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生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是人创造的,离开了人就无所谓文化。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哺育人。人因有了文化而告别动物界,成为世界的主宰。文化是人创造的,人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创造文化的。文化的产生必定有其条件,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空间,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因此也是人类文化创造的前提。人类是在与自然界的现实对象化中以及在这种关系的动态发展中创造出文化来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人创造文化的前提,是文化产生的物质条件。自然地理环境有优劣之分,自然地理环境的优劣势必制约着文化产生的早迟;自然地理环境是多样化的,这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制约着人类与自然作物质交换的特殊方式或物质文化类型,造成文化的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在人与自然的对象化关系中,赋予特定的文化类型以地域的或民族的特色。

自然地理环境是文化产生的重要物质前提。考察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产生,首先必须从汕头的自然地理环境入手。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汕头(这里所说的是指当前管辖金平、龙湖、濠江、澄海、潮阳、潮南六区以及南澳县的大汕头),是著名侨乡。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地处东经 116°14′至 117°19′,北纬 23°02′至 23°38′之间,韩江三角洲南端;东北接饶平县,北邻潮州市潮安区,西邻揭阳、普宁,西南接惠来县,东南濒临南海。市区距香港 187 海里,距台湾省高雄市 180 海里。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

汕头处于“大珠三角”和“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节点,是厦漳泉三角区(注:即厦门、漳州、泉州沿海经济开放区)、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区位优势。

龙湖区因境内龙湖沟而得名。该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南端,北接潮州,西邻揭阳,东南濒临南海,区域面积 103.13 平方公里。

金平区是汕头市的中心城区,地处韩江下游三角洲平原出海口。西和揭阳空港区毗邻,北与潮州市潮安区接壤,东连龙湖区,南与濠江区隔海相望。濒临南中国海台湾海峡,北倚潮汕大平原,与台湾省高雄市隔海遥望,是粤东、赣南、闽西南的重要交通枢纽。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入海。全区总面积108.71 平方公里。

澄海区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三角洲出海口,东北接饶平县,西北界潮州市,西南毗邻汕头市龙湖区,东南与南澳岛隔海相望。总面积 378.35 平方公里。

濠江区因境内濠江而得名,由达濠、河浦合成。西与潮阳区接壤,北隔礐石海与龙湖区、金平区相望,东南濒临南海;濠江蜿蜒贯穿全境,该区明清时代已成为粤东沿海对外经贸要地。

潮阳区因地处大海之北而称潮阳。濒临南海,东面毗邻濠江区,东北隔牛田洋望金平区,西接普宁市,南邻潮南区,北界揭阳市,母亲河练江由西向东穿过潮阳并于海门镇注入南海。潮阳为千年古邑,自宋代开始教育就较为昌盛,素有“海滨邹鲁”之称。

潮南区于 2003 年从潮阳分立。因地理位置位于原潮阳市南部而得名,“潮南”一词为“潮阳南部”的简称。潮南区位于汕头市西南部,东临南海,西接普宁,南邻惠来,北与潮阳区接壤。全区总面积 596.42 平方公里。

南澳是广东唯一的海岛县,地处闽、粤、台三省交界海面,东至破涌礁,南至南大礁,西与澄海区相邻,北靠饶平县,总面积 113.8 平方公里。南澳岛距台湾高雄 160 海里,距厦门 97 海里,距香港 180 海里,处于高雄、厦门、香港三大港口的中心点。南澳背靠汕头经济特区,距太平洋国际主航线仅有 7 海里,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自古今来,南澳是东南沿海一带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早在明朝就已有“海上互市”的称号。

南澳云澳渔港

二、濒临大海

汕头濒临南海,面朝太平洋,是南海与东海交汇处,东北与潮州饶平海域交界、东接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西与揭阳市惠来县相交。

距今 5000 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几万年前,在今天的潮汕平原周边,山地、丘陵发生缓慢地上升运动,而中间的地壳逐渐沉降,形成了一个断陷盆地。

距今10000—8000 年前,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潮汕断陷盆地开始变成古海湾。今天的南澳岛等众多海岛,这时期仍与大陆相连。南澳象山发现的古人类遗址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当时两地交通还没有海洋的障碍。

距今 6000—5000 年前,海平面持续升高,高出现代海平面 3 到 4 米;海岸线一度高到达潮州城、榕城和潮阳司马浦一带,桑浦山、小北山成为海湾中的岛屿。

距今 5000—2500 年前,海平面经历几轮升降,海岸线也随之不断变化。与此同时,韩江上游带来的泥沙逐渐沉积,形成扇形三角洲。这就是后来的韩江三角洲平原。

大约 2500 年前(战国时代),海岸线大致推进到鮀浦—庵埠—上华—南峙山—樟林一线。

此后的 2000 年间,潮汕地区的海岸线又向东南推进了 8—10 公里。

距今 1900—1000 年(东汉初到唐末),韩江中上游山区的洪水泛滥,韩江三角洲迅速扩大,形成平原,开始出现定居点。

公元 800 年前后,在练江口,潮阳东山和海门山之间,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内海湾,被称作“大湖”。

明清时期,在堤围压缩下,更多的泥沙被冲到河口,沿海堆积。乾隆年间开始,沿海滩涂不断被围垦,潮汕平原前缘的海岸线又向前延伸……乾隆以前,潮阳东山还多有登高观海的石刻;到清末,东山前方,沧海已大多变为桑田了。

到清末,韩江口的海岸线已经推进到北溪口的月窟、银砂,东溪口的北港,外砂河口的南港,新津河口的吉贝陇一带。

汕头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县(区)均临海洋。纳入汕头市海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 1 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 5 倍之多。

汕头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10 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面积 74.3 万亩,可利用面积 46.8 万亩,200 米等深线内渔场面积 5.3 万平方公里,适宜海水养殖,滨海盛产海盐。近海已知的鱼类有 471 种、虾蟹类 17 种、贝类 30 多种、藻类近 20 种。

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渔场有 5 万平方公里,周围近海渔场和台湾浅滩渔场的各种鱼、虾、贝、藻类有 1300 多个品种,名贵海产品有鱿鱼、龙虾、石斑鱼、海胆、紫菜等,其中尤以宅鱿、澎菜驰名国内外。沿岛水深 10 米以内的海域,水质好,浮游生物种群多,避风条件佳,是发展海水养殖的良好基地。

濠江区有深水港湾和浅水海滩 20 多处。拥有 10 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约 15万亩和可供开发利用的渔场约 5 万平方公里,耕地 10813 亩。

达濠广澳

潮阳区滩涂池塘多,海淡水养殖面积218 公顷,年产量达2.2 万吨,可开发利用的浅海面积 3.6 万亩。

三、漫长的海岸线

汕头濒临大海,大陆海岸线长 217.7 公里,海岛岸线长 167.37 公里。南澳县海域面积 4600 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99.2 公里,其中,主岛海岸线长 77 公里。澄海区海岸线长 54.3 公里,属沙坝泻湖海岸,海堤长 46.25 公里。龙湖区大陆海岸线长 217.7 公里,海岛岸线长 167.37 公里。濠江区是一个半岛区,三面环海,一面临江,岸线长达 92.8 公里,周围海域广阔。潮阳区海岸线长,域内长海岸线 19.6 公里。潮南区海域面积 4000 多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14.7 公里。

四、众多的岛屿

汕头海岸线曲折,岛屿多,有大小岛屿 82 个。最大的海岛是南澳岛。南澳岛由主岛——南澳岛及周边23 个岛屿组成,其中主岛110.89 平方千米。周围还有南澎列岛、勒门列岛、凤屿、虎屿等。澄海区南部有大莱芜和小莱芜两座半岛及屐桃屿;东面海中有五屿(西屿、破屿、尖担屿、大屿及东屿)和四礁(马礁、东锚礁、礁仔及南锚碓)。龙湖区有大小岛屿 82 个,较大的是妈屿岛、德州岛。

澄海莱芜岛

濠江区实际是由达濠岛与河浦半岛组成,两地由濠江(实为海峡)相隔。

五、良好的港湾

漫长的海岸线,众多的岛屿,赋予了汕头良好的港湾。南澳之“澳”,意为船停泊的地方。南澳岛上称“澳”的地方比比皆是。隆澳、云澳、青澳、深澳、大船澳、猴澳、钱澳、台猪澳、澳角底、澳前、竹栖澳等等,表明南澳可停泊船只的港湾很多。

公元 800 年前后,潮阳东山和海门山之间被称作“大湖”的内海湾,诞生了海门、后溪、隆津港口。

汕头大海湾无疑是汕头最大、最出名的海湾。它是潮汕境内韩江、榕江、练江三江出海交汇处。

汕头大海湾

韩江是潮汕的母亲河,是广东省第二大江,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河流之一。韩江古称员江,恶溪,后称鄂溪。韩江流域范围涉及广东、福建、江西 3省 22 市县,流域面积 30112 平方千米。韩江上游由梅江和汀江汇合而成,汀江和梅江在大埔县三河坝汇合之后,正式称为韩江,水量急增,江水湍急,沿途又再集纳了文祠水、凤凰溪水及一些山坑小河流水,一路向南流至潮州市城外,全长约 110 公里。从三河坝至潮州市广济桥这一段,称为韩江中游。由潮州市广济桥分流入海口,是韩江的下游。

韩江下游地处三角洲平原,地势平坦,河床坡度低,水势较为缓和。它在潮州市广济桥下不远处,呈扇形分为 3 条支流。东北面的一支名为北溪,中间一支称为东溪,西面一支称为西溪。

北溪流经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与人工开凿的小运河南溪(开凿于宋哲宗年间,长 10.5 公里,沟通了东溪和北溪的航运)汇流合成东里溪,流经东里桥闸,于汕头市澄海区义丰港入海,全长 30 公里。

东溪主流经汕头市澄海区莲阳桥闸,由汕头市澄海区北港入海,全长约 38公里。

西溪在汕头市龙湖区和潮州市潮安区之间的鳌头洲以下,又分为三流。东为外砂河,流经外砂桥闸入海,长约 11 公里;中间一流叫新津河,流经汕头市龙湖区和澄海区交界的下埔桥闸,出新津港入海,长约 15.6 公里;西流称梅溪,流经汕头市金平区,穿越梅溪桥闸流经杏花桥,在杏花桥下再分两道,一经过解放桥、光华桥入汕头港出海,一过回澜桥、乌桥这条人工开凿的水道流进汕头港入海,长约 13.9 公里,它是韩江下游航运的主干线。另外,在梅溪段的陇尾,又分出一条小河(由水闸控制),长约 6.6 公里,名为红莲池河,流经汕头市金平区月浦街道出西港入海。

韩江航道总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而且较为分散、复杂,既有山区航道,又有平原航道;主航道长 241 公里;沿线主要有梅州、梅县区松口、潮州、汕头等港口。航道水位变幅大,水深一般约 2 米,枯水期潮州港港池水深仅 0.9 米。全线可通 65 吨级货轮。南运矿产、木材、农副产品等,北行以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及日用百货等为主,平均年货运量 200 多万吨,是连接潮州、梅州、闽西、赣南等地的内河运输大动脉。其中粤东航道局维护管理蔗溪口经西溪至汕头市,里程 75 公里,属内河 5 级航道。

榕江俗称南河,曾称揭阳江,因揭阳多榕树而得名,是粤东沿海第二大的河流,仅次于韩江。榕江发源于陆河县东部凤凰山南麓,自西南向东北流经陆河县东坑镇、水唇镇、揭西县五云镇、河婆街道、大溪镇、钱坑镇、普宁市里湖镇、揭西县棉湖镇、凤江镇、揭阳市榕城区等地,最后于汕头市以西注入牛田洋。

榕江流域面积 4408 平方公里,河长 175 公里,平均年径流量 31.1 亿立方米。是广东省著名深水河,仅次于珠江,可进出 3000—5000 吨级货轮,直航香港和广州、上海、湛江等地。

榕江干流自金灶镇与揭阳交界处坛嘴起进入汕头市境,东流经关埠镇西坪附近的双溪嘴与发源于丰顺县北河汇合,经石井入牛田洋,又经西胪、河溪、棉城等地至草屿,流程 52.2 公里,潮阳区境流域面积 334.5 平方公里。自西胪、河溪、棉城至草屿为江滩广阔、海涂坦荡的牛田洋。汕头市境内的流域总面积为 3546.5 平方公里。

榕江水运便利,是广东省第二条优良的内河水道。1975 年建玉湖大桥清基时发现了唐代水运码头遗址 ,表明 1000 多年前北河的水运已具规模。又据《潮州志·交通志》载:1949 年以前,从揭西硁下经河婆至汕头通航里程达 147公里,其中棉湖以下可通小汽轮。北河也可通航到汤坑。历史上榕江是陆丰、普宁、丰顺、揭阳、潮阳等县的水运动脉,榕城是流域内的水运枢纽,也是一个海港,从榕城北河至汕头港 58 公里可通行几百吨的货轮,千吨级轮船可候潮开进榕城港,历史上有“黄金水道”和“状元港”的美誉。

练江发源于广东省普宁市大南山五峰尖西南麓杨梅坪的白水磜,大小支流17 条,由南北汇入干流。干流全长 71 公里,流域面积 1346.6 平方公里。因河道弯曲、蜿蜒如练而得名。河源称为寒妈径,入海口在汕头市潮阳区海门湾。上游称流沙河,在普宁晖含墟与支流白坑湖水汇合后始称练江,自潮阳和平桥至海门港口为下游,长 18.3 公里。

历史上练江水运也比较重要。新中国建立前,其支流的白坑湖水至陈店可通木船,陈店以下 44 公里可通小汽轮。为使练江与榕江、韩江的航运连贯起来,明代在棉城修建棉城运河(后溪)长 7.5 公里,联系练江和牛田洋。这样船只不必绕过外海,便可安全快捷到达海阳等地,效益巨大。

练江

练江沿岸港口

历史上的韩江、榕江、练江水系发达,冲积而成的潮汕平原,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更是交通贸易的重要渠道,水运十分发达,贸易经济非常繁荣。所形成的韩江文化、榕江文化、练江文化,汇集成潮汕文化,是潮汕文化诞生的源头。

潮阳练江平原

韩江、榕江、练江最终在汕头流入大海,形成著名的汕头大海湾。三江出海口形成诸多港口,特别是汕头港。江河水运与港口海运汇合成发达的交通体系,为汕头海上丝绸之路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六、明显的季风气候

汕头位于北回归线与南海交汇处,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 21.3℃,日照时间 2000—3000 小时,降雨量 1672.25mm,湿度 82%。

汕头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常吹偏北风,春季盛行偏北风和偏东风,夏季常吹偏南风或东南风,秋季盛行偏东风;全年以偏东风最多,偏北风和偏南风次之。

有了季风和海流给予的便利,这些岛屿、半岛和中国东南沿海,组成一个交往密切的区域,一个海洋世界,这是汕头人海外贸易传统得以形成的重要条件。

汕头沿海多年平均风速在 2.4m/ s以上,年平均风速最大为南澳岛 3.9m/ s。汕头所处的南海东部海域为热带风暴多发区。

南澳县地处广东省东端的海岛,北回归线贯穿主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气候明显,盛行东北风。受台湾海峡窄管效应影响,素有“风岛”之称,风力资源十分丰富。

自然地理环境对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促成了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产生早,决定了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进程,更是造就了汕头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类型与特质。大海的赠予,使得汕头海洋文化发育早,发展充分;众多的港湾,造就了汕头悠久的港口文化;大海与港湾,有利于汕头商贸文化的产生发展;人多地少、面临大海、众多的岛屿、漫长的海岸线,使得汕头人较早地“过番”移民,催生了汕头著名的华侨文化;平原、三江汇聚,生成了汕头发达的农业文化、河流文化。特别的气候,造成了汕头海神、雨神等民间信仰文化。 +yKGCowV0d4HsBkoWSs+pH9KFVw6wmPkoIeQaaCk8m4zRZ/xOOO1CihTzNyHPo5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