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文献综述

自 2012 年微信公众号问世以来,陆续有企业、媒体、名人等通过公众账号建立起自己的品牌或进行价值宣传。自 2012 年之后的两至三年中,各高校也纷纷入驻微信公众平台,建立起高校微信公众号,旨在宣扬高校文化,传播校园新闻,服务广大师生。笔者在 2021 年 2 月对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相关研究进行检索与汇总,发现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日趋成熟,有关校园微信公众号的研究也开始出现,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以下是笔者对国内外高校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归纳总结。

一、研究现状与趋势
(一)著作

由于微信是腾讯公司开发的手机App,尽管其在国内拥有大量用户,但海外用户人数依然有限。据迈瑞咨询公司(eMarketer)估计,目前微信在海外有约 1 亿用户,主要以海外华人和在外亲属为主。因此,国外关于微信的相关研究较少,更难寻关于高校微信的研究。国内则在 2016 年出现了关于高校微信公众号研究的著作。由铁铮主编的《大学微信/大学新闻宣传系列丛书》一书聚焦新媒体时代大学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汇编了首都 20 多所大学在微信公众平台建设中的理论成果及实践探索,从现状分析、效果研究、用户体验等多个角度分别对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公众平台做出分析,展现了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在加强新媒体建设中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为大学新闻宣传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张树辉编著的《微观大学:北京高校官方微信案例选编》共收录了北京50 所高校的微信公众号的 75 个案例,按照“内容重要”“贴近师生”“新鲜有趣”“策划独到”进行分类编排,并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精要点评,更专注于公众平台的内容生产方面的研究。

两本著作的共同点是研究对象均为首都高校的微信公众号,具有明显的地域限制,地域文化及经济水平的差异也将导致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建设存在不同。2021 年 9 月,本书作者发布了《高校微信公众号蓝皮书(2020)》,围绕疫情暴发之年的主题,较为系统地对每周排名均入围 100 强的高校公众号进行内容分析,较有启发价值。从著作数量及研究力度方面看,目前国内对于高校微信公众号的研究较少且集中于对首都高校的研究上,缺乏普适性,亟待新的研究进行补充。

(二)国外论文

国外关于校园微信的论文尽管数量较少,但近两年已经有所涉及,其来源以海外华人及国内研究人员在国际会议上的投稿为主。笔者以“College +WeChat”及“University+WeChat”为关键词在SSCI和SCI数据库中进行标题搜索,除去重复的文献,共找到 22 篇相关文献,从研究主题上归纳,主要分为教育(8 篇)、管理及应用(8 篇)、现状及问题调查(6 篇)三个部分。

1.教育

Li Yao (2016)的 Influence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 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Wechat 对微信在高校思政教育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以解决负面作用。 Yan Li (2017)在 Research on Experiential Learning of College English Based on WeChat Platform 一文中,从重要性、教育优势、模式建构三方面探讨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英语教育的转型问题。 不难发现,国外刊物或论坛中关于微信教育的文献多关注英语教育及意识形态教育两方面,与国内微信教育研究的主流趋势相同,这实现了将国内新媒体教育情况传达给国外学者或读者的目的,同时有利于吸引国外受众关注,但也产生了研究内容单一的现象。而C. J. Chen和Tan Sun(2016)在 Dent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一文中通过分析微信公众号在高校牙医教学方面的优势,认为牙医移动课堂已经成为可能的教学手段,并提出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牙科教学模式。 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国内近年来相关文献多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与思政教育结合思考的窠臼,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引进了新的教学领域。

2.管理及应用

关于利用高校官微进行管理和应用的研究属于新媒体进入高校后又一大研究范畴,文献数量逐年增多。 Study on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orking Platform Based on Wechat Public Platform 一文探析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学生管理和人员培训上的设计与应用。 Zhang, Ying的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Disclosure System Based on Wechat 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设计了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信息公开系统。该系统具有对接微信公众平台、上传与申请检查表、从校园官网攫取数据等功能,研究具有明显的可实操性。

3.现状及问题调查

现状及问题研究通常是在特定媒体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行考量或反思的行为。 Excessive Use of Wechat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ocus of Control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 一文研究了高校学生过度使用微信的心理机制、心理特征和外部控制点。作者认为微信对在校大学生具有强而独特的吸引力,因此对于微信运营者而言,需要注意信源的把控以及传播技巧的可塑性。

国外文献多注重高校微信的应用型研究,研究质量与国内文献差距不大,但总体文献数量不足,主题类型偏少,这与微信的主要使用者为中国用户有直接的关系。

(三)国内论文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输入“高校+微信公众号”及“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等关键词进行标题搜索,据统计,共找到 2223 篇相关论文,2013 年有 7篇,2014 年有 46 篇,2015 年有 152 篇,2016 年有 81 篇,2017 年有 419 篇,2018 年有 477 篇,2019 年有 423 篇,2020 年有 261 篇,2021 年有 179 篇,2022年有 178 篇。可见,自微信公众平台走进高校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因此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8 年是研究的高峰期。笔者依据拉斯韦尔提出的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将所寻得的文献进行如下分类:

1.服务运营角度——控制分析

杨晓丰(2021)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量化研究》中以“双一流”图书馆微信公众号中海量推文数据爬取为起点,建构成一条完备的从公众平台推文数据采集、数据特征抽取、传播指标算法实现到数据分析解读的实证路线,并从公众号活跃度、公众号推文接受和认同度、公众号活跃粉丝预估、微信传播指数等几个维度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运营开展深入剖析,依据数据提出其运营建议。 欧阳世芬和蔡雨娟(2015)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和运营策略探析》对上海交大、湖南大学等 15所较有影响力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一周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现状。分析发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实用、语言生动,但文章存在同质化现象;功能设置全面,但存在互动性不强、标签分类不清晰问题;推送方式单一;推送时间较规律。针对运营现状提出五点建议:丰富推送内容,提高文章质量;开拓平台功能,提供个性服务;开展互动活动,加强沟通交流;丰富推送形式,提供易读内容;提高人才素质,加强团队建设。

现状分析与运营策略研究是高校官微研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其目的在于为传播者提供运营的新思路,打破既有发展的瓶颈,属于站在传播者角度进行实务探索的一类研究。

2.传播内容角度——内容分析

从传播内容角度出发的论文对本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类研究中最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是对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进行内容分析。如《高校党建微信公众号WCI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十所高校为例》以广东省十所高校的党建微信公众号为例,借助WCI分析十所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党建内容,指出投入不足、内容保守、互动不足等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韦玉玲(2016)在其硕士论文《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中通过内容分析法以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 6所比较有影响力的高校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和定性研究法进行收集资料、数据统计和主题阐释。该文从微信公众号功能、内容题材、信源、发布频率、信息组织形式、价值取向六个方面对 6 所样本高校的传播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石佳(2016)则在《民族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中通过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官微的二次传播形式和内容,归纳总结出高校微信公众号传播内容以热点话题为主,有时效性和属性倾向的特点,消息形式多为图文结合。 田晓夏(2016)在其硕士论文《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现状研究》中,从推送方式和类型、推送内容、推送时间、互动性分析、传播效果五个层面对陕西师范大学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内容分析。其将推送方式的指标分为文字推送、图片推送、视频推送、语音推送、网页链接、图文混合推送等部分,同时将推送内容的指标定为阅读人数、点赞人数、原创性、互动性等部分进行考核。其推送方式的指标设计细致清晰,但内容指标的划分却相对笼统,不够明确,存在局限性。 董思聪(2017)在《“985 工程”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传播研究》一文中,从外在识别、推送特点、推文内容三方面对 39 所“985 工程”高校进行了内容分析,由表及里的指标安排较为合理,然而选取的研究时间仅为 2016 年 9 月,选取时间太短,研究数据的偶然性太强,缺乏科学性,同时,其内容指标也存在着分类粗糙的问题。

观察内容研究型的文献不难发现,内容研究追随年度热点而变动,主要从高校官微的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两方面入手,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目前关于内容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同时,既有的内容研究成果普遍存在科学分析工具缺席和研究选取时间太短的现象,即缺少相关性分析,说服力度不足,这是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

3.应用媒介角度——渠道分析

这一类研究表现为“微信公众平台+”的形式,其研究通常结合高校教育工作、校园组织工作或信息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将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渠道进行可行性分析和应用探索。如有学者从“高校官微+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进行研究,马亮(2016)认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充分利用好时代提供给我们的全新载体,才能与时俱进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硕士论文《以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马亮结合高校官微的特征和功能,分析了高校官微在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的可行性与优势,并探讨了以高校官微为载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应把握的原则和工作思路。

此外,也有成果体现了“微信公众平台+校园组织工作”的探索。沈一(2015)在《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从微信公众平台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价值,认为微信公众号是新时代下推动高校共青团员蓬勃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得到重视和发展。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学界和业界都开始将目光聚焦在“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上,高校作为研究大军中的主力军,其研究触角也倾向于抵达高校生活的各个领域。

4.用户行为角度——受众分析

与从传播者角度切入进行现状和运营策略研究的成果不同,站在用户角度进行受众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仅 17 篇)。付嘉鑫(2016)在《地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使用与满足研究》中指出地方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虽然发展比较迅速,但存在着开通率高而用户使用满意度低等问题。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启发,付嘉鑫认为人们使用媒介的目的是不同的,只有认清用户的使用目的,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发挥作用。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个例,通过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考核高校官微用户在信息、社交、参与、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作者发现部分用户存在媒介依赖,使用微信公众号仅是出于习惯,同时作者认为地方高校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通过信息整合、本地化垂直发展、多媒体表达、增加互动等方式建立起基于校园关系的虚拟社群。相比诸多以 985、211 高校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付嘉鑫的研究更小众化却更具特色,展现了地方高校官微的发展状况和使用情况。 赵辰玮(2015)在《数据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用户接受行为研究》一文中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接受行为入手,采用多元化的视角,将新闻学、传播学、网络动力学和流行病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融合,在大数据的框架下,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对于接受行为进行分类和归因探析。作者着力通过数据的科学化分析,建立不同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揭示不同的用户接受行为对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影响。通过直观的数据和图表展现用户需求的差别与变化,同时做出相关分析,说服力较强。 史蓓蓓(2020)在《对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大学生持续使用意愿的探究》一文中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趣味性、感知风险、主观规范五个方面讨论大学生对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的持续使用意愿,得出主观规范的综合影响最大、感知趣味性正向影响感知有用性但不直接影响持续使用意愿等结论;并从整合资源、内容为王、完善设置、增强趣味、降低风险等角度对高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提出建议。

5.传播效果角度——效果分析

传播效果研究属于综合型研究,其研究往往包含了现状研究、内容研究和运营策略研究。如陶赋雯(2016)的《微信公众号运营实践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对福建省 26 所本科高校微信公众号的实证分析》基于对福建省 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指出福建高校微信建设存在着原创内容不足、互动性欠佳等弊端,并从内容建设、推送渠道、管理模式、联盟协作等方面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和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类似的,向正鹏在《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中根据湖北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现状,结合所供职单位官方微信运营经验,从覆盖度和图文转化率两个维度出发,对高校官方微信平台功能定位、内容策略、运营策略、品牌策略进行探讨。

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总体而言属于效果研究,需要结合现状进行分析,最终都将落实到运营和改进的层面上,属于从结果反推控制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趋势

从整体来看,有关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态势,学术关注度和传播度均有上升趋势。就研究对象的类别而言,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研究的篇数为 675 篇,占查获文献总量的比例约为 36%,可谓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的重镇。微信公众号以其用户基数大、使用黏度高、活跃程度强等特点为扩大图书馆服务的广度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图书馆服务有极高的信息要求,微信公众平台无疑是一种便捷的渠道。

此外,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应用研究角度来看,关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教育(11%)、管理(7%)、宣传(2.6%)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可观。其他关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涉及主题丰富多样,较难进行归类,但可以看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一种热门的新媒体传播手段已被广泛运用到多个领域中进行联合研究。

二、小结

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一经推出,产生的影响便不断扩大,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也正不断增加。作为信息时代下各大高校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关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近年来也不断涌现,但明显存在研究不平衡和理论匮乏的现象。

从研究角度来看,控制研究、应用研究以及综合型的效果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内容研究和受众研究则明显文献不足。关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研究主要是立足于现状,横向研究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形式、推送内容、使用分析等不同层面,其最终目的是为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发展服务。不少文献在运营建议中提出以内容为本的观点,但全面系统地从微观角度进行内容分析的文献并不多,微信公众平台研究过于重视宏观运营策略而未能从细节(内容)展开分析。当然这可能是研究人员无法获取后台信息的客观因素所致。此外,从研究方法来看,关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且在研究样本选取上存在一定的局限,例如研究时间的间断性或时间跨度不足;高校选取往往具有地域性或是依据固有等级,导致缺乏代表性等,无法完整地体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情况。

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微观视角,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基于国内权威的高校微信排行榜挑选每周都进入百名排行之内的高校,通过固有属性、表层形式、深层内容三个方面系统地分析目标院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传播策略,更具体地将策略分析落实到指标层面,为其他高校微信公众号提供可操作的具有借鉴价值的宝贵经验。 8p2RWb+C5J1Bt8LrPdsjcW7q8Gf4KKHW4ch6b55r0c4BFHOMBZ7JIddlnbCaoOo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