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晚清时期贵州的刻书机构及其刻书内容

图书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出版是为了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媒介。然而,图书是已经物态化的精神产品,它的这一物态化性质并非自身固有,而是由出版机构所赋予,从而能使其脱离作者而独行于世。因此,研究图书传播,固然绕不开对出版机构的研究。贵州古代的刻书较晚,始于宋代而发展于元代,而到了明永乐十三年(1415)建立行省后,贵州的刻书有了较大发展,现存明代官署所修的《贵州图经新志》、嘉靖年间的《思南府志》《普安州志》以及万历年间的《铜仁府志》都是珍贵遗产。在清代以前,贵州刻书主要是以官署刻书为主,主要刊刻地方志书,而私家刻书、仿肆刻书难得一见。而至清代,在清政府提倡稽古佑文、崇尚文治的语境之下,贵州刻书开始兴盛。清代贵州刻书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为清初至第一次鸦片战争,此阶段的贵州刻书事业仍以官署刻书为主,主要刊刻地方志书和朝廷钦定书籍,私家刻书也开始出现,如康熙四十三年(1704)于准刊刻于成龙所撰《政书》八卷、道光六年(1826)许乃普刊刻了蔡世远所编的《古文雅正》14卷、道光八年(1828)清平陈法刊刻了自己所著的《河干问答》等,但此时期的私家刻书并未形成风气,仿肆刻书更是少见。二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晚清时期,该时期的贵州刻书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官刻、私刻和坊刻并行发展的格局。 XueLE5sLJpM+/rDPsa1ALeUlq3hZewF1HtuDvPCt3NBgLpMXWacxTcU0eEN1vWb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