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一、选题缘由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状况,清王朝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急剧变化,昔日“天朝上国”传统的朝贡体系已日趋完结。 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选择一种新的外交制度。1861年,中国近代意义上正式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设立,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与外国进行直接交涉权的中央外交机构。1877年1月,清政府第一个驻外使馆在英国伦敦创设,郭嵩焘成为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从此,使节走出国门,中国步履蹒跚地走进国际社会中。

何为外交?“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通过其官方代表,在遵守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采用约定俗成的和平方式,与其他主权国家或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所进行的正式的、官方的交往与沟通,以便有效地处理国家关系、参与国际事务。”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性的,外交也不例外,“一般而言,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外交的目的,都是力图要在外交活动中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或曰维护本国的主权” 。晚清的外交使臣同样肩负着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使命。

中国的近代外交从总体上说是在屈辱、无奈与抗争中进行的,承载着清政府外交使命的中国官员,无疑肩负了重担。这期间涌现出了大批“待凭口舌卫河山”的外交勇士,如郭嵩焘、曾纪泽、黄遵宪、薛福成、马建忠、黎庶昌、何如璋、伍廷芳等。以上这些人物的外交活动及影响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并已出现了大批的研究成果,但外交官个体的研究较多集中于以上人物,同样身为外交名臣的张荫桓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

张荫桓(1837~1900),号樵野,广东佛山南海县人。张荫桓经历不同寻常,他以一地方官员协助李鸿章办理外交,受到李鸿章器重,后来由外官内调进入总理衙门。在李鸿章的保举下于1886—1889年担任驻美日秘(即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公使,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他积极办理对美交涉,维护中国利权,保护侨民,广泛开展社交活动,考察西方文明;回国后,他继续任职总理衙门,并由非科甲出身升任户部左侍郎,在甲午之后的对外交涉中,到处能看到他的身影。而这样一位重要官员,戊戌政变后却被发配新疆,义和团运动后被赐死于戍所,他的仕宦经历可谓富有传奇色彩。

张荫桓久未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笔者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张荫桓的生平著作重新整理出版的并不多见,目前只见到2004年任青、马忠文整理的《张荫桓日记》;其次,有关他的资料比较分散,办理具体外交事务的奏折分散在各处,不易全面获得。张荫桓最高职务做到户部侍郎,以其名义上的奏折比较少,表面上看材料较少,但通过广泛搜集有关资料,笔者发现张荫桓颇具外交才能,在总理衙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通过考察同时代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逐渐摸索,找到不少关于张荫桓的重要资料,这是笔者写作的重要基础。

对这一人物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虽然大陆和港台地区均有关于张荫桓的论文发表,但多是生平介绍,或是就具体事件论说述评,对于这一人物与晚清外交的互动关系研究明显不足。以张荫桓为专题的学位论文仅有一篇硕士论文, 该文对张荫桓的外交思想与实践活动进行了初步阐述,属于对张荫桓外交方面进行的初步研究,限于篇幅及作者对有关资料并未全面搜集,该文未能就张荫桓在晚清外交上的地位等问题进行系统阐述,还有更多可以挖掘之处。

对张荫桓与晚清外交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近代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外交也被迫提上日程,“弱国无外交”,近代的外交就是在屈辱与抗争中进行的。总体来说,晚清的外交人员承载了比其他官员更多、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张荫桓各个时期外交思想与实践的分析,能具体展现晚清外交的艰难过程,进而反映当时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对外交史、政治史的研究也是一种促进。

张荫桓生于“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从小就对洋务感兴趣,后来通过种种机遇,走上了办理外交之路。张荫桓在积极办理外交的同时,能够认识到国际大势,在晚清外交礼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变更,给近代外交输入了新鲜的血液。这种勇于变革的精神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也是我们今天看来相当不容易的一面,不仅在当时有重要意义,对当今的外交,尤其是外交改革也会有一定启发。

二、研究概况

对于张荫桓的研究,海外及港台学者早于大陆学者。最早研究张荫桓的是美籍华人历史学家何炳棣,他于1941年发表的《张荫桓事迹》 一文,较全面地论述了张荫桓的一生事迹。20世纪60年代以后,港台地区对张荫桓的研究相对增多,有1965年云海的《张荫桓遣戍经纬》,1969年林斌的《红棉老人张荫桓》,1972年祝秀经的《张荫桓其人其事》,1976年云岗的《张荫桓庇托异国》,1977年高阳的《翁同龢给张荫桓的两封信》,1981年沈云龙的《“绝域使才”张荫桓》,1986年左舜生的《记张荫桓》,以及90年代李恭蔚的《张荫桓的早年生涯(一八三七至一八八五)》,“Chang Yin-huan and the 1898 Reform”,“The Background of Chang Yin-huan’s [张荫桓] Diplomatic and Reform Careers”,“Chang Yin-huan and the Boxer Rebellion”等,海外及港台学者的研究更多侧重于对张荫桓生平事迹的介绍。

大陆学者对张荫桓关注得稍晚,较早对张荫桓进行研究的是广东学者王贵忱,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将张荫桓的《戊戌日记》书稿加以标点,分四次发表在《广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3、4期和1988年第1、2期上。后来又发表《张荫桓其人其著》 《〈张荫桓戊戌日记〉后记》 ,对张荫桓的生平及一生中的著作进行了介绍,对研究其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随后是其他学者对一些与张荫桓相关的重要问题的研究和探讨,侧重对史料的详细研读,对细节问题的研究、考证有所深入,涉及保护华侨、甲午战争、旅大租借、戊戌变法、人物关系等一些具体问题,尤其对于戊戌变法的关注最多。 在具体问题的考证、研究方面,大陆学者比港台学者又前进了一步。如在张荫桓与戊戌变法关系方面,范耀登《张荫桓与戊戌维新》 一文通过分析张、翁和张、康关系,张荫桓在戊戌维新中的表现,及后来遭受迫害,认为张荫桓不是康党,而是属于洋务派。文章认为对这一人物的研究,为深入研究参与戊戌变法的各派系,尤其是研究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微妙关系,提供了一个生动的实例。马忠文《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②一文认为,虽然根据俄国方面的资料,清廷官员李鸿章与张荫桓在1898年初的旅大租借交涉中接受过俄国人贿赂的说法在史学界颇有影响,然而从目前已知情况看,俄文资料本身尚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对照《张荫桓日记》《翁同龢日记》等中文文献,俄国人在借款谈判中试图收买李、张之事大致属实;至于俄国档案称旅大交涉中又对李、张二人进行利诱并付款给他们的说法,与中文文献相悖处甚多,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这样的新观点,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目前关于张荫桓的专著,笔者只见到一部,即李吉奎所著《晚清名臣张荫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这是一部简要而全面的传记。

在相关专著中,涉及张荫桓外交方面的研究很有限,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驻美公使群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六章《“绝域使才”——张荫桓》和沈云龙《近代外交人物论评》(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里面的《“绝域使才”张荫桓》,都对张荫桓进行专章描述,内容均相当于张荫桓的一个小的传记。其他的就是单篇学术论文,对具体外交事件进行研究,笔者对所见到的进行了简单分类:

1.出使美国

李恭蔚的“Chang Yin-huan and Sino-American Relations(1886~1889)” ,旨在评述1886~1889年间,张荫桓在美国的外交表现,认为他在美确已尽其最大努力,并为在美华人争取应得之利益,认为张荫桓的公使经验,对他的世界观有重要改变,并促进其改革思想。文章认为张荫桓与美国官员之谈判,态度不卑不亢,有时则颇为强硬,较其前后任之公使,表现更为出色。李恭蔚的《张荫桓的〈三洲日记〉及其出使美国(一八八六至一八八九)》 [1] ,旨在分析张荫桓《三洲日记》之内容及价值,从中可以看出其改革思想的来源,张荫桓在美国的见闻,对其世界观和文化观,产生重要影响,三年余的欧美阅历,逐渐扩大了其眼界,使他日后走上了政治改革的道路。

2.与甲午战争的关系

戚其章《论张、邵东渡与日本广岛拒使》一文,介绍了日本拒使经过和拒使的目的。李恭蔚的“War and Peace:Chang Yin-huan [张荫桓] and the Sino-Japanese War(1894~1898)”一文,叙述了张荫桓于中日战争议和被拒后协助李鸿章办理中日交涉,认为张荫桓是能接受西方思想的人,其外交政策与李鸿章不同,在第三次借款上功劳最大,由此也拉开李、张二人的距离。文章叙述了张荫桓在旅大、胶州湾租借中的表现,对维特的回忆提出质疑,认为张、李对事件的处理又加大了二人矛盾,英、俄的瓜分是中日战争的恶果,加强了张荫桓改革的信念。范耀登《张荫桓与中日〈通商行船条约〉》一文,肯定张荫桓在与日本谈判《通商行船条约》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任青、马忠文《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及其价值》一文,分析了张荫桓甲午日记稿本的重要性,认为其中多有涉及朝局内幕及张荫桓参与对日议和的记载,是研究甲午战争史的重要资料。王秀俊《张荫桓、邵友濂赴日求和被拒》一文,从广岛议和前日本之态度、广岛拒使之借口、广岛拒使之反思三方面进行分析,解读当时复杂的中日关系。

3.护侨

范耀登《张荫桓对早期华侨权益的保护》一文,认为张荫桓在任美日秘公使期间,为抵制排华浪潮,保护华侨华人权益,做过多方努力。梁建《张荫桓与中美限禁华工谈判》一文,分析了张荫桓担任驻美公使期间在中美限禁华工谈判中的努力与无奈处境。

4.旅大租借问题

苏晨《张荫桓与戊戌英德借款和胶州湾、旅大租借》一文,根据张荫桓的亲笔未刊本《戊戌日记》,澄清他在戊戌年被罗织的两项罪名。马忠文《旅大租借交涉中李鸿章、张荫桓的“受贿”问题》一文,对张荫桓在旅大租借中的受贿问题有新认识,前文已述。

5.西洋观

日本学者板野正高《清季一个外交家的西洋社会观——张荫桓撰〈三洲日记〉札记》一文,从社交、文化、政治等方面分析《三洲日记》中体现出的张荫桓的西洋社会观。李恭蔚“Chang Yin-huan’s [张荫桓] Imag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Nation”一文,根据《三洲日记》对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的描述,说明了张荫桓对中西文明的不同进行对比,对美国和其他国家进行基本准确的评价,他认为美国正努力成为世界最强国家,西班牙逐渐衰弱,秘鲁存在许多问题,最严重的是腐败,日本乐于变革,这些评价和观察使他的改革思想逐渐形成。

关于张荫桓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尤其是在外交方面的整体研究,也出现了硕士论文,这是对张荫桓外交研究逐渐引起重视的表现。但通过搜集、整理各种史料,笔者发现对张荫桓与晚清外交关系进行互动研究还有很大空间,有待进一步深化。张荫桓因为外交起家,在担任驻外公使期间和之后都与晚清外交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晚清外交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在“弱国无外交”的历史时代,他仍能够纵横捭阖,一定有其独特之处。以往关于外交人物研究多关注驻外公使,如曾纪泽、杨儒等,对同样担任过驻外公使的张荫桓却关注不多;同时,学界对国内官员的外交态度、作用等关注相对更少。张荫桓作为一位在国外和国内一直从事外交活动的人物,他对近代外交有何影响,近代政治斗争与他的外交活动及个人命运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值得我们去关注,这正是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

三、主要文献资料

任青、马忠文重新点校、整理的《张荫桓日记》包括张荫桓出使美日秘三国时期所记的《三洲日记》、1895年的《甲午日记》、1898年的《戊戌日记》以及发配新疆途中由两位押解官王庆保、曹景郕合写的《驿舍探幽录》,是研究张荫桓与晚清外交、政局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张荫桓的诗文著作《铁画楼诗钞》《铁画楼诗续钞》《铁画楼骈文》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清季外交史料》 是清末涉外文件的史料辑录,主要涉及光宣两朝,上承道咸同三朝《筹办夷务始末》,内容主要包括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外务部档案中有关中外交涉的上谕、奏折、廷寄、照会以及条约、咨文等,是研究清末中外关系的重要资料。《清季外交史料》中包含大量的张荫桓在担任驻外公使和总理衙门大臣时期处理外交的奏折,是研究张荫桓外交观点的重要资料。

分国家、分时段的史料也相当重要。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的美国政府解密档案(中国关系)《中美往来照会集(1846~1931)》,是研究中美关系的权威资料,其中中美之间关于昭雪张荫桓的多次照会,为我们研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以及张荫桓的命运提供了宝贵资料;青岛市博物馆、第一历史档案馆、青岛市社会科学研究所主编的《德国侵占胶州湾史料选编》,是研究中日、中德关系的重要史料,其中有很多关于张荫桓处理中日、中德关系的档案资料,二者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无法查看第一历史档案馆总理衙门档案的不足;故宫博物院编《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也是研究中日关系的重要资料。

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史学会主编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次对近代史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丛刊》中《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含有极其丰富的史料内容。张振鵾主编的《中法战争》和戚其章主编的《中日战争》,对原有的材料进行了充实。这些资料对研究张荫桓在各个时期的活动非常重要。

张荫桓这一人物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与翁同龢、李鸿章、盛宣怀等众多重臣有时有往来,对于这些人物的日记、函札、电报等的查阅、搜集就相当重要了。对于人物的研究,众多的稗史也可以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总之,关于张荫桓的细节材料越多,这一人物与晚清外交、政局的关系就能够越清晰。

晚清外交还关系到当时的列强,要弄清楚这一问题,深化我们的认识,仅仅利用清政府遗留下来的档案是不够的,还需要关注有关列强保存下来的相关档案资料。将各种档案相互对照,以期得出客观的结论,这也是本课题以后扩展研究要关注的角度。

四、思路与方法

笔者本着对张荫桓这一外交人物的兴趣,在研读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把张荫桓与整个晚清外交的大背景进行有机融合。分析张荫桓在这种“弱国无外交”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担任驻外公使与任职总理衙门期间在外交上纵横捭阖,具有怎样的外交思想,并对张荫桓在晚清外交上的贡献与历史地位进行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价。

笔者在学界已有研究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运用可考史料,对前人没有深入研究及尚未论及的问题进行细致考察,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尽力贴近张荫桓所处的时代环境,在历史大背景中进行考察,真实反映晚清外交大背景下张荫桓的外交地位与作用。

[1] 李恭蔚:《张荫桓的〈三洲日记〉及其出使美国(一八八六至一八八九)》,《初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4期,还可见另一版本,“Chang Yin-huan’s(张荫桓)San’chou Jih-chi(三洲日记)and His Diplomatic Experiences in America”, Chinese Culture Quarterly ,Vol.34,No.4,1993. e8XEPPvGBJvN6FJEOm/qBl2obwdU+5Ql2UiVjUna+bFKTZZe65TlNozHEyZ57cJ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