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古典目录书的类别

古典目录书,从西汉杨仆和刘氏父子编撰《兵录》《别录》和《七略》以来,随着图书量的增加和目录事业的发展,历代相继又有所纂著,积有一定的数量。根据汪辟疆《目录学研究》一书的统计,从汉魏时起至明末止,计官书目录有60种,私家目录有77种,史家目录有14种,共151种。这个数字只能说是近似的约计。因为他没有把释家目录、金石目录和地方目录等等都计算在内,而如宋人高似孙所撰的《子略》等也未见收。近人孙殿起的《贩书偶记》的正续编中著录了清以来的目录书有155种。姑且综计汪、孙二氏的约计已有三百种,而实际数量当不止此。

这些目录书,究竟如何区分其类别呢?清人汤纪尚在《周郑堂别传》中曾分为三类说:

目录之书,权舆中垒(刘向曾官中垒校尉,意即始于刘向《别录》)。流派有三:曰朝廷官簿、曰私家解题、曰史家著录。

这是按纂集工作的体制来区分的。所谓朝廷官簿指由国家主持,对国家藏书加以整理并编制成目的目录书而言,也可以称为国家图书目录或官修目录;所谓私家解题是指私人藏书家或学者对私藏按不同情况,用不同方法而编制的目录书而言。这是目录书中包含最丰富,体例最多样的一类目录书。所谓史氏著录主要是指正史中的艺文志或经籍志而言,它有的是官修,有的是私编,但是由于正史自成体系,正史中这类目录,有的原有,有的原缺也已由后人做了补志,基本上构成一个上下通贯的整体,所以应该独成一类,另外再加入国史目录和专史目录可以统名为史志目录。至于索引和类书,往往不被列为目录书,但我认为索引是一种篇目和资料的目录,而类书从指引资料来源角度看也具有资料目录的性质和作用。因此在最后单列一《附说》来加以说明。

一、国家图书目录

国家图书目录,一称官修目录,是由政府主持对国家藏书进行整理后所编制的一种目录。我国从西汉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在政府主持下进行规模较大的图书整理工作,这在文献记载上称为“校书”,最后用文字记录下来的整理成果就是国家图书目录。汉武帝时杨仆奉命“纪奏《兵录》”,汉成帝时刘向父子编撰的《别录》和《七略》就是这类目录书的开创性著作。其后各个朝代都编有这类目录,主要如:

(1)魏《中经》,魏郑默撰,已佚。

(2)晋《中经新簿》,西晋荀勖撰,已佚。

(3)晋《元帝四部书目》,东晋李充撰,已佚。

(4)宋《元嘉八年四部目录》,旧题宋谢灵运撰,已佚。(此目应作殷淳撰)

(5)宋《元徽四年四部书目录》,宋王俭撰,已佚。

(6)齐《永朋元年四部目录》,齐王亮、谢驰撰,已佚。

(7)梁《文德殿四部目录》,梁刘孝标撰,已佚。

(8)隋《开皇四年四部目录》,隋牛弘撰,已佚。

(9)隋《大业正御书目录》,隋柳晋撰,已佚。

(10)唐《群书四录》,唐殷践猷撰,已佚。

(11)唐《古今书录》,唐毋煚撰,已佚。

(12)宋《崇文总目》,宋王尧臣撰,已佚。清钱东垣等有:《辑释》五卷,《补遗》一卷。

(13)宋《中兴馆阁书目》,宋陈骏撰,已佚。现有赵士炜的《中兴馆阁书目辑考》5卷。

(14)宋《中兴馆阁续书目》,宋张攀撰,已佚。现有赵士炜的《中兴馆阁续书目辑考》一卷。

(15)明《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撰,今存。

(16)清《四库全书总目》、清纪昀撰,今存。

(17)清《天禄琳琅书目》正续,敕撰,今存。

《四库全书总目》是这类目录书中最出色的代表作。

《总目》是清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间纂集《四库全书》时的相连产物。全书200卷。在目录书中除了唐《群书四录》有200卷外,别无他书,而《群书四录》久佚,难得其详,所以《四库全书总目》可以说是古典目录书中篇帙最大的现存的唯一巨著。全目共著录古籍3461种,79309卷,存目6793种,93551卷,有401部无卷数,比唐《古今书录》著录的82384卷增加了一倍多。它有总序、小序和提要。提要不仅“叙作者之爵里、详典籍之源流”,而且还“旁通曲证”“剖析条流”“辨章学术” ,可以说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内容比较丰富和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目录书。它不仅是国家目录中的代表作,而且也是对十八世纪以前的学术进行一次总结的学术性著作。

《总目》篇帙过大,所以又简编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有20卷,无总序和小序。有些子目附入简按,颇便翻检。鲁迅曾介绍它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评”。同时,又指出要注意这些批评是“钦定”的(即由皇帝所批准),这是对《简目》的全面评价

二、史志目录

这是指正史中的《艺文志》《经籍志》和有些朝代的《国史经籍志》一类目录书以及某些政书中的目录书而言。它大多依靠官修目录和私家目录而撰成。二十四史中就有六部这样的目录书:

① 《汉书艺文志》

② 《隋书经籍志》

③ 《旧唐书经籍志》

④ 《新唐书艺文志》

⑤ 《宋史艺文志》

⑥ 《明史艺文志》

另外,宋朝的制度在编撰国史时也根据馆阁藏书书目编《艺文志》,按所包朝代命名。北宋从太祖至钦宗分编为三朝、两朝、四朝等国史艺文志,各类都有序,各书都有解题,成为后来编撰《宋史艺文志》时北宋部分的主要依据,其书虽已不得见,但《宋史·艺文志》序中曾记其事说:

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三千三百二十七部,三万九千一百四十二卷。次仁、英两朝,一千四百七十二部,八千四百四十六卷。次神、哲、徽、钦四朝,一千九百六部,二万六千二百八十九卷。三朝所录,则两朝不复登载,而录其所未有者。四朝于两朝亦然。最长当时之目,为部六千七百有五,为卷七万三千八百七十有七焉。

南宋还有包括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的《中兴国史艺文志》 。明代学者焦竑也于万历时有明《国史经籍志》之作。这些国史目录是在正史目录体启发之下而又为正史目录提供依据所撰的一种目录书。

在一些专史中也有目录部分,如郑樵《通志》的《艺文略》、马端临《文献通考》的《经籍考》都是。

正史目录、国史目录和专史目录是史志目录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而以正史目录为主;但是正史目录所缺甚多,因此,清以来学者纷纷为作补志,附表如下:

续表

续表

清代许多学者参与了这种补志工作,但并没有想到从上到下贯成一编。反之,日人却在文政八年(清道光五年)汇集了十种正志和补志辑为《八史经籍志》,其中除六部正志外,再加上《宋史艺文志补》《补辽金元艺文志》《补三史艺文志》和《补元史艺文志》等四部补志。因为这10种书涉及八个朝代,所以称为《八史经籍志》。这部合刊目录到光绪四年始在我国由张寿荣刊刻流传。如果我们把正史艺文志和经籍志,加上各种补志,再加上金建德的《司马迁所见书考》的《叙论》和《清史稿·艺文志》进行整理汇编,那就构成了我国自古以来一部比较完整而正规的图书总目了。

在史志目录中,《汉志》和《隋志》最负盛名。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完整目录书。它主要是删订《七略》而成。它的分类基本上依据《七略》而把《辑略》散入各类,以便读者。全书共分六略、38种、596家、13269卷。在各种、类后都有小序,叙述学术源流,是研究我国古代图书状况和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

《隋书经籍志》是继《汉志》后的一部重要史志目录,是中古时期典籍存亡状况的总结。它是现存最早一部用经史子集区分部属的完整史志目录。但在四部之后,还附道录、佛录,实际上是六大部类。它有总序、部序、类序四十八篇,记典籍聚散和学术源流,为研究中古时期学术、文化的重要著作。

三、私家目录

私家目录是由私人编纂,著录对象基本上是私人藏书。它始于南朝宋王俭的《七志》和梁阮孝绪的《七录》,隋、唐继有所作,但这时期的私家目录大多亡佚。至宋,私家目录有了较显著的发展。直到清代,私家编目之风颇盛,私家目录的数量也最多。

私家目录的范围比较广泛,若从著录的图书来分,大体上可划分为综合目录和专门目录两类。在这两类之下又可按照不同情况略有区分,如综合目录则可分为藏书目录、地方目录、丛书目录和初学目录等;专门目录则可分为专科目录与专书目录等。

(一)综合目录

这是综合群书的一种目录,它按照撰者和用途又可约分为:

1.藏书目录

这是藏书家对所收藏书的目录。它随着私藏的兴起而产生。我国古代图书多由官藏,私人藏书情况较少。唐代始有较大量藏书的藏书家,并开始自撰藏书目,如吴竞记录家藏图书13468卷,编为《西斋书目》 。又蒋或有《新集书目》,杜信有《东斋集籍》 ,这些书目都已亡佚。宋代由于雕版印刷已有一定的发展、书籍流通也日益广泛,私人藏书日盛。有人统计自北宋至清末著名藏书家达一千一百余家 。宋人周密曾罗举宋代藏书家有:

“宋承平时,如南都戚氏、历阳沈氏、庐山李氏、九江陈氏、番阳吴氏、王文康、李文正、宋宣献、晁以道、刘壮舆,皆号藏书之富。邯郸李淑57类二万三千一百八十余卷;田镐三万卷;昭德晁氏24500卷;南都王仲至四万三千余卷,而类书浩博,若《太平御览》之类,复不与焉。次如曾南丰及李氏山房,亦皆一二万卷。若吾乡故家,如石林叶氏、贺氏,皆藏书至十万卷。其后齐斋倪氏,月河莫氏、竹斋沈氏、程氏、贺氏皆号藏书之家,各不下数万卷,亦皆散失无余。近年惟直斋陈氏书最多,盖尝仕于莆,传录夹潦郑氏、方氏、林氏、吴氏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吾家三世积累,凡有书四万二千余卷,及三代以来金石之刻一千五百余种,庋置书种、志雅二堂,曰事校雠,居然籯金之富。

这些藏书家有的有书目,有的未著书目。即著有目录的也大多亡佚,现存宋代藏书家著名目录有:

(1)《郡斋读书志》晁公武撰

(2)《直斋书录解题》陈振孙撰

(3)《遂初堂书目》尤袤撰

明代私家目录较宋又有发展,不仅数量多,而且收录范围也有所扩大,如《宝文堂书目》《百川书志》之收录小说、传奇,《绛云楼书目》之收录天主教图书等。现存明代藏书家目录主要有:

②(清)陆心源:在其《仪顾堂题跋》卷五《粤雅堂刻伪箓竹堂书目跋》中曾指出《箓竹堂书目》是从《文渊阁书目》抄撮、改头换面以欺人的。

续表

清代前期,私家藏书风气更盛,而且目录学知识传播益广,许多藏书家多自撰目录。他们主要采用两种形式:一种是编制目录,著名的如:

(1)《也是园藏书目》钱 曾撰

(2)《述古堂书目》钱 曾撰

(3)《读书敏求记》钱 曾撰

(4)《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毛 扆撰

(5)《传是楼书目》徐乾学撰

(6)《平津馆鉴藏书籍记》(补遗、续编)孙星衍撰

(7)《爱日精庐藏书志》《续志》张金吾撰

(8)《振绮堂书目》汪 宪撰

另一种形式是题跋。它指撰者对图书所加的要旨综述并加以评论的题识和跋语。这些撰者,既富藏书,又具学识。他们所写的题跋自比一般目录书的质量要高。著名的如吴寿旸的《拜经楼藏书题跋记》和黄丕烈的《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荛圃藏书题识》等。

除了藏书家自编藏书目外,某些学者还为别人的藏书编目,如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于康熙十二年登宁波天一阁观书时,“曾取其流通未广者,钞为书目” ,编成一个简目;嘉道时的学者刘喜海也因登天一阁览书,编成一部十二卷本的《天一阁书目》 ,这两部目录书由于无刊本而未获见。另外孙星衍为其宗祠藏书所撰的《孙氏祠堂书目》也是私人撰著中的佳作。

有的学者在自己读书过程中写下了提要或札记,这些资料有的由自己,有的由他人或后人,加以分类编成读书记。这虽无目录之名,但有目录之实。这应是私家目录中学术价值很高的专著。它既可以窥知学者的治学门径,也可供后人翻查参证,如清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和朱绪曾的《开有益斋读书志》等即是。

私家目录以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最为后世所推重。

晁志在当时就有繁简二本:一是理宗淳祐九年(1249)刻的衢州本二十卷;一是淳祐十年(1250)刻的袁州本四卷。衢本较袁本丰富,但一直罕见。直至清嘉庆时汪士锺刊行后始获流传。袁本有后志、考异、附志,通行于世,四库著录即此本。清光绪十年长沙思贤精舍刊衢本系王先谦以袁本校衢本,最善。晁志以四部分类,各有总记,每一书下具列撰者、要旨、学派和篇次。

陈录原为56卷,后缺佚,清修四库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校定为22卷,即今传本。它和晁志被后人并尊为宋代私家目录的双璧。它虽不标四部之名,但仍以四部为先后。各书均评述篇帙多寡,作者名氏,并品题得失。《解题》之名一直为后人所采用。

晁志和陈录是私家目录中不可不读的两部目录书。

2.地方目录

这是把某一地区有关的图书编制成的一种目录书,刘知几:《史通》中所举北齐、北周间宋孝王所撰《关东风俗传》中的《坟籍志》似是这类性质的目录 。其记一地图书的专书有明代祁承烁的《两浙著作考》和曹学佺的《蜀中著作记》等。祁书不传,曹书也仅有残本

地方目录中值得注意的是方志中的目录。方志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之一,数量很大。最近在编地方志综录时,综计有八千五百余种,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有的方志中就有著录当地人物和与当地有关人物著述的目录,这就是方志目录。最早的方志目录可能是宋高似孙的《剡录》,所记为与剡(音扇,今浙江嵊县)地有关的图书文献。后来的方志中也多有艺文或经籍等门类来著录地方著述,清乾隆重刻《归德府志》分所收图书为学宫经籍、名家著述、金石文字、郡县志乘四项,体制比较完备。(这些附在地方志中的目录,由于地方志多为官修,所以应属官修目录一种,为便于叙述,在此连及)有些由私人编撰而单行成书的如清吴庆坻的《杭州艺文志》10卷和孙诒让的《温州经籍志》36卷都有参考价值。方志目录的重要性在于它所收录的图书每有为公私目录所摒遗,或本身确有价值而名晦不显的。

地方目录不仅可供求书、检书之用,反映地方学术文化发展的状况,而且还可以借此搜辑、整理地方文献,进而为建立地方文献的体系提供条件。甚至可能从中发掘出重要人物的遗佚著作或非重要人物的有价值著作。如果我们能将方志中的目录按地区汇辑整理,分别编成地方目录汇编,那对学术研究和发掘地方文献,将有很大裨益。

3.丛书目录

这是出现较晚而利用较广的一种综合目录。它是在丛书大量出现,为使人人能便于使用丛书而编的一种目录。丛书是一种总聚群书的形式。丛书之名比较早地被人使用,如唐朝陆龟蒙的《笠泽丛书》、宋朝王楙的《野客丛书》,但这是诗文或考辨杂著的书名,是撰者自谦所著丛脞细碎,不是总聚群书的意思。那么丛书究竟创始于何时呢?清代乾嘉以来就有学者加以探讨。蒙古族学者法式善认为宋人曾慥的《类说》是丛书之祖 。后来,叶名澧承其说 。但是,《类说》对所收“每一书各删削原文” 。还不能算真正的丛书。当时另一著名学者钱大昕在《跋百川学海》一文中曾以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左圭所辑刊的《百川学海》为丛书之始 。光绪时,近代目录学家缪荃孙发现了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俞鼎孙所辑《儒学警悟》的明钞本,因它早于《百川学海》七十二年,遂推此书为丛书之祖 。此说相沿不改,几成定说。这些说法,都未脱始于宋的范围。其实,这种总聚众书的体裁起源甚早,《隋志》史部地理类著录的《地理书》就聚合了《山海经》已来160家著述成为专科丛书之始。《地记》也是这类性质,所以四库提要认为这就是“丛书之祖”。 有人甚至认为《尚书》《礼记》也是丛书,那就未免太早了,因为一则所集只是各种档案文件或论说,不够丛书的体制,二则所汇集的材料又经剪裁,已自成体系,独成一书,不是丛杂之聚,所以不能视为丛书。总之,丛书之体始于齐梁,但尚不具丛书之名,且系单科丛书。有丛书之名而非丛书之体始于唐陆龟蒙的《笠泽丛书》,现存体制比较完备的综合丛书则以宋俞鼎孙所辑《儒学警悟》为最早。而丛书名体具备则在明代,如《汉魏丛书》《唐宋丛书》等。

丛书在明清两代得到很大的发展。数量激增,最新估计当在三千种左右 。在这样浩繁的书群中去搜检一种需用的书,可以说难以措手,于是嘉庆时顾修首创编录丛书子目之举,辑宋元以来丛书261种,成《汇刻书目初编》10册。这是第一部丛书目录。其后续编者继起,著名的有光绪时朱学勤、王懿荣的《汇刻书目》20册,收书567种。民国七年(1918),李之鼎增订的《增订丛书举要》,收书1605种,都采用分类排列法。民国十七年(1978)沈乾一辑的《丛书书目汇编》收书2086种,改分类为书名字顺,较前改进。但它们有一共同缺点,就是列子目于丛书之下,只能了解某丛书收多少书和什么书,而难以检寻某书或某人所著书在何种丛书内。所以,在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就有金步瀛编了《丛书子目索引》,收书400种;施廷镛又有《丛书子目书名索引》,收书1275种。都可以从子目书名来检索收于何种丛书之内,较前大为方便,把丛书子目工作大大推进了一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图书馆集合了全国41个图书馆的馆藏2797种,编制了《中国丛书综录》,有《总目分类目录》《子目分类目录》《书名索引》《著者索引》和《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等内容,它不仅可从丛书之名,子目书名、丛书性质、著者姓名等各方面检索所需图书,而且还是联合目录,可以借附表知道丛书所在处所。这是一部体制完备,便于利用的丛书目录。《中国丛书综录》按其撰者来说,应属国家所修目录,为了叙述方便按其内容性质,缀述于此。

4.初学目录

古典目录书数量很多,门类又较广,对于一般初学者来说,颇有难于入手之苦,那么究竟应从何发始呢?鲁迅先生在开给一个大学生的书单中开列了《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显然是作为初学目录来推荐的。另外张之洞主编的《书目答问》也可作为初学目录。过去,有些目录学家多以此书作为目录学的蒙学读本。如余嘉锡先生曾对陈垣先生说过:“他的学问是从《书目答问》入手”,他讲授目录学课程也以《书目答问》为课本。当然,现在看来,余先生的主张还可以商讨研究,但终不失为一种经验之谈。

《书目答问》是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为应初学者的需要而拟定的,所以比较简要易读。虽然,这部书由于它产生的时代背景而有较大的局限,有一定的缺陷和过时之感。但是,在还没有撰作这类初学目录前,姑且用它来供初学者作入门读物,至少可以熟悉和掌握一部分古籍的基本情况,作为进一步钻研的阶梯。近人范希曾为它所作的《补正》,更比原作增订多多,尤其值得初学者加以翻读。另外叶德辉所撰《书目答问斠补》 则是对《答问》的版本著录内容加以订正和增补,也可参读。

(二)专门目录

这是和综合目录相对称的一种目录。它是专为与某一种专门学科、某一种专书有关的图书所编的目录。它主要有二类:

1.专科目录

这是把与某一专门学科有关的图书编制起来的一种专目。它比综合目录出现得早,国家图书目录中由汉武帝时杨仆所编的《兵录》应算是最早的专科目录,可惜没有流传后世,使我们无从知道它的编制体例。这种目录是随着学术发展和目录学日趋分枝而发展增多起来的。如释道典籍、经籍、史籍,文艺书籍、科技书籍等等,都分别编有自己的专科目录。下面例述数种:

(1)释道目录

释道目录虽是专记释、道二家典籍的专门目录,但在学术研究上,它具有更为广泛的利用价值。《隋志》列于附录,其他目录书多列于子部之末,自成一类。其佛籍单独成为专书体制较备应以东晋释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为始,此书久佚,但还能从《出三藏记集》中得其大体。它的编制法是“始述名录,铨品译才,标列岁月” 重点放在评论译书水平上,即“诠品译才”,是一部具有书评性质的目录书。现存最早的佛籍目录则是梁释僧祐的《出三藏记集》十五卷。所谓出是译出,三藏是指经、律、论,记集是记录集合,就是记集中土所出翻译经律论的佛籍总目录。全书体制分撰缘起(记佛经与译经的起源)、铨名录(记历代出经名目,以时代撰人分类)、总经序(记各经前序和后序),述列传(载译经人名传)等四部分。以后各代都撰有佛籍专录,其中著名的有隋费长房撰《开皇三宝录》(一名《历代三宝记》)、唐释道宣的《大唐内典录》和释智昇的《开元释教录》、明释智旭的《阅藏知津》等。

道家典籍的目录,最早可以推原到晋葛洪所撰《抱朴子》卷十九的《遐览篇》。《遐览篇》中列举了一些道书的名目和卷数,但体制并不完备,既无明确分类,又未全注著者姓名。道籍之收录于综合目录从王俭《七志》的《道经录》始。而阮孝绪《七录》的《仙道录》则对道籍加以明显的分类。道籍的专录当推刘宋时道士陆修静所撰《灵宝经目》为最早,唐宋元明各代都有道家目录的编撰,其中著名的如明天启时白云观道士白云霁所撰《道藏目录详注》四卷,虽然只有少数书加略注,不符详注之名,但在道家目录中仍以它为较胜。

(2)经籍目录

经籍在古代一直受到重视,我国最早的正规图书分类中的六大类,其第一类《六艺略》中就以经籍为主,不过当时还包括史籍在内。四部分类以后,经籍仍居首类,但这只是综合目录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没有独立成为专科目录。经籍专目,当以《宋史·艺文志》中《经书目录》11卷为始,而其代表作自推清初朱彝尊的《经义考》。朱彝尊从康熙中归隐后,就仿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之例,加以发展,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撰《经义存亡考》300卷,分26类,以书名为序,附注历代著录,撰、注者,并于前人注存和佚之外,又增阙和未见二项,更录序跋及诸家书评,体制可称大备。乾隆二十年刊行时定名为《经义考》。它不仅为几千年的经籍作了总括,对学术研究提供了方便,而且影响很大。章学诚撰《史籍考》的动议及后人的《经义考》续补之作都可作明证。当时对人少所许可的学者毛奇龄也称誉此作“非博极群书,不能有此”。

(3)史籍目录

史籍虽在《汉志》中附在《六艺略》春秋家后,但自四部分类法以后,尽管有两三次序的改变,总算自成部类。各代虽有史籍篇目和史目的专目,但比较完整的史籍专目仍以宋高似孙的《史略》六卷为最早,而体制宏大,创有新意的莫过于乾隆末年章学诚创编的《史籍考》。章氏在《经义考》影响启发下而有此议,打破史部界限,广泛搜采与史有关的载籍而汇为一集,聚人甚众,又数易其手,历时多年,似已成稿,可惜咸丰间,这部几经修订的巨著不幸毁于火。这是学术上无法弥补的损失。现只能从章学诚的《论修史籍考要略》和《史籍考总目》 中略知其体例与类目而已。

(4)文艺目录

文艺书籍的专目始于晋挚虞的《文章志》四卷。这是把各家诗赋文章的篇目集为一志的文艺图书专目。南北朝又多有续作,见于《隋志》著录。《宋史·艺文志》著录的沈建《乐府诗目录》又是文艺专科中的单科专目。《千顷堂书目》著录的《国朝名家文集目》则是明代文集的专目。

(5)其他

医籍专目有明殷仲春的《医藏目录》

地理书专目有清顾栋高的《古今方舆书目》

数学专目有梅文鼎的《勿庵历算书目》

书画专目有唐裴孝源的《贞观公私画史》和宋米芾的《书史》《画史》。

金石专目有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赵明诚的《金石录》。

图书专目中又有善本书目、版本书目、刻本书目、阙书书目、禁毁书目等等。

专科书目对于学术研究利用文献确有很大裨益,而且从目录学的发展趋向看,也应着重于专科目录学的研究与专科目录书的编制。

2.专书目录

这是对一种书或一类书所编的专门目录。它有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一书的引用书目。这是一书涉及多书的目录,就是把某一书所引的各种图书编成专目,借此考察此书的资料来源,并以表明引书的存佚,如沈家本所撰《三国志注引书目》《世说新语注引书目》和《续汉书八志补注所引书目》(合称《古书目三种》)。从这种书目可以看各书注引的情况,其中今佚各书不仅可供图书存佚的考察外,还为辑佚工作提供了便利。

另一种是为某一书编制参考书目录。这是多书集中于一书的目录,就是把与此书有关的书编成专目,供了解研究之用。如《史记书录》就是把与《史记》有关的参考书编制成供研究《史记》之用的目录。

四、附说索引和类书

索引和类书虽然不是图书目录的形式,但它们是一种检索工具。索引可用来检索图书、图书篇目和图书中的有关资料;类书可以按类提供经过汇编的资料。它们都具有目录的性质和作用。

索引是从日文一语译音而来,也有据英文Index而译作引得的,包含着指点的意思。我国旧称通检或备检,最早的一部成著是《群书备检》。宋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卷九曾著录说:

《群书备检》10卷,右未详撰人。辑易、书、诗、左氏、公羊、谷梁、三礼、论语、孟子、荀子、杨子、文中子、史记、两汉、三国志、晋、宋、齐、梁、陈、后周、北齐、隋、新旧唐、五代史书,以备检阅。

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也说:

《群书备检》3卷,不知姓氏,皆经史子集目录。

看来,宋时此书已有10卷、3卷二种本子。

《宋史·艺文志》著录此书说:“其书已亡”,则元初已未见此书;但明《文渊阁书目》却著录说:“《群书备检》一部,3册,残阙。”可见明代还有残本。

从这些目录书的记载看,《群书备检》就是一部经史子集的篇目索引。

清代目录学家章学诚也很提倡编制这种索引形式的目录,他说:

窃以典籍浩繁,闻见有限,在博雅者且不能悉究无遗,况其下乎?以谓较雠之先,宜尽取四库之藏,中外之籍,择其中之人名、地号、官阶、书目,凡一切有名可治,有数可稽者,略仿佩文韵府之例,悉编为韵。乃于本韵之下,注明原书出处及先后篇第,自一见再见以至数千百,皆详注之,藏之馆中,以为群书之总类。至校书之时,遇有疑似之处,即名而求其编韵,因韵而检其本书,参互错综,即可得其至是。此则渊博之儒穷毕生年力而不可究殚者,今即中才校勘可坐收于几席之间,非校雠之良法欤?

有些学者就从事这方面的编制工作,如清黎永椿的《说文通检》就是为检索说文部首和各字而编的。以后索引就发展为对文句、篇目和专题等方面的检索工具。

起索引作用而内容辑有资料的便是类书。类书是把各种图书中的有关资料。或按问题分类,或按字分韵,加以汇集这很便于省览、记忆和检索。

类书的起源,过去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其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十四类书类,立梁元帝(552—554)撰《同姓名录》3卷于首,认为“类书之起,当在是时”。《四库全书总目》类书类承此说。

其二,宋王应麟:《玉海》卷五四,《艺文承诏撰述》篇,认为“类事之书,始于《皇览》”。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说:“文帝好学,黄初中散骑侍郎刘劭等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几千余篇,号曰《皇览》”。

清末张之洞的《书目答问》采用此说。

从上述二说看,《皇览》成书于220年到226年间,早于《同姓名录》三百余年,自然应该以《皇览》为类书之始。

类书篇帙一般较大。宋代的《太平御览》是现存的有典型的一部大类书,它以问题类别编次,共达千卷。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篇帙尤大,内容丰富,甚有助于参考。另外如《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等书,虽然是供作诗叶韵,捜求辞藻之用的韵书,但它汇集了许多资料典故,并注有出处,因而也具有类书指引资料的作用。

类书可以按照它的指引找到同类相关的若干资料,有的可以借此追求原书;有的作为资料来源的图书本身已经亡佚,那就可以赖类书保存一部分,则更有参考价值。《四库全书总目》曾给予肯定的评论说:“古籍散亡,十不存一,遗文旧事,往往托以得存。 ”但是,类书往往由于辗转沿袭,所录资料是否原貌,必须审慎使用,以免谬误传递。近人刘文典氏曾指出这一点说:“类书引文,实不可尽恃,……盖最初一书有误,后代诸书亦随之而误也。如宋之《太平御览》实以前代《修文御览》《艺文类聚》《文思博要》诸书,参详条次,修纂而成。其引用书名,特因前代诸类书之旧,非宋初尚有其书。陈振孙言之详矣。若《四民月令》一书,唐人避唐太宗讳,改民为人,御览亦竟仍而不改。书名如此,引文可知。 ”这是在使用类书时所应注意的一个问题。 +ZibXG/EF9V8sEtOGyO6DOsSmNhEXmm63Myw0pmBoTDDKpNbjU5EqY51uaBEjAh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