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公安高等教育与社会治理

一、公安高等教育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严格以人才需求和就业质量评价为依据,开展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虽然报告在如何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实施中没有对高等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是,从社会发展的实际意义上来看,高等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和传承文明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促进现代化建设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责任。高等教育要服务于政治,要服务于经济,也要服务于文化建设等。从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角度,既要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又要强化社会治理与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高等教育被赋予了不同的性质与作用,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作用定位又都可以归属于它的社会功能,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实现程度,也体现为高等教育在社会治理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换言之,没有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的高等教育运行体系和发展模式,就实现不了有效的社会治理,反之,没有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模式,高等教育社会功能就无法保证实现它的既定目标。顾名思义,有效的意义在于实现高等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的正能量。

高等学校作为社会治理人才的输送机构,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社会治理人才的需求,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要把加强社会治理的基础性教育与强调适应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素质高的社会治理人才,就必须继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结构的同时,融合社会治理创新的先进理论与方法,更加注重高等院校的大学生在从事社会治理方面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建设基于现代社会治理知识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理念创新的体现,也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大胆尝试。

这里尝试初步建立高等教育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的理论研究体系,扩展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研究范畴,一定程度完善了高等教育社会发展论的研究内容。具体内容可归纳为如下几方面:第一,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并论述了社会治理功能的高等教育需要决定论;第二,基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提出并论述了社会治理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第三,设计了我国高等教育运行机制与社会治理优化的可拓协同模式,以期为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促进实践探索提供理论支撑。

二、公安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基本关系

当前乃至未来人类社会发展中,影响或决定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仅仅是教育与科技这两个关联要素,教育与社会治理也是影响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关联要素。高等教育在通过增长人类自然认知、促进科技进步的同时,也通过增长人类社会认知,促进社会治理优化。因此,高等教育通过对科技进步与社会治理优化这两个轮子的作用推动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

毋庸置疑,高等教育的本质在于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尽管在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有过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如何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科技化功能和社会治理功能如何决定了经济增长,仍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应该来自高等教育对科技进步和社会治理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图 4-1 所示:

图 4-1 高等教育与科技进步、社会治理优化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传统教育与经济增长的有关研究表明,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劳动者再生产(强调了对人的作用)和科学知识再生产(强调了对科技进步的作用)。例如,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运用以受教育年限的长短来确定劳动简化率的方法,计算出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 30%。另外,21 世纪以来,各发达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各种主要因素(即劳动力的增加、资金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已达到 70%—90%。美国经济学家、1979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T. Schultz)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观点,通过教育资本储量分析的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3%。

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科技人才与知识创新,二是管理人才与知识创新。因此,高等教育对社会具有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的双重作用,两者缺一不可。然而,由于社会制度和人文环境的差异,对高等教育、社会治理与经济增长影响等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也就是说,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中,很少探讨社会治理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缺少系统地考察社会治理对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影响。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也自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从图 4-1 可以发现,高等教育、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存在着超循环特征,它们三者必须具备与社会治理的一种可拓-协同关系,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是通过它的科技与社会治理两个功能来实现的。

诚然,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指标,社会稳定与和谐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理想指标也具有一个可信的社会治理。在人类社会进入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寻求满意的社会治理,以管理求进步、向管理要发展乃是 21 世纪人类社会所期待的目标。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教育的科技功能一样,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条件,就是要最有效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治理优化、创新与发展中的作用。

三、传统理论的启发

在现有高等教育研究中,很少有直接讨论高等教育与社会治理的相互关系(或者称高等教育的社会治理功能),但是不难发现,与此相关的问题都与教育的社会认知有关。我们知道,教育的社会认知应该属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畴。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等人继承了孔德、斯宾塞、涂尔干和马林诺夫斯基早期的结构功能主义的思想,从系统的角度建立了功能主义理论,使其在 60 年代成为支配欧美教育社会学界乃至在当今教育社会学界影响巨大的一个流派。也可以认为,教育社会学是高等教育社会治理功能研究的基础。

传统的结构功能主义关于教育的功能论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化功能,二是选择功能。教育正是通过这两种途径,一方面把社会道德深入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头脑之中,另一方面又通过选择来约束社会分层。因此,通过教育培养了人的道德素养和社会归宿,从一定程度上构建和维护了社会秩序,也就是说,教育为社会治理奠定了初步的人为基础。梳理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研究观点:

首先,教育在实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离不开教育所实现的社会化特征,例如,每一个社会要延续下去都需要其成员的思想、价值准则、规范基本相似。教育的功能就是通过向人们提供他们所不具备的规范和认识框架,来维持社会秩序(杜尔克姆,1968)。

其次,教育及学校生活能够让人们体验到“集体”和“团体”的生活,这种经历能够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从而避免一些失范现象的发生(哈格里夫斯,1976)。学校是一个社会化机构,通过这个机构,个体的人格得到训练,以便使他们在动机和技能上做好去扮演成人角色的准备(帕森斯,1977)。

最后,大学的社会化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体的社会化,二是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分配。教育是通过培养个人的承诺感与能力来实现社会化功能的。

将以上几种观点加以归纳,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事实:教育的社会化训练功能是维持社会秩序与和谐的根本途径,并且,传统的教育社会治理实现功能的基本原则,表现在通过教育实现人的基本社会认知,是否可以认为,高等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社会治理奠定了人为环境。

四、多元化的社会认知

我们知道,教育的作用是赋予人们具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基础教育赋予人们基本的社会需求能力,高等教育则是赋予人们一种专门化、特殊化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求能力。高等教育的显在作用是推进了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但是,它的潜在作用在于构建了人的多元化社会认知。什么是多元化的社会认知呢?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首先,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增加了社会事务、丰富了社会活动,从而出现了多种教育能级以及不同社会认知程度的社会参与行为,造成了社会事务与活动的复杂度(从图 4-1 可以看出它们的影响关系)。其次,随着知识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已经跳出基于经验的人治和简单管理模式,迈入多项选择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管理形式。

所谓社会治理是指关于人的行为、人所参与的各类社会事务、社会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根据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认知状况,形成了适应社会运行与发展需要的社会治理思想、社会治理理论与方法。此外,人们对社会的认知能力扩展了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也促进了社会治理的范畴。可以断言,高等教育是产生社会多元认知能力的源泉,因此,高等教育所产生的多元社会认知对社会治理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面对人与事务所构成的社会活动,人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人们参与社会活动所具有的教育能级与认知偏差决定了社会治理环境。所谓社会治理环境,是指基于一定社会事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社会认知方面所共同形成的社会行为状态。因此,如果参与社会活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具有较小的教育能级与认知偏差(具有较大的对称性),那么,我们就会有一个满意的社会治理环境,反之亦然。 4HjU8DaJOh1bQNExFCQ9SDz486/Y2jwExAhNlbHBsPV9NeCwGy3FHHu4toY8QVa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