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

21 世纪以来教育研究方法的长足发展,使各种方法层出不穷。综观教育研究的整个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贯穿教育研究的两条主线。瑞典教育学家胡森早在 20 世纪初就提出了教育研究中存在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一是模仿自然科学,强调适合于用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验的、可定量化的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作出解释;二是从人文科学推演而来的,所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分析方法。这就是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

通过对这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厘清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以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这两种研究方法,准确地把握其各自的优势及局限性,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一、两种方法的意义

定量研究是对事物的量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而定性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国外学术界一般认为:“在自然环境中,使用实地体验、开放性访谈、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文献分析、个案调查等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细致和长期的研究;分析方式以归纳为主,在当时当地收集第一手资料,从当事人的视角理解他们行为的意义和他们对事物的看法,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建立假设和理论,通过证伪法和相关检验等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检验;研究者本人是主要的研究工具,其个人背景以及和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必须加以考虑;研究过程是研究结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必须详细记载和报道。”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尽管各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但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这两种方法并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提供了两种哲学的思考方式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哲学基础源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质与量统一理论。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无质的量,也不存在无量的质,质与量紧密结合构成了完整的事物。我们对事物的质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事物的量的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两种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方式,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完整地研究教育现象。

2.丰富了教育研究的操作方法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各有自己的方法论体系。定量研究与演绎法更为接近,是从一般的情景中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属于定量研究范畴的方法包括实验法、准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本质是一个归纳过程,即从特殊的情景中得出一般的结论,属于定性研究范畴的方法有文学法、历史法、比较研究法和人类学方法等。

3.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

以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结果。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为现代教育技术奠定方法论基础,同时现代教育技术又为二者的结合提供技术条件和基础。

4.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研究中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定量研究源于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重视事实,讲求科学范式、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定性研究源于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重视人性,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只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教育研究才既能体现科学精神,又能重视人文关怀。

二、两种方法的比较

1.理论基础不同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基础不同。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西方哲学史上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实证主义哲学。实证主义源于经验主义哲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是相互孤立的实体,社会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必然存在逻辑因果关系,定量研究就是要找到和确定、验证这些关系。实证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追随自然科学研究的模式,而定性研究则是解释主义科学方法论具体化的产物。解释主义源于象征互动主义和现象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主体和客体不是截然分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实际上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关系中,对客体的重新构建。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主客体的关系是一个互为主体、相互渗透的过程。定性研究就是了解对象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解释主义在方法论上要求教育研究者把自己作为主要的研究工具,深入到研究现场,再现当事人的视角。

2.研究目的不同

定量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量的规定性,即通过具体的数学统计、运算和定量分析,揭示研究对象的数量关系,从量的关系上发现教育活动的本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定性研究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质的规定性,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广泛细致的研究,深刻地理解研究对象,进一步从当事人的角度描述问题,从而为相类情景的教育活动起到一种参照作用,定性研究不追求找到一个可以推广的普遍规律。

3.适用范围不同

从哲学上讲,任何事物都存在量的方面,但每种事物的量的“显易”程度不同,能够量化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物质现象的量比较“外显”,而精神现象的量“外显”不明显。在教育领域中,属于物质现象的,如教材与教学质量、学生的身体状况等,一般可以尝试定量研究法。而属于精神现象的,如学生的焦虑心理、教师的师德状况等,则可以尝试定性研究法。从方法特点上讲,由于定量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只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适合对研究者不熟悉的以及较大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定性研究由于充分考虑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要求客观地认识研究对象的心理状态和意义构建,分析有关观念意识方面的材料,探讨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适合对研究者熟悉的以及小样本的对象进行研究。

4.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关系不同

在定量研究中,为了对教育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而事实上,在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现象进行定量研究之前,他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建立假设的理论基础及其对教育事实的抽取和分析,都隐含着他的价值倾向。所以,试图把研究者与研究分开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无法把教育现象与自然孤立起来,他是参与在教育情境之中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定性研究注重从研究者本人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它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探究,在自然的情境中收集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最主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本人。他们在自然的情况下通过和参加者交谈,和被研究者作长期的接触,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地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以期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中的第一手研究资料。

5.研究操作形式不同

定量研究主要用观察、实验、调查、统计等方法研究教育现象,对研究的严密性、客观性、价值中立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以求得到客观事实。定量研究通常采用数据的形式,对教育现象进行说明,通过演绎的方法来预见理论,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和证据来评估或验证在研究之前预想的模型、假设或理论。定量研究是基于一种称为“先在理论”的基础研究,这种理论以研究者的先验想法为开端,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定性研究大多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类学分析方法。其中参与观察,是定性研究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参与观察的优势在于,不仅能观察到被观察者采取行动的原因、态度、努力程度、行动决策依据,通过参与,研究者还能获得一个特定研究情景的自身感受,因而能更全面地理解行动。然后通过对观察和访谈法等所获得的资料,采用归纳法,使其逐步由具体向抽象转化,以至形成理论。与定量研究相反,定性研究是基于“有根据的理论”为基础的。这种方式形成的理论,是从收集到的许多不同的证据之间相互联系中产生的,这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

6.取得效果不同

定量研究分析的对象是具有数量关系的资料,包括数字、文字、图形或声音等,主要是运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对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算术或逻辑运算,抽取并推导出对某些特定问题具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经过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结论。所以定量研究的结果是将文字的、非定量的信息转化为定量的数据,常常通过统计检验来解释和鉴别研究的结果,从局部去推断总体的情况。与定量研究效果不同,定性研究关注事物发展过程以及相互关系,主要是立足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层次上探讨,从而整体地、发展地、反思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质的特征,因此定性研究注重全面性地把握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往往取得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完整透视。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教育活动属于人类实践的领域,实践是人类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源泉,人类的生活是由个体丰富而又独特的不同经验和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呈现的一种复杂的人文现象。教育是这种复杂的社会人文现象的一个部分,既包含着客观事实,又包含有人文价值和意义。以自然科学所特有的方法来把握教育,使对教育活动的描述达到数学化和精确化,无疑是把教育活动等同于自然的物质现象,把人的实践方式等同于自然的物理的运动方式,而无法把握教育这种人文现象的独特性。因此,用定量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中时常无用武之地,并且因为囿于教育浅层次的现象,而对深层次的理论问题一筹莫展,用数据等资料是难以揭示教育活动内在的交互作用关系的。并且由于教育现象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当人们力求做到客观、精确而从某一角度对它进行有限的研究,必然带有某种主观性,不可能是纯客观的。值得注意的是,定性研究是在对定量研究的反思与批判中成长起来的。运用定性研究方法,一方面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有利于对教育现象作比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但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定性研究对研究者的要求过高,不是一般的研究人员所能达到的;其次,定性研究的主观性也的确存在,研究者的参与会导致角色和情感冲突也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定性研究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在教育研究领域中单独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都无法解释或回答所有的问题。不同的研究方法是互为补充的、互相支持的。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只是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同一事物进行的研究。“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而定量研究又为进一步的定性研究创造条件”。整合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有以下几个途径可以思考:

1.有利于对高等教育进行系统的研究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通过对事物质的研究,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定性,而通过研究事物的量,来掌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及其他方面可以用数量方式来表示的规定性。教育研究中不仅存在质的研究即定性研究,也存在量的研究即定量研究,要想全面准确、系统深刻地揭示、掌握和沿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的科学化水平,这两方面的研究都不容忽视。

其次,系统科学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系统整体功能等于每个孤立部分功能的总和,这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宗旨。其原理在方法论上强调从系统观点出发,着眼于整体,统筹全局,把研究对象放于系统之中综合地考察。所以系统方法本身就是定量与定性兼备的方法。系统科学对教育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启示就是,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教育教学过程既要进行质的研究,又要进行量的研究,把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

2.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如何整合,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把二者看成并列的互补关系,提倡对教育研究进行多元化研究,分别解释教育教学现象的不同本体层面;有的把二者看作是交叉关系,主张价值取向的研究要渗透科学分析实证的精神,科学研究中也要贯穿价值指导原则;也有人把二者看作是包容关系,应当把价值取向的研究包括进科学研究中去,是科学研究成为兼容事实描述与价值规范的综合体。借鉴上述观点,研究表明,综合运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整合研究模式,不是通过二者研究性质的同化来实现的,而是在严格限制各自适用的本体层面基础上,充分加强各自的研究个性和特色,形成巨大的张力,为实现二者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使事实研究与价值评判真正地处于动态的相互作用之中,真正做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各自优势互补。

3.能够实现现代教育技术

在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对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日益广泛和深刻的情况下,教育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在其方法论基础上源于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整合。如果没有高效准确的电子计算机,大量的浩繁复杂的数据和资料就得不到科学的处理和应用,教育科学研究就难以达到精确可靠的程度。随着软件系统的开发,SAS和SPSS等软件包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被广泛应用,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整合有了新的进展。对计算机处理定性资料的软件的研制和开发,从而创造系列的新技术,为教育科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克服那种非此即彼的做法,把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使教育研究方法从对立走向统一与多元,这应该成为我们进行教育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方向。 gP7ajbmDiEWi7mmV9TV8yCkh1NvtI90C5WTqra3SIvJjfD7n4dJzdhoQhFg2ywS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