假如让您用一个词评价您的父亲,您会用哪个词呢?”阿鹏说:

“我觉得他就像一个钟表匠,一辈子都在‘修’,只是他修的是祁剧。”

(五)祁阳县关于祁剧的保护举措

1.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956 年冬开始,祁阳祁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地工作组具体帮助下,全团艺人辛苦了几个月,发掘出 56 个传统整本戏、104 个传统散折戏。

1957 年 1 月 18 日起,祁阳祁剧团举行发掘传统剧目展览(公演)。展览的传统剧目有《清风亭》《九莲灯》《忠孝全》《蝴蝶媒》《兴唐传》等六个整本戏和《芦花衣》《古董借妻》《宜城三醉》《采桑封官》《苏秦荣归》《断机教子》等 18 个久未上演的散折戏,选出一些公开演出,广泛地听取观众意见,进行再修再改。

1957 年 4 月,祁阳祁剧团又组织全体艺人进行了一次发掘。这次发掘了《祥麟镜》《芭蕉树》《牡丹亭》等六个整本戏和《胭脂虎》《劝姐遣子》《打三官堂》等 12 个数十年未上演的散折戏,并于 5 月 1 日公开上演。

衡阳地区祁剧传统戏挖掘、教学、演出。领导小组由地委宣传部、祁阳县委、县委宣传部、地区文化局、祁阳县文教局组成。从 1980 年 5 月 20 日至 7 月10 日,共 50 天,挖掘演出剧目包括:整本传统戏有《九莲灯》《血手印》《避尘珠》《百花诗娟》《牛头寨》《胭脂褶》《三天香》《东京水牢》《闹淮安》《卖金锣》《富贵国》《杨雄杀山》《玉连环》《红绫袄》《二度梅》;传统折子戏有《张松献图》《打棍出箱》《秦府抵命》《抢伞》《和尚下山》《哑子背疯》《傲考进表》《空城计》《秦琼卖马》《黄忠带箭》《贺府斩雪》《乌龙院》《打龙棚》《黄鹤楼》《何乙保写状》。

湖南省祁剧挖掘、教学、演出及戏曲编导讲习会。1966—1976 年中,戏剧界是重灾区。举办全省性的祁剧教学演出是为了贯彻中央剧目工作座谈会精神,抢救、继承祁剧的传统艺术,特别是继承传统表演艺术,培训提高祁剧的中青年演员的表演艺术水平。

祁阳祁剧团挖掘、教学、演出。省、地传统戏挖掘、教学、演出活动以后,领导提倡各县、市祁剧团自己也搞这种活动,而且每一台挖掘出来的节目上演,给 400 元补助费。1982 年秋挖掘演出整本戏三台:《玉堂春》《双贵图》《铁冠图》;折子戏18 个,如《造白袍》《投笔从戎》《来迟赶潘》《拦江救主》《大拐小骗》《罗章跪楼》《二龙山》《端午门》《哭殿跑马》《马刚打闸》《杀蔡鸣凤》等。

祁剧《目连传》内部仿古,内部演出。这是一次对祁剧、对整个中国戏曲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研究的活动。1984 年 10 月 28 日晚至 11 月 3 日,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编辑部和湖南省戏曲研究所,在祁阳县组织了祁剧《目连传》内部仿古演出。

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活动。为了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祁剧,由湖南省文化厅、中共永州市委、永州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祁阳县委、祁阳县人民政府承办的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活动于 2004 年 11 月 28 日在祁阳县隆重举行。

活动主要内容:

①祁阳县祁剧团汇报演出《孟丽君》;

②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报告会;

③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研讨会;

④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金浩之夜”文艺晚会;

⑤纪念祁剧诞生 500 年祁剧交流演出;

⑥出版发行了《中国祁剧》《祁剧研究文集》《祁剧画册》三本书,为后人留下了完整而珍贵的祁剧艺术资料。

2.“五年计划”

(1)总体方针

①对祁剧现有的传统剧目和濒危的剧目进行抢救,给予有效的保护。

②对祁剧进行详细普查,用录音、录相、数字化多媒体手段等对祁剧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建立完整的档案,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对祁剧进行广泛宣传。

③开科取士,培养祁剧后备力量。

④对祁剧专业剧团加大财政投入,纳入财政全额预算。

(2)具体举措(见表 1)

表 1 祁剧发展五年计划

四、祁阳祁剧的保护与传承方案
找准祁剧未来的发展定位 回归农村根源 建立有秩序的农村市场网 打通祁剧的传播渠道

1.戏曲的根源在农村,探索农村戏曲文化建设的可行性

戏曲本是农耕文化的产物,祁剧已经跨越了一个时代,它的衰落在这个时间段内是不可避免的。戏剧的传承和新的戏剧范型的产生,都曾依附着群众性的农业活动的蓬勃开展。而农业生产实现工业化后,想要保护好古老的艺术,就必须抓住它的群众根基。虽然祁剧在城市已失去了大量市场,但在农村的演出还是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了解,在郴州、永州等地还活跃很多民间的业余祁剧团,也就是说在农村存在一个极大的戏迷群体,而且活跃在农村的业余剧团也不在少数,经营状况也很好,其演出的剧目多种多样,是非常贴合当地风俗的。

2.扎根于永州文化的土壤,建立农村市场网络,激发市场的潜力

祁剧在湘南的农村市场潜力很大,而祁剧的传承和保护不应固化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圈养”保护的传统思维,而应积极促使其回归农村的根源,同时又扎根于当地历史文化,将其打造成祁阳乃至永州厚重历史文化的载体,创编出有文化特色的剧种。当地政府想要保护好祁剧,务必要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网络,聘请农村文化经纪人,对广大的农村市场进行考察,整合分散的民间剧团,吸纳有一技之长的祁剧从业者,并且疏通祁剧传播的渠道,配合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打造更多类似于竹山村的特色乡村。当然,剧作家也应该深入农村、贴近农民,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抒人民之情,申正义之气”,创造雅俗共赏的带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好作品。

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和研究在祁剧传承上的重要作用 同时努力改进艺 术学校的教学方式 培养真正的戏曲艺术接班人

1.积极推动学校对祁剧的欣赏接受、表演教学和学术研究,实现剧团与学校的互动,实践与理论的交融

学校作为现代社会文化传承和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承担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它在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方面有着集中性、系统性、高效性的独特优势。学校能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乡土教材、校本课程等手段和措施,可大大提高祁剧传承的效率。各级学校在祁剧教学、专业普查、遗产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中有独特的优势。因此,祁剧的传承重在教育,学校是祁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阵地。譬如,2010 年由祁阳师范学校与祁阳县祁剧团共同举办学制 4 年的祁剧班招收了 43 名学生,专业学习内容既有传统折子戏,也有老戏新排的新编剧目,目前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和传承效果。又比如,竹山村已经在落实由湖南科技学院负责剧本创作、祁阳祁剧团负责演出、研究会负责规划和研究的分工联动,确保祁剧能够环环相扣持续发展的保护模式。

2.融合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视野下,传统的“内向型”的传承方式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同国内外戏剧表演、音乐艺术的交流和沟通也十分重要。学校可以借助政府的力量,邀请国内外的艺术家们前来开展专题讲座或者进行表演交流,也可以组织学生到国内外的剧团、艺术展览会等参观学习,让学生都能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中,去亲身体验到原汁原味的祁剧音乐和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音乐艺术表演,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素养,充分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的结合。 [13]

(三)大胆革新祁剧的表演形式,融入现代艺术的精华

1.扩大创作题材,丰富祁剧艺术的创作库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祁剧表演不应当还停滞在以往的表演形式中,而应该适当地融入现代性的因素,以更好地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由于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艺术审美观念的积累效应,祁剧传统剧目所表达的基本内容都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为主,甚至近年来新创作的剧目也不免仍然围绕类似的古代题材进行,而真正能够反映当下的人民生活的剧目却几乎没有。古代题材的剧目固然能够得到广大农村老一辈观众们的喜爱,却很难得到大多数年轻人的青睐。祁剧创作和表演不妨在兼顾乡村老年观众审美趣味的同时,放眼于更广大的受众群体,而致力于打造一些时代气息浓郁、能够体现现代人生活的剧目。

2.借助现代音乐技术改造传统声腔,促进艺术多元化

祁剧音乐有高腔、昆腔和弹腔三种唱腔,其各具特色,但从今天审美多元化的角度看,祁剧唱腔仍不免有板式单一、曲调重复与唱腔节奏慢等局限。以最古老的高腔音乐为例,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保持高腔的曲牌结构的基础之上,融入一些板腔的元素,如“慢—中—快—慢”的速度和“散—整—散”的节奏特征,让曲牌不再像原来那样刻板单一,而具有起伏跌宕的变化,就更能有效地增强祁剧音乐的表现力。 [12] 现代音乐的创作手法多种多样,祁剧音乐不妨可以根据剧目情节和人物的需要,适当地从现代音乐和流行音乐中去吸取、采纳一些适宜的演奏和演唱手法为自己所用,这样既能够迎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又可以给古老的祁剧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3.利用新媒体技术培育舞台艺术精品,主动融入新的市场

在文艺舞台多元化呈现的今天,观众欣赏水平在不断提高,剧目也需与时俱进,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观、价值观。2013 年祁剧《梦蝶》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并获 50 万元的国家资助经费。《梦蝶》主创人员在继承传统祁剧声腔音韵和表演程式规范的同时,也对表演内容、唱腔等进行了大胆地突破。《梦蝶》的舞美设计,以转台为中心表演区,营造出美轮美奂的不同情景。该剧服装虽沿袭传统宽袖大袍,却又体现出现代时装审美。音乐上又采用现代MIDI伴奏,使其音乐织体丰富、音色多样、时尚动听,让广大新老戏迷们惊喜不已。 [14] 放眼长远,祁剧要实现传承和发展,必须主动融入市场,遵循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打造出能赢得当代观众需求的剧目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挖掘并吸纳民间艺人,努力保护祁剧传承人

1.为祁剧艺人提供更多研究及教学的平台

大量的民间艺人的表演技艺多是通过父辈相传、师徒相传的,而且长期扎根基层表演,资历老、经验丰富、贴近社会大众,对于戏曲技艺及专业知识非常熟悉。但是,国家对于民间艺人的身份地位问题并未加以重视。与体制内的职称等级评定以及学术权威和公信力相比,民间艺人微乎其微。但实际上,在戏曲表演及学术研究等相关领域,民间艺人应当有充分的发言权。解决民间艺人的身份地位问题,不仅能够改善民间艺人的生活及生存环境,也能够极大提高艺人乃至有志者对学习并推动戏曲艺术发展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为戏曲领域的学术研究及教学注入新的血液。

2.改善艺人的生活环境,资助公益的传艺活动

对于广大艺人的生活保障,相关部门可做出如下努力,如给予传承人的传艺行为和培训以资金支持;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场所;资助传承人关于祁剧艺术资料的出版发行;对于宣传和传承祁剧艺术的行为要大力支持并提供便利。保障祁剧传承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对于生活困难的传承人,要给予关怀,鼓励他们以祁剧传承为事业,要解决生存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项目的生存环境,即使保住了眼下的这批“人”,“艺”仍有可能面临失传。

(五)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为祁剧传统构造新的生存空间

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的出现给祁剧音乐提供了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网络是祁剧艺术家们方便、快捷地进行资源共享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祁剧爱好者们获取祁剧资源的“利器”。面对新媒体,祁剧团不妨转变以往的运营模式和发展思路,将祁剧的创作、表演、音乐制作、人物造型设计等等工作全部或部分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并通过各种社交沟通工具即时与祁剧爱好者们以及关心祁剧传承发展的人们进行积极的交流与互动,广泛听取大家对祁剧音乐传承的意见和建议。有了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介,既方便了祁剧团的工作,增加了祁剧艺术的开放性,又拓宽了祁剧艺术的传承发展渠道,以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完全可以成为祁剧音乐传承的全新方式。

(六)大胆改变传统的剧团管理方式,积极推动戏曲资源的文化产业化

1.实施戏曲文化发展的引智工程,推动戏班、戏乡、旅游的一体化进程

变革祁剧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把祁剧文化真正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开发,扩大资金的投入渠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合资源的原则,统筹祁剧发展资源,积极引入有专业优势、概念新颖的公司企业以及相关创意人才,探索政府、旅游公司、创意企业、戏班艺人共同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实施戏曲文化发展引智工程,推动戏班、戏乡、旅游的科学化、技术化、专业化发展建设和管理。 [15]

2.鼓励戏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

一方面,推动跨要素融合。积极利用“文化+创意”的要素融合,培育与戏曲文化相关的文化企业,推动有关科技创新成果向文化生产力转化;大力发展基于高新技术应用的新型戏曲文化业态,形成与戏曲文化相关的文化创意、数字出版、虚拟化互动体验等新兴文化产业。另一方面,要推动跨行业融合。积极推动“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农业”的行业融合,通过将戏曲艺术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元素,实现传统制造业与文化产业的对接,拓展出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行业。

(七)依托祁剧打造地域文化品牌,拓展区域影响力

祁剧之于祁阳,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祁阳县委县政府可以尽可能地扩大祁剧的传播渠道,为祁剧传播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同时,宣传部、文化局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关活动推广祁剧文化,并倡导全体市民担当祁剧文化的传播者,此外,开展以祁剧为主要载体的会展和节庆活动,使祁剧文化爱好者和研究者以及普通受众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对祁剧文化内涵的深刻认同和归属感也是重要的传播手段。 [16] 当然,祁阳县旅游资源丰富,有很多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祁阳政府可以与旅游业联手,打造一条产业链条,实现文化产业品牌的构建,从而推广当地的祁剧艺术。

后记:

2017 年 8 月 1 日至 5 日,在文法学院成松柳教授、颜建华教授、郑劭荣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韩学君教授的带领下,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暑期实践团队,深入祁阳,遍访了祁阳文化馆、祁剧团、档案局、竹山村等部门,采访各工作人员和演艺人员,希望为传承和保护祁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力量。

走访过程中,我们收集到众多文献资料和政策文件,在此对相关单位及人员一并表示衷心感谢。当然,我们也意识到了调研报告的资料来源比较驳杂,其中既有相关单位提供的历史文献,也有采访人员的口述材料,还有来自网络的新闻动态等,我们试图整合这些信息,拟写出系统全面、贴近时代的调研报告,然而祁剧历史悠久,价值丰厚,挖掘其精华,探讨其生存和发展的方略,确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所以文中多处观点都还需进一步商榷,也期待更多高校相关专业的专家与学者加入保护与传承中国戏曲的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高鸣.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湖南祁剧研究综述[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8(11):70.

[2][3]《祁阳县志》编纂编委会.祁阳县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3.

[4]欧阳友徽.《祁阳文史》第十六辑:祁阳祁剧[M].永州:政协湖南省祁阳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宣教卫体委员会,祁阳县文化局,2002.

[5][6][7]湖南省戏曲研究所.湖南地方剧种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8][10]湖南省艺术研究所.祁剧研究文集[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9]李跃忠.湖南地方戏曲生存现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02):153-156.

[11]徐大成.湘楚“祁声”遗风遗韵——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祁剧”的音乐特征与传承保护[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6(08):177-178.

[12]毛莉杰,陈瑾.湖南祁剧的唱腔风格与新的传承方式[J].大舞台,2012(12):3-4.

[13]游德存.对民族戏曲音乐传承的思索——以祁剧为例[J].四川戏剧,2015(03):104-107.

[14]胡安娜.拉开走向心灵艺术的帷幕——看祁剧《梦蝶》[J].理论与创作,2009(06):102-103.

[15]陈明.湖南祁剧传承的考察与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16]潘雁飞,陈芳玲,成芳.论祁剧的传播与传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03):195-197,206. aoZTdSboDT0wHrNgEwSMey7MdwLPwhwKXXC28qIlM7x09k8ycAvi+Orv2Hg2c07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