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构建

一、创新与创新系统的认识

高等教育只有创新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是重构规则体系,从而使行为选择处于动态和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对高等教育来说,创新是为了教育功能的增长、创新立足于行为改变、创新有利于系统发展。从中可反映出,创新具有目的性、过程性、动态性和可实现性,这些是任何一个系统存在与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特性,这就表明创新具有系统性。创新过程是在它所构成的系统中实现的,即建立一个完善的高等教育创新系统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熊彼特从经济学的角度建立了创新理论,但是并没有对创新的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该理论强调了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函数。但是,如何构建新的生产函数,新生产函数的不同选择,反映出不同的创新水平,同时也会产生新的竞争机制,如何确定评价它们的判据,则是创新理论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些出发点,如下运用系统理论与方法,对可实现性创新系统进行研究。

创新的概念学术界公认来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它有别于“创造”(Creation)和“发明”(Invention)。当前,国际社会对于“创新”的定义比较权威的有两个:一是 2000 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含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它才成为创新”;二是 2004 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这就确认了“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可以认为创新实际上是个过程,是实现创造发明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虽然以上两种创新定义主要是强调了经济意义,但它反映了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创新内容的可实现性。这样,我们就可从理性的角度给出教育创新的定义。所谓教育创新是教育新模式的可实现性,即:教育创新=新模式+可实现性。

从以上教育创新的概念可以看出,创新是由新模式和可实现性两者共同决定的,单就一方面代表不了创新。同时,在新模式的条件下,可实现性的程度表明了创新水平。如图 3-1 给出的创新过程图。

图 3-1 创新过程图

所谓创新过程,是基于需求条件下的新模式从开始实现到完全实现的动态、不确定的过程。因此,在这种意义下的创新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因此可将创新概念表述为:

INNOVATION=NEWNESS+SOCIALVALUE(创新=新模式+社会价值),它可看成教育创新在社会功能实现上的意义。

创新系统的提出最早来自国家创新系统的概念和理论。20 世纪 80 年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是一个多主体、多机构参与的系统行为,所以,国家创新系统建设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创新的系统性,以及创新系统的复杂性,也使人们越来越注意从社会、政治、科技和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企业、企业之外的其他机构在创新系统中的行为和作用,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把企业之外的不同机构或者不同社会角色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孤立起来,特别是撇开与企业创新活动的联系,就往往容易把创新这个概念单纯理解为“创造新东西”。也就是说,不同主体之间的协同互动对于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充分反映出创新的系统思想。

例如,比较有代表意义的创新系统理论是“三螺旋”理论。所谓“三螺旋”,就是官、产、学三方的关系和互动。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创新,我们有可能找到“创新”概念在广义与狭义上的共识。“官”指的是体制,“产”是指企业,“学”是指科研院所和高校。从三螺旋结构上解释,体制应该推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创新,科研单位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高校为企业和科研单位输送人才,企业的利润反过来从经济上对科研部门和高校提供支持。创新,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个良性互动的系统中完成的。如图 3-2 所示:

图 3-2 基于“三螺旋”的创新系统

以上创新系统是从宏观的角度讨论创新系统的意义,强调的是国家创新系统运行机制。我们知道,创新是一个过程,根据熊彼特的理论,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如果创新过程是在这些生产要素的相互协作中完成的,那么,可以认为这一系列行动构成了一个产品创新系统,即企业创新系统。另外,从创新概念的本身也能体现出系统性。因此,要从创新的本质上建立创新系统的理论。

二、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特性

我们从系统理论的角度给出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理性定义。若干高等教育要素的学习、相互协同、重组,为实现新模式所构成的整体称为创新系统。不论是什么样的创新系统,它的目的都是在新模式条件下,通过系统中要素的学习、协作,实现所需要的创新目标函数。并且,一个创新系统必须具有一定的功能才能实现所期望的创新目标。根据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定义,可归纳成如下几方面:

(1)目的性。目的性来自实际创新的需要,它表明为什么要创新,通过新模式可以带来新的认识、新的行为和新的运行方式。并且,目的是有限的,而由目的确定的创新系统目标函数满足动态的约束条件。

(2)协同性。一个创新系统要实现创新目的,系统中各要素的有效协同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说,要对创新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关系具有充分的认识,并且能够对各要素在不同的协同条件下,掌握创新系统的行为特征。

(3)学习性。国际社会在研究创新时始终把学习与创新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谈创新必谈学习,谈学习也必谈创新。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贯穿创新的全过程,又是创新的终极结果。知识创新本质上就是获取和创造新知识,创新过程本质上就是学习的过程,所以,学习性功能贯穿了创新系统的全过程。

(4)可拓性。创新系统的可拓性包括发散性、相关性、蕴含性和可扩性。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发散性是对外的可能性,相关性是平行开拓的可能性,蕴含性是向不同层次开拓的可能性,可扩性是组合与分解的可能性。

(5)共轭性。创新系统的共轭性反映了创新结构的特征。系统论对系统对象的组成部分以及各部分的关系作了详尽的研究。创新系统的共轭分析是从系统性的角度分析创新事物的软部和硬部,从物质性角度分析事物的虚部和实部,从动态性的角度分析事物的潜部与显部,从对立性角度分析事物的负部与正部,因此,创新系统的共轭性是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事物内部创新的可能性。

(6)实效性。创新系统的实效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时间与空间的有效性问题,一个是实际与效用的问题,它们也是有待于研究的课题。

一个高等教育创新系统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运行的,针对不同创新问题所建立的创新系统,具有不同的时-空要求。另外,创新来自实际需要,需要是有限的,这就提出了有限创新问题,它反映出创新系统的控制特点,它在科技创新与产品创新问题中很有研究价值。同时,创新系统要体现效用,如果一个创新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达不到所期望的效用,那么,这个创新系统就不会实现创新的目的。关于创新系统的每一个功能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可以根据不同的创新问题来作相应的研究。

例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可以确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才结构,同时,可以决定高等教育的竞争力水平,因此,各个国家将人才培养创新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必须建立优化的人才培养创新系统,才能真正实现所需要的人才创新。一个人才培养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相互关联的系统,不同的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它的五个功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有效地运用这些系统功能,去完成人才培养的创新任务。另外,“三螺旋”理论也是在这样一个创新系统的框架下实现的。

三、可实现性高等教育创新系统

实际上,高等教育创新系统是一个总系统,它是由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即创新需求系统、创新过程系统和创新实现系统。如图 3-3 所示:

图 3-3 创新系统结构

1.基于非优范畴的有限创新

系统非优理论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问题领域都处于非优范畴中,而所谓的优范畴只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处理问题的出发点是:跳出非优范畴进入优范畴,因为,只有在优范畴中才能实现优化,当问题无法从非优范畴进入优范畴时,从而产生了对问题的创新需求,即创新能形成新的优范畴。”

来自创新问题所在的系统称为创新需求系统,记为 S D I )。 S D I )是由创新的属性、创新的条件和创新的目标构成的系统,即 S D I )={ I A I C I P },其中 I P f I A I C )。实际上,创新属性 I A 表示了创新的内容,例如,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资源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因此,创新属性的选择是创新需求系统的系统行为,它表明了创新选择能力。

创新属性的选择决定了原属性是否从非优到优,同时,在不同创新条件(或创新要素)下的创新属性所建立的创新目标是不同的,创新要素指标反映了基础创新能力。例如,创新人员、创新技术和创新投入资本等。

由于问题的创新条件和目标决定于所在的创新需求系统 S R I ),人们往往对所面临问题的 S R I )的系统行为、功能和环境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 S R I )所确定的创新为有限创新。例如,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不同的企业性质和规模,在其生产要素重组后所建立的新的生产函数是不同的,新的生产函数代表了企业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也可以称作企业经济创新函数(简称创新函数)。如下给出有限创新的系统描述:

S D I I A I C I P },具有创新要素集 I C ={ c 1 c 2 ,…, c k }, c i i =1,…, k )∈ C (要素集)对于任意一个 I A ,存在着不同的要素组合 I C 的子集),满足: I O :( I A )→ f I A )。则 I O 称为 S D I )上的有限创新,( I A )为任意一种新模式, f I A )为创新需求目标函数。

2.创新系统的超循环特征

通过创新总系统的基本框架可以发现,人类的创新行为是一种超循环过程,这种超循环起点是创新需求系统,中间经历了一个创新过程,并且创新的属性决定了创新过程系统的行为,终点是创新实现系统,创新实现经历了一个生命周期后,会产生新的需求系统,当然这个新的需求系统决定了新的起点。

例如,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具有一定的周期 T ,这样一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系统就是一个超循环系统。即

(I)={S D (I 1 ),T 1 },{S D (I 2 ),T 2 },…,{S D (I i ),T i },…,{S D (I n ),T n

如图 3-4 所示:

图 3-4 创新超循环系统结构

一个国家人才培养创新系统是通过初始人才需求创新,到当前人才需求创新的时间与人才需求序列的评价,得出人才需求创新能力。同时,当确定了一个创新超循环 i i = 1,2,…, n )时,就可以预测高等教育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3.基于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

一个创新系统实现的前提是创新属新的选择和创新函数的建立,但是核心是创新过程的有效控制。创新过程系统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系统,所以创新过程系统是一个不确定性系统。而不确定性会造成创新过程的风险,所以,对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分析是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且,对不确定性的识别与运用能力是创新过程能力的体现,这种能力可以用一种不确定性指数来表示。

如何评价这种不确定性,研究的方法是确定一个评价尺度。在所建立的创新行为框架中反复重现不确定到确定的过程,就可得到不确定问题的定位。也就是说,补充什么条件,增加什么功能,能达到一个完全的确定状态,在此确定状态下,要实现未来假定的创新目标,不确定问题是什么,与当前确定状态的构成比较,就能找到解决不确定问题的方法。如果任何一个系统具有这样的功能,它就能在稳定中得到发展,此思想方法称反演定位原则。

反演定位的含义是,在所经历的创新过程中,创新的时间效率和市场空间位置上,应具备的两个时序能力,一是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上,基于确定性条件下的不确定性发现能力,二是在一定的时间序列上,基于不确定性条件下的确定性利用能力。从不确定系统分析的角度,在创新过程中存在着四种不确定性,即随机性、模糊性、灰色性和未确知性。对于不同问题的创新,以及出现不确定的环境与条件,其不确定性的性质是不同的,这可以根据实际采用相应的研究方法来处理。

例如,高等教育创新过程中,对人的行为评价方面的不确定性可以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在教学方法创新中,不确定性基本上体现在教与学的随机过程中,所以,可以采用概率的研究方法;在课程内容的创新方面,往往对教学内容的信息掌握是灰色的,所以可以采用灰色系统分析方法;在人才培养的就业可实现方面,由于涉及主观不确定性问题,所以,可以采用未确知不确定分析方法。值得关注的是,未确知不确定研究方法在高等教育创新过程系统分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的过程结果是未知的,有时对创新过程中所需要的选择和评价是主观的,并且是具有一定的可信程度的,所以,需要得出所需要的创新盲数,这是未确知数理论所研究的问题。

不论是哪一方面的不确定性问题,它都可以用来研究与分析创新过程的风险问题。我们知道,创新过程存在着风险,创新过程能够完成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尽管在风险识别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但是,真正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发挥较大作用的创新风险识别与控制,还是未能得到解决。

四、可实现性创新评价

我们知道,创新的本质在于实现新模式。如果一项发明与创造没有得到实现,那么就不能叫作创新。不论是国家创新系统还是企业创新系统,创新的目标都是实现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例如,北大方正汉字排版系统形成了中国汉字排版印刷领域的产业化,不论是排版系统技术创新的经济增长,还是以电子排版系统取代传统铅字排版得到的经济增长,都体现出完全可实现性,因此,这项技术创新达到了完全可实现性创新。

创新实现的过程是在它所应有的创新可实现系统中完成的,创新可实现系统的运行机理决定了创新的实现程度。所谓创新实现程度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创新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创新可实现程度(以下简称创新度)是创新实现系统完成的实际目标,这里的实际创新目标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创新实现领域条件下的。因为,创新实现系统是建立在有限的时间、领域和创新度三维空间上的。即 S R I )={ t f R L I },如图 3-5 所示:

图 3-5 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系统运行空间

其中 S R I )为可实现创新系统; t 为创新可实现的时间; f R 为可实现的领域; L I 为创新度。如图 3-5 所示,创新度随着可实现时间和领域增长而增长,并且 t f R 是同步的。另外,创新度和创新贡献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创新贡献度是一定创新投入的创新度。即:创新贡献度=创新度/创新投入。

从创新贡献度可以看出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创新系统是一个从创新需求经过创新过程到创新实现的过程。

前面给出了可实现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国家高等教育创新系统或区域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的建设与研究中有着较重要的实践意义。创新系统的研究目的是科学和客观地评价创新能力,从而有效地确定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促进经济增长。高等教育创新系统理论建立了创新实践的系统思想,因此,高等教育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 dtgKKa5+yntfYRke5Ue4OJW82VWfCfzl2pdl9wD3sH87QtzuqF3I1+08/DlpJ1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