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新闻报道策划的基本原则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策划活动,认识和掌握策划的基本前提是很有必要的,这个前提也可以说是基本原则,即为什么要策划这个报道或活动,其目的和意义何在;在策划这个报道或活动时,我们有哪些可供选择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能否保证我们顺利有效地实施这次策划。一切策划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搞清楚了这两个问题,才可能把策划进行到底,取得预期的良好的策划效果。

(一)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的真实性原则,应该是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统一。首先,新闻报道策划以事实为前提,大量的新闻策划应该是对已经发生的客观事实的策划报道。如果事实若是虚假的或有失实的地方,由此而形成的报道必定立不起来。

其次,在保证策划目的和动机的前提下,参与到新闻事件与社会活动之中,为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创造条件,这也是可行的。

再次,保证隐性事实的正确。新闻的诸多要素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可以称为显性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这些都是表面的要素,也是现象真实;另一部分称为隐性要素,包括原因、影响、意义和趋势,这些是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决定性因素,是本质真实。作为一个新闻报道策划者,面对这些基本要素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现象真实(即显性要素正确)是基本前提,隐性要素正确与否决定着能否掌握事物的本质(即本质真实)。因为原因、影响、意义和趋势,隐藏在显性要素的背后,需要人们去研究和探索,而这些因素又是新闻报道策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他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或优于他人的一个重要条件,就在于他能够比别人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事实的本质,或者说他的理性认识比别人更胜一筹。新闻报道策划是一个高智力投入的劳动,策划是否成功,是否比别人更高一筹,不仅仅表现在记者是否比别人多吃苦多跑路,更重要的是记者是否多动了一些脑筋,对新闻事实背后的东西是否比别人认识得更多一些、更深一些。

(二)导向性原则

新闻报道应具有良好的导向性,给人们和社会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健康,是新闻报道策划的重中之重。新闻媒体应该把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攻坚期,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加之新兴媒体日益成为社会生活中表达意愿的平台,舆论环境复杂,尤其需要正确引导,以明辨是非,引领潮流。这方面要特别防止低俗化报道和“小题大做”式报道的蔓延。

低俗化报道,指对一些具有社会轰动效应,但也容易产生副作用的报道选题。要求在策划报道时就应该慎重,注意策划的方式、方法和角度,努力寻求积极、正面的效果。这要求编辑、记者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和社会责任感,努力避免报道策划在道德层面产生负面效应。如某报连续多天刊发一组稿件:《当150个小姐被收容》《三陪小姐最后的陈述》《艾滋干预:为小姐服务》。因报道内容低俗,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吊销了该报刊号。

“小题大做”式报道,指有的报道策划过度配置新闻资源,为追求卖点人为地左右新闻,小题大做,导致事实重要性与报道规模极不相称,也容易产生导向性问题。如一家报纸在报道一个走失的幼女时,在头版连续10多天报道她在杭州的寻母过程,并配上大幅彩色照片。报道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就事论事地记流水账,有几篇稿件以相当的篇幅猜测、推断小女孩家在何处,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取、求变求新的一种理念。创新是策划的核心和灵魂,新闻报道策划的力量在于创造,重在创新,没有创造性的策划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

富有创意的媒体策划来自创新性思维,尤其是编辑的思维创新。可以说,新闻报道策划充满了编辑这一报道主体的选择与创造。首先是报道选题的决策,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重点报道什么,简单报道什么,取决于编辑对报道客体的价值等方面的判断。其次,如何报道新闻也要依赖编辑的创造与设计,从什么角度切入报道,以什么样的结构与方式进行报道,采用多大的规模来展开报道,用什么方式来包装展示内容等,均取决于报道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因此,策划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是逆向思维、纵深思维、发散思维、侧向思维等创新性思维方式在新闻报道策划中运用的结果。

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有学者研究归纳为四个“未曾”,即“涉足别人未曾涉足领域,报道别人未曾报道的内容,选用别人未曾选用的主题,采取别人未曾采取的形式” 。我们也可以将其归纳调整为新的报道内容、新的报道主题、新的报道角度、新的报道形式四个方面。

1.新的报道内容

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闻媒体以相当大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不断加强“独家新闻”的策划与报道,尤其是对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社会影响较大、内容上人无我有的“独家事实”进行开掘,目的在于以“独家产品”造成独家影响,以赢得更多的受众,占取更大的新闻传播市场。这样的“独家事实”,必须依靠采编人员深入社会,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并挖掘隐藏在社会表象背后的本质和趋势,近年来借助微信、微博等社会化媒体来获取选题也成为一种趋势。

【经典案例1-5】

淘宝发布首份趣味地图:
2011年度,包裹里的“中国地理志”

2011年,淘宝网和天猫商城每天产生的包裹量逾800万,占整个快递业总包裹量的近六成。有人说:“如果将这些包裹堆起来,每个月可以盖一座胡夫金字塔。”

这些包裹里,都“淘”了些什么?

昨天,淘宝公布了自成立以来的第一份趣味数据,主要来源于2011年度各地淘友们在淘宝上的量化表现,比如买卖数据,包括搜索数据等。

首份趣味数据,读之让人捧腹,让人津津乐道,也让人展开无穷的想象。

数据显示,宁波78%的男人给女人网购过东西,陕西人搜索最多的是小熊维尼和情趣内衣,舟山原来是最具文艺范的城市。真的吗?

有图有真相,让我们来图解各地网民的“最爱购”吧。

最疼老公、最舍得为男人花钱的女人在浙江

这个数据有意思,引来编辑部一阵笑声,尤其是那些单身男记者,这下有了奋斗目标。是不是意味着娶个浙江姑娘,把钱交给她,她还是会花在你身上?

2011年,女性用户网购男性商品最多的十大城市中,有8个都是浙江省的。

前三名是舟山、丽水、湖州。每百名活跃用户中,分别有24、21、20人给男朋友或老公买过礼物,人均花费分别是900元、712元、737元。

浙江姑娘不仅是贤妻,还会是良母。

在购买婴儿胎教、早教用品的准妈妈调查数据中,前七名的位置都被浙江的准妈妈们牢牢霸占,其中宁波人独占鳌头,每千人里面有48.8位准妈妈购买早教产品,其余的几个城市按排名分别是舟山、温州、绍兴、台州、杭州、湖州。

哪里的男人最疼老婆呢?宁波以78.3%的高比例荣登榜首。这一榜单公布,也让一众未婚女性大呼“嫁人要嫁宁波男”。

……

(作者:李韵肖菁黄莺陈聿敏,钱江晚报,2012-02-28)

【评析】

该选题策划重视对网络用户数据及网络公共资源的利用。用户数据是重要的互联网数据资源,通过对用户数据的挖掘,可以将个别的、分散的行为中蕴含的共同规律揭示出来。大数据完全基于人们的搜索、购买、出行等行为产生,因此比语言本身更能反映人们的真实想法。在互联网时代,基于用户数据的大数据资源成为产生报道选题的重要来源。

2.新的报道视角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新闻观念的更新,信息资源共享的局面变得越来越普遍,创造绝对意义上的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各媒体除了通过独家发现新闻线索、新闻事实,抢先报道新闻等手段外,越来越重视“后发性”独家新闻的创造,即通过对大家都能发现的新闻事实的独家开发、挖掘,运用独家眼光、视角来创造独家新闻。这类独家新闻建立在同一新闻事实的基础之上,成功的关键要看谁具有“独一无二”的视角、眼光和思考。

新闻视角是指传播者观察、分析、理解和开发利用新闻事实信息资源的角度。面对同样的新闻事实,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来思考。比如人们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的空间视角来看,或者从过去、现在、未来时间视角来观察、分析,就会得到不同的东西;也可以从不同人的眼光来看,比如从传播者与受众、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上层人物与平民百姓、当事人与局外人等不同的视角去观察、审视同一新闻事实,也会发现不同的东西。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分析、理解新闻事实的实质,在于以“求异”“换位”等思维方式与作为对象的新闻事实建立不同于习惯的、常规的认识关系,以便在这种“不同寻常”的关系中发现新的事物。如果视角转换得当,就有助于敏锐地判断对象事实的新闻本质,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寻找独家视角,找准切入点,以独特的方式重新整合信息,做到“人无我有”,就显得十分重要。

如我国有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先后实施“秋季休渔”的制度,对这一休渔制度报道策划思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为什么休渔,说明休渔对保护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利用海洋资源的必要性;休渔的法规、政策有哪些,具体内容是什么;采取什么措施保证“秋季休渔”能落到实处;“休渔”期间,渔民干些什么,生活如何得到保障;“休渔”期间,谁来给城乡居民提供新鲜的海鲜产品;国外有没有“休渔”期,有哪些经验可供借鉴;“休渔”给渔业经济和相关产业带来哪些不利影响,如何消减和化解;等等。

归纳以上列举的这些思路,包括从工作和生活的角度、从领导和群众的角度、从渔民和市民的角度、从对内和对外的角度都可以展开。一是角度全面,强调反映事物的完整深刻性,尤其在策划上思路要开阔;二是考虑媒体的定位、特点和受众的需求有所侧重,强调从渔民的生活和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强调以人为本。

新闻报道策划一般来说,观察角度有以下几种:

(1)正向角度方法。对于反映人间真情和社会正气的典型报道,一般常用这种方法。它要求报道者按着事物发生、发展的方向,揭示该事物所蕴含的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这种方法用起来特别顺手,但同时也容易落入俗套。策划者在选用正面材料时,要避开人们常爱用的角度和素材,只要有心和用心,在正面观察中也能看到别人不容易看出的问题,选择别人不容易选择的方面。在正向观察中出奇制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或许更难。

(2)逆向角度方法。逆向与正向相反而行。采取逆向角度来观察、认知事物,可以避免大家都在相同的道路上拥挤的情况,同时也能给人以新奇的感受。只要策划到位,逆向角度会产生非同寻常的传播效果。

(3)侧向角度方法。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事物是一个多面体,由多个不同的侧面组成,选择某一个侧面展示其为人所不知但人又想知的事物,是很受欢迎的。如报道成功企业家,大都要报道其经营管理、财富积累、公司效益等。但如果能够掌握其业余生活的兴趣和爱好,并选择性地予以报道,也是一个很好的侧面。

(4)纵向角度方法。即历史溯源的方法,也就是从时间的角度,从古到今、从旧到新,穿越历史的隧道,沿着昨天、今天、明天的时间顺序描述某一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行动轨迹。这种观察方法大多用在纪念日、工程竣工日、某一事件发生日等报道上,给人以历史的重任感。

(5)横向角度方法。主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看问题。这种观察要求策划者眼界开朗一点,胸怀开阔一点,思想开放一点,掌握全局,掌握整体,写出有气势有联系的文章来。

3.新的报道主题

好的新闻报道是有“灵魂”的。这个“灵魂”就是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是记者对客观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观意图,是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它犹如一条红线,贯穿通篇。独家新闻难觅,独家观点和见解却可以常有。同样一个事实,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认识、评价和解释,从中就可以看出水平和能力的高下,因此追求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见解,是新闻报道策划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

新的报道主题来自质疑、独特的角度和深刻的见解。一是要有质疑意识,即凡事不要轻信,特别是对那些社会上众口一词争相炒作的热点事件、现象和人物,要在确认真实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二是角度,观察角度不同,得出的主题和表现的效果也可能不一样。三是深刻,主题的新不新往往体现在深不深上,如果能揭示事物深层次的本质,往往就能挖掘到更新的主题。

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半小时”曾对重庆市的“市长公开电话”进行报道,在充分肯定“市长公开电话”于倡导“急老百姓之所急,想老百姓之所想”政府工作作风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之后,进一步提出为什么会出现“市长公开电话”这一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而揭示出正常解决老百姓问题的渠道不畅通,才会出现大事小事都要找市长解决的现象。这就是“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的运用,使报道的主题和立意得到提升。

【经典案例1-6】

25年前的打工姐妹你(们)在哪里?

凯达,深圳最早的外商独资企业之一,超过千人的企业规模撑起当年蛇口工业区的“半壁江山”。

她们,第一批来到蛇口的打工妹,见证了一家外资企业的兴衰,也见证了蛇口从荒山野地走向繁荣和现代化。

蛇口,记录了无数打工妹的成长脚步,有的已成为公务员、银行职员、企业老板,有的则从蛇口走向法国、美国、新西兰……

再过一个月,凯达的第一代女工将迎来她们进入蛇口25周年的纪念日。对凯达姐妹和所有第一代深圳人来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再过二十年,我们重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当年她们熟悉的歌声已经远去,但关于友谊和激情的回忆才刚刚开始。当年的打工姐妹郑艳萍、陈小霞在寻找你们。如果您曾是凯达姐妹中的一员,如果您有着不一样的回忆,如果您在离开凯达后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深圳商报》记者愿意倾听您的讲述。

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认识了蛇口工业区工会女工部长郑艳萍。

出乎意料的是,这位法学硕士、蛇口的“部级”干部曾是深圳第一代打工妹。再过一个月,她和姐妹们来深圳打工已整整25年。

“难忘当年打工的日子,难忘那些姐妹,她们现在都在哪里?很想有个25年后的聚会!”忆往昔,郑艳萍无限感慨。

……

(蒋荣耀,深圳新闻网,2007-01-04)

【评析】

《深圳商报》推出的“寻找第一代打工妹”报道的选题意义和价值何在?策划有什么特点呢?一是从过去和历史中挖掘出新意义。一群打工妹对过去生活的记忆能够成为让人关注的新闻,这说明了新闻的本质并不在于时间上的近,而在于意义上的新。意义上的新在哪里?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迅速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离不开改革开放的政策、老一辈领导人的高瞻远瞩、企业家的创新和资本力量,这一切已都被大量宣传和报道,但普通劳动者,包括打工妹(及广东的产业特点)的贡献少人提及,这些底层劳动者成为改革和城市化的牺牲品。因此,讴歌劳动者是一个大主题、主旋律,表明这座城市没有忘记曾经为她辛勤工作、挥洒汗水、献出青春和生命的老一辈开拓者。而且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无论是第一代、第二代打工者,还是打工者的家属都对这段生活有怀旧心理,报道容易引起强烈共鸣。

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主题,拉近与受众的距离。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其与广大受众接近,因为故事最好懂,也最容易拉近与读者的关系。比如第一篇就是以郑艳萍这一人物的故事为主。故事要靠细节才能打动人,记者报道了大量细节,让故事更生动。同时“寻找第一代打工妹”使得整组报道带有一种悬念性,不断有新的人物和新的故事出现,保持受众对事件的持续关注。如一个手扶拖拉机带出来的家庭,这个家庭有9个人曾在凯达玩具厂工作过,而且好几个人是从福建坐着手持拖拉机到达蛇口的。到今天,这台手持拖拉机上至少出现过一个亿万富翁和几个百万富翁。记者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活泼、真实可信的人物将打工一族的生存发展轨迹展现在受众面前。

三是选择凯达和第一代打工妹作为对象,考虑策划的可行性。以凯达和凯达的第一代打工妹为报道对象,有明确的可以寻找到的采访对象,可以保持报道的延续性。

4.新的报道形式

报道形式或报道方式,是指编辑将零散的新闻材料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越是选题重要、规模大的报道,越须要组合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因此对报道方式的选择、组合和创造是新闻报道策划创新的重要一环。连续报道、集中报道和系列报道是新闻媒体比较常见和传统的报道方式,受众参与式、媒介介入式、媒介联动式报道也越来越受到媒介重视。

【经典案例1-7】

从2014年2月28日开始,《深圳晚报》推出“深圳爱心测验”报道,聚焦“有人摔倒你管不管”这一社会热点话题,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深圳爱心测验:
记者“摔倒”测试 深圳人“管不管”

深圳晚报讯(记者汪仕林)自从央视马年春晚播出小品《扶不扶》后,“扶不扶”已经成为今年热词。在深圳,就在上周,发生了两起现实版《扶不扶》。2月17日白天,一名女子因晕倒在地铁口50分钟无人扶而死。2月18日下午2时40分,一名女子突然瘫软在地铁上,很多乘客自发扶起急救,她幸运地清醒了过来。扶还是不扶?管还是不管?这的确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深晚记者昨日奔走在街头的体验式采访。

昨天下午,本报派出三路记者,分别前往深圳4个区的8个不同类型地点进行现场测试,看看危难之时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长时间里施以援手。

在“病人”面前,最无奈一双双脚走过,如果不俯在地上是很难听到心的呼唤的。有的记者手弄破了,衣服脏了,有的被别人误解为“碰瓷”“狼来了”,但真实的体验成为映照城市文明的一面镜子,他们无悔。

经过一番实地体验、调查,记者记录下了心路历程,这番切身体会告诉我们:假如有一天你自己倒在路边,你是多么希望在生命关键时刻有人拉你一把。

任何质疑、麻木都不如搭上一把手来得温暖,行动才是力量。

这让人想起不久前网络上很火的一段视频,寒冬里一个外国儿童,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公交站等车,开始也有人疑惑并无动于衷。后来不断地有人脱下外套,有人给他手套,情景非常感人。尽管那也是一个公益测试,但是给我们传播了一种正能量。但愿深晚策划的这组报道能给广大市民以警醒,社会需要热心肠。

1.华强北站

“被扶起的那一刻,鼻子有点酸。”

测试时间:2月27日16 ∶ 02

地点:华强北站

测试者:佟艳婷

性别:女

年龄:23岁

结果:7分钟后被市民扶起

心路历程

倒在地上的那一刻,我的手碰到了水泥地,擦破了皮,水泥地有点凉,特别希望有人能扶我一把。渐渐地,听到周围人群越来越吵,恍惚间,听到有人在打120:“兰海路,兰花的兰,有个女孩子晕倒了!”心里一暖。

不久,一个温柔的男中音传来:“妹子,怎么了?”

“我不舒服,心慌。”

“哦,心脏不好,那不能乱动,找下手机赶紧给家人打电话。”

接着,我被人慢慢地扶起来。那人从我随身的包里翻出急救药品,喂了两口水,说:“慢慢喝,别呛着了。”

被扶起的那一刻,鼻子有点酸。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巷子,在车水马龙的路上,当需要救助的时候,哪怕是一句问候,一个简单扶起来的动作,都让人倍感温暖。事后,我真诚地感谢这位好心人,他不仅是“救”了我,更是在拯救着这个社会的良心。

市民反应

兰海路是一条略为僻静的横街,人流量不算大,步行的、拉货的、开车的缓缓经过,很多人都看到了倒下去的女记者。有人在指指点点讨论;有人假装没看到大步走过;也有几个人经过后,回头张望,拿出手机拨打报警电话。

“周围有视频监控的话,我会上去扶人。”一名拨打报警电话的男子说。也有人表示,如果严重会先报警,轻微的会伸手去扶一把。女记者倒在地上7分钟,在这期间,经过的大概有40多人,最后有3人选择报警,一人上前扶起“病人”。

“我是山东泰安的,我们那边的人都是这么做的。”从事外贸工作的扶人者解思俊说,他帮人从来不会考虑那么多。

记者梁尹星在街头“摔倒”,4分钟后市民蒋冬庆和朋友一起将这位特别的“测试员”扶了起来。

…………

腾讯网、百度新闻头条转载,微博大V纷纷点评
“深圳爱心测验”新闻影响力波及全国

深圳晚报讯(记者汪仕林)昨天,深圳晚报结合35岁梁娅倒在地铁口未及时得到救助而死亡的事件推出“深圳爱心测验”报道后,广大读者和各大网站反响热烈,有赞有弹。尽管声音不同,着眼点不同,但是无不对“有人摔倒你管不管”的现象予以高度关注,其社会效应已不可小觑。

新闻影响力波及全国

昨天上午,打开腾讯网QQ即时新闻,头条便是“记者摔倒测试深圳人‘扶不扶’”的新闻图片,而在百度新闻首页,滚动新闻图片甚至超过了“美国11岁女孩为救哥哥枪杀美洲狮”“解析北京雾霾元凶”等一系列热点新闻而上了头条。新浪网、网易网、凤凰网、光明网、深圳新闻网等也纷纷转载。

当时具有6 564 558个粉丝的知名足球评论人、节目主持人董路在自己的微博上转发了深圳晚报的报道,并评论:“扶不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和人摔倒的时间、地点、周围环境乃至摔倒的方式和姿态都有一定关系,应淡化扶不扶,提倡报警。”昨天下午,东方卫视记者专门致电深圳晚报,要求采访参加体验活动的本报记者,新闻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全国。

唤起行动而非绕道而行

实践证明,本次爱心测验中,最短的近2分钟,最长的7分钟就有市民帮(着)扶起来,有的则是保安人员帮(着)拉起来,有的是拨打了120急救(记者及时说明情况没有拨通),无论何种形式,都证明了鹏城不缺爱心。

由于突然晕倒的病人情况不同,我们并不主张盲目帮扶,免得适得其反产生意外伤害,但是我们测验的目的,是想唤起更多路人的关爱之情,哪怕是帮助拨打急救电话,或者帮喂一片急救药丸,而不是事不关己,熟视无睹,绕道而行。我们想唤起的是行动,而不是在网络上说一些风凉话。只有这样,这座城市才能充满温暖。

为此,我们采访了市人大代表、社会学者、公务员、老师、普通市民等各界人士,把网络上的不同声音也做了梳理,同时采访了急救专家指导正确的急救方法,从多方面解决帮扶者思想上的顾虑、方法上的缺陷、法规上的担忧,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爱心行动。

(深圳晚报,2014-02-28)

【评析】

第一,该选题具有一定新意,而且回应了现实的社会问题。老人摔倒,扶还是不扶,原本是不需要考虑就可以做出肯定回答的。可是自从南京的彭宇案、河南郑州李凯强案之后,回答这个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在各种讹人事件中,媒体整体上并没有起到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一定程度上成了人们救人时缺乏安全感的推手。

在策划前不久,深圳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这使策划具有时效性。同时策划这个选题还有没有其他新意呢?如果只是重复以前的报道,号召人们去献爱心,或批判见死不救的行为,选题缺乏新意,价值不大,因此寻找新的意义十分重要。

一是为城市形象、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助力。通过策划来间接反驳网络上“深圳是一座冷血的城市”的言论,同时,成为检验城市文明程度、检验城市市民有没有爱心的一面镜子。如文中所说:“实践证明,本次爱心测验中,最短的近2分钟,最长的7分钟就有市民帮(着)扶起来,有的则是保安人员帮(着)拉起来,有的是拨打了120急救(记者及时说明情况没有拨通),无论何种形式,都证明了鹏城不缺爱心。”

二是引导市民克服疑虑心理,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献爱心。献爱心的人没有安全感,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须要媒体献计献策。

第二,该报道的形式新颖多样。“深圳爱心测验”报道,综合运用了媒介介入式、受众参与式、连续式等报道方式,《深圳晚报》记者兵分三路前往4个区、8个地点,在公共场所“摔倒”以测验市民的反应。“深圳爱心测试”报道属于媒介介入式,媒介直接参与报道客体,成为其中的重要角色,如报道记者“摔倒”的测试结果、心路历程、记者心声等。“深圳爱心测试”报道又采取了受众参与的方式,受众的意见构成报道的重要客体,如报道同行点评、微博互动、各界看法等情况。记者由于参与到事件中,对报道对象有更深切的感知,记者做出的报道会更生动、更真挚、更深刻,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和打动受众。

第三,注意负面问题的避免。有人质疑事件的真实性,包括媒体记者自己的疑虑。事件本身虽然是策划出来的,记者的行为是一种角色扮演,但策划的目的是符合公众利益的,路人的反应是真实的,也没有人为地去扭曲、夸大或缩小,对事件发生后的报道也符合新闻报道规律。所以应该是一种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行为。

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在报道方式上标新立异而不考虑社会影响,往往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后果。《深圳晚报》记者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保持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掌握好尺度。如记者4人一组,只要有人报警,会立即停止测验,并告知真相,确保不浪费公共资源。而相反的情况是造成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如1997年南方一家报社为测试上海警方的快速反应能力,在上海街头假扮外地到沪的旅客,以被抢去一条项链为由向110报警。报案后仅2分10秒,前后就有4辆警车赶到现场。记者据此发表了体验式报道,虽然该采访事件获得公安部门特许,但记者虚拟身份、谎报案情的做法还是招致不满和批评。同样,某报社记者虚拟病人病危拨打120电话,以测验医院救护车的工作效率,被公众指责其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因此,报道方式的考虑不周、设计不当,也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对此须加以防范。

(四)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指报道策划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有效实施,不流于纸上谈兵。也就是说,新闻报道策划具有能够实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因此策划者需要对选题本身及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进行分析论证,使方案能够切实可行。具体来说,可行性原则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选题的可行性

新闻报道策划是在不中断日常报道和影响媒体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进行的,多数情况下需要投入较多的财力和人力,且需要多方协调配合。有些报道策划甚至需要跨地区进行,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障碍和困难。因此需要考虑该选题是否具备实施策划的必要条件,比如到南北极的采访,一般媒体难以做到;对海外的采访,基本条件是有派驻海外的记者。当然不是万事俱备才进行,但还是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

2.策划的周密性

策划应尽量周密细致,考虑各种宏观、微观因素的发生。当事件发展遇到某些阻力无法继续下去时,或者在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而缺乏某些必要因素时,新闻媒体在不违背事实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对具有潜在事实的新闻进行策划,提供相关的条件催生新闻事实或者推动新闻事件向前运动,同时对该事件进行报道。

3.实施的变通性

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时可能会发生策划者未曾预计到的新情况,因此策划报道时要随时变通,尽可能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使方案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在报道实施过程中,紧密关注各方面情况的变化,随时对报道作出修正和调整。

4.结果的实效性

把策划作为手段,而非目的,除非有意宣传媒介发起的社会公益性活动,否则策划手段越隐蔽,获得的传播效果往往越好。因为策划得成功的报道是那些能够让事实本身说话、让受众自由思考,最终达到传播所期望的效果的报道,而不是策划者跳出来自己表现自己,甚至强加于人的报道。

(五)前瞻性原则

新闻报道策划的前瞻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期准备,指的是在预见到的新闻事实发生之前的准备,这包括对事件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掌握。新闻编辑策划的前瞻性带有事先策划的性质,主观意识较为明显,因此,编辑所制订的计划、步骤、目标只能是初步的,不能一锤定音,要随着事实的发展随时进行调整,使前瞻性在事实的检验下得到印证和深加工。

在通常情况下,新闻是偶然性的,它会不会发生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也是难以预见的。然而,事实上某些新闻是可以预见的。这种预见大多见诸某一新闻事实尚未发生、但其发生已在意料之中的事件性新闻。预见性新闻大多要经过策划,中外媒体都会这样做。因此,前瞻性、预见性是新闻编辑策划的一个重要特征。

有些新闻是突发性的,事先没有预料到,但一旦发生,对它的发展、演变、进程会有一定的预见性。如一些伟人和名人的逝世,这是不可预测的、突如其来的。但发生了,也要进行策划,根据对事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把握,对来自各方面信息的把握,依据上级规定的宣传报道的口径和政策,可抢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这里面也包含着预见性。最初的仓促可转变为较为从容的策划,包括对重要报道的组织、版面的调整、人员的调配、图片制作等等。这类报道由于影响大、要求高、牵涉面广、政策性强,必须认真、慎重策划。

新媒体时代到来,编辑和记者的沟通存在“正向信息流”和“反向信息流”两个信息流,正向信息流是记者反馈给编辑部,反向信息流则是编辑部反馈给记者,两个信息流同时存在。过去,新闻发生了,处在新闻源或者靠近新闻源的记者或通讯员向编辑部报告,编辑部再根据已经掌握的情况,做出具体报道安排,这是“正向信息流”。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当事人或新闻现场的人把事情直接发到网上,出现了“反向信息流”:记者还不知道的事情,编辑就已经知道了,因为编辑可以天天盯网,网络可以让后方更直接地指挥前方。网络的发展让媒体采编流程发生变化:大量工作是后方编辑部整合最新情况,指挥记者采访,媒体采编部门负责人必须从“派料”变成真正的信息指挥,告诉记者怎么做。网络的另一个影响是,使所有策划都要提前。以前不少策划是在新闻见报引起反响后才考虑,通过策划把事情做大。但现在所有策划都要提前,接到“报料”几小时后就必须决定这个事情是否需要做大,编辑部的应对速度必须更快。 rgxz6E6FHODoFkVZpHzqpfwkNWihDQyAB/TsQyNneHbULP2OeiGGpXHQPP5ewFK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