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对“新闻策划”的争论

新闻报道的策划,也有人称作新闻策划、报道策划、报纸策划、编辑策划、新闻编辑策划、组织策划、稿件策划、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

策是指计谋、谋略,划指设计、筹划、谋划。新闻能否策划?判断策划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学界和业界都有过很多争论。

对“新闻策划”提反对意见的不少,他们认为新闻根本就不能策划。

其一,“策划新闻”同“造假新闻”是同义语。事实在先,新闻在后,这是铁的法则,先后顺序不能颠倒。新闻策划是在新闻事件发生之前,由记者参与规划设计促成事件发生并予以报道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先有记者行为,后有事实报道的模式,是与新闻传播观念背道而驰的。倘若事件没有发生或尚未发生,你就主观臆断地编造出一条新闻,这就是地地道道的假新闻。

其二,新闻记者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发现线索、采集新闻、组织报道等。记者的职业道德和社会使命要求他须以严格的自律,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如果一味地参加策划活动,难免为名利所左右,那么他在本职工作中应体现的客观性、公正性就难以保证。所以他们认为,新闻报道根本就不能策划,凡是策划出来的报道不能称为新闻;广告是可以策划的,唯独新闻不允许策划。

对“新闻策划”持赞同意见的也不少。赞同新闻策划者认为,新闻策划不是“制造新闻”或“信息策划”,新闻策划也不是“大造舆论”或“宣传攻势”。新闻策划应具有多层面的含义。

关于某一重要事件或新闻热点组织专题报道或系列报道是新闻策划;确立某一时期的报道主题、报道思路是新闻策划;组织各种形式的探讨和评论是新闻策划;设计媒体以何种特色来吸引受众的“形象包装”也是一种策划。甚至有时新闻媒介自身或与其他企事业单位联手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也可以列入新闻策划的范畴。

经过匠心独运的新闻策划,新闻的报道质量明显提高,新闻竞争力大大增强。当今的新闻竞争实质上是新闻策划力的较量。新闻策划的产生、发展为新闻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向传统的重采轻编的观念、做法和机制发起了挑战。因此,新闻策划就很有必要。

那么这里实际上包括了两种类型不同的策划:一是对新闻报道工作的策划,二是对新闻事件的策划。我们可以看出“新闻策划”是一个含混的概念。

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工作者对如何报道事件进行策划,以期更全面、更生动、更深入地反映客观事实,这种对组织报道的策划,只要符合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人们是不会有多大意见的,这类策划还包括编辑部对版面、栏目、专题、采访的设计、谋划,都是属于对新闻报道的策划。

另一类策划是把新闻事件作为策划的对象和内容,即新闻工作者参与正在发生或还没发生的事件之中,以自己的主观努力促其圆满和完善,之后再予以报道。现在出现问题和产生争议的是这种方式,即对事件的策划。

那么这种对事件的策划是可行的吗?

【经典案例1-1】

“超级粉丝”杨××的报道

杨××,甘肃省兰州市女子,从16岁开始痴迷于香港歌手刘德华,此后辍学开始疯狂追星。杨××的父母劝阻无效后,卖房甚至卖肾以筹资供她多次赴港及赴京见刘德华。2007年3月22日,杨××赴香港参加刘德华歌友会,实现生平夙愿,跟偶像合照。不过,其父最后由于杨××的“追星”行为而在香港跳海身亡。2009年8月,杨××接受采访时对刘德华结婚新闻反应漠然。

杨××事件的最初曝光是在2005年4月。当时,西部商报的记者王喜阳了解到一位67岁的老人到医院卖肾。采访中他意外得知,老人的女儿已经疯狂“追”刘德华长达13年。王喜阳的报道《不见刘德华,今生不见人》刊发后,杨父表示希望能借助媒体强大的舆论来达到女儿见刘德华的目的。结果刘德华通过媒体公开批评杨×× “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刘德华的回应,让杨××一家矛盾升级。杨父在后来的遗书中写道,“母女责怪我当初不该找媒体”。

但仅北京某电视节目制作公司,从2006年3月开始就三次来兰州,鼓动杨家去见刘德华。某电视台记者曾承诺“我们台有实力,能联系到刘德华,见是肯定的”。正是在各类媒体的资助和策划下,杨家三口曾远赴北京,还到香港多次。结果杨父在2007年3月25日杨家再度赴香港且女儿见到刘德华并合影后的第二天凌晨跳海自杀。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冯应谦在接受采访时公开表示:杨××事件,传媒要负上一定责任。传媒直接介入事件,甚至利用金钱的协助,延续其追星的愿望,令事件可以继续发展,此举涉及“造新闻”,有违新闻道德,属不可接受。

【评析】

追星虽是一种大众流行文化,但这种卖房甚至卖肾来追星的行为,违背伦理道德,是一种应该谴责的错误行为。媒体以金钱和关系等来支持杨××追星,违背正常的伦理道德,目的是换取点击率、收视率、阅读率等所谓的影响力以及广告效益,明显与媒介职业道德不相符。

【经典案例1-2】

茶水“发炎”报道

2007年3月,有媒体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该事件随之以“茶水发炎,医德沦丧”为关键词而引发社会强烈关注。

后来,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在“茶水验尿”事件中,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记者故意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医生根据记者的“病史”,并结合尿常规白细胞增高的检验结果,做出尿路感染的诊断,这是无可辩驳的。

2012年7月29日有媒体报道,记者在石家庄男科医院博大医院化验时,用绿茶替代了尿液,随后医生称尿液检测出了炎症、霉菌和杂菌,记者被诊断出重度肾虚、前列腺炎、附睾炎。相关疗程费用为一天546.4元。

【评析】

该事件是在媒介策划下发生、发展的,那么这一策划合理吗?为什么策划者不用正常人、健康人的尿液去做检测来判断医院的诊疗行为?媒介的参与和干预符合新闻报道规律和事物发展规律吗?

医学专家指出,尿液分析仪器和试剂是针对尿液设计的,不具备辨别茶水等其他液体的功能。而茶水中含有大量的未知干扰物质,如果“以茶代尿”,很容易产生假阳性反应。因此,个别媒体记者的这种做法,既缺乏有关医学常识,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什么记者不用正常人、健康人的尿液去做检测以判断医院的诊疗行为?如果用正常人、健康人的尿液去做检测,可能就不会有问题了。这里就要说到记者的立场态度,其完全是采用“有罪推论”的原则。其先认定医院一定会有问题,用茶水来检测更有戏剧性、轰动性、反常性,更能吸引眼球。为追求“眼球”效应,记者走入了“新闻娱乐化”的误区。如果热衷于主动“策划”各种新闻,只求“轰动”,不顾后果,甚至违背科学常识和客观实际,可能会出现大问题。另外,记者故意向医生提供了虚假病史,谎称自己“尿痛”,也是不正确的做法。与司法界“无罪推定”原则相反,医生看病遵循的是“有病推定”原则。判案不能冤枉一个好人,看病却不能漏掉一个病人。对于任何一名就诊者,医生应当首先将其看作“有病的人”。患者的主诉是医生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主要依据之一。作为一名医生,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患者“恶作剧”,而应相信患者所陈述的痛苦是切实存在的。媒体记者假扮患者、伪造病史的“游戏”,不仅违背了新闻职业道德,也干扰了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严肃性。

【经典案例1-3】

“羊城新八景”评选

2010年11月16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快报》发起“羊城新八景”海选活动。从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羊城晚报》《新快报》各投入版面300多个,推出12位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系列专访,进行12区(市)“八景”推荐,组织22场“城市公众论坛”及15场大学生辩论赛,专访100多位国内文化名流。活动辐射整个广东,同时吸引了全国各地群众甚至是海外侨胞热情参与。公众投票超过860万张,海外130多家华文报纸报道,28个国家的华侨参与评选。国内上百家媒体做了报道,创下自宋代以来“羊城八景”评选规模之最。这场票选广州最美景点的狂欢席卷了整座城市,成为一件有着重大影响的城市文化事件,大幅提升了羊城晚报品牌的公信力、影响力。

【评析】

“羊城新八景”活动策划超前,定位准确,取得了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其一,时机好,主题好。选择时机时,要善于捕捉热点。广州亚运会即将举办,从政府到市民都非常关注广州的城市形象,各大媒体都在寻找突破口,有的已经在策划相似的评选活动,“羊城八景”的字眼在媒体上频繁出现,各报也有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提炼“羊城新八景”的口号,有群众基础,易于传播。尤其从政府角度来说,“羊城新八景”的评选,与广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幸福广州的决策相吻合,与时代同步,与“十二五”“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目标相呼应。其二,创意新,影响大。广泛发动,通过政府支持、社区发动、校园参与,联动海外华文媒体造势,通过各种方式调动各方积极参与,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

三个案例都是对事件的策划。在杨××追星事件中,媒介明知此事违背伦理道德仍然策划推动此事,即使取得一定的市场效应,也是不值得提倡的。茶水发炎事件中,媒介的主观意愿是好的,监督社会环境,揭露医疗界问题,给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但是策划方式方法违背事物客观规律,哗众取宠,博取眼球;动机好,但方式方法值得商榷。“羊城新八景”评选的策划,主观目的是好的,具体的策划合情合理,严谨科学,富有创意,所以这一策划是可取的,值得肯定。

这里引用两位学者的观点。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新闻工作者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参与到新闻事件与社会活动之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促其完善和圆满,在此基础上进行报道,不仅是可行的,有时还是必需的,此举不仅在当代的中国新闻界,而且在国外很早以前就有这样的记录。”

南京大学教授丁柏铨:“在多数情况下,新闻事实是媒介之外的一种存在,遵循自身的规律发展,这时对新闻事实进行干预是不恰当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允许媒体为新闻事实的发生创造条件。历史上和现实中,也确实有一些新闻事实是经过新闻媒介的策划而最终成为事实的,它并没有违背新闻规律,这种策划是可取的。”

现代公关善于通过媒介事件策划来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利用新闻媒介这一“舆论机关”来制造舆论、影响舆论,让公众自发地、心甘情愿地关注、参与、认知、肯定企业品牌或组织形象,整个运作过程相当透明、阳光、公正,由此,媒介事件成为一种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专门职业。 而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去中介化,自然给媒介事件策划带来极大便利。某些社会组织、政府机构、媒介单位乃至公众人物出于某种宣传需要,人为安排或导演某种事件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发生,引起媒介的关注与报道,从而形成一个媒介事件。

媒介事件具有以下特点:其一,它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人为设计和策划的;其二,策划这种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要制造和报道它;其三,策划的事件比自然发生的事件更具有戏剧性、话题性,更容易引人注目;其四,由于事先做好了报道计划,传播起来更方便和生动。

【经典案例1-4】

“大堡礁护岛员招聘”活动

厌倦了繁忙的都市生活?去澳大利亚做一个守岛人吧!2009年,昆士兰旅游局发布招聘通告,面向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高薪聘请一名大堡礁汉密尔顿岛看护员。当选者不但可以每日与白沙、碧水、艳阳为伴,还能享受半年15万澳元(约合10.4万美元)的高薪。

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探索大堡礁各个岛屿,每周通过更新博客和网上相册、上传视频、接受媒体采访等方式,向外界报告自己的探奇历程。看护员还需要喂海龟、观鲸鱼,并担任兼职邮差,这可以让他或她有机会乘坐水上飞机从高空俯瞰大堡礁美景。另外,还有帆船航行、乘独木舟、浮潜、潜水、远足等多项活动等着看护员完成。

申请者须在2月22日前在招聘网站上传一段最多60秒的视频,说明自己如何能胜任这一职位。旅游局从中选取11名候选人,前往汉密尔顿岛实地考察,最终人选于5月6日公布。

这一活动不仅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人士的参与,而且吸引了世界各国媒体的聚焦,从而成为一个轰动全球的媒介事件。

【评析】

该策划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物质激励与精神动力的双重驱使,诱发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媒体的高度关注。招聘创意已酝酿三年,却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推出,更凸显其新颖独到的创意价值。金融危机导致企业利润缩水,裁员、减薪成为不少企业的经营之道,失业人士更是急切渴望一份新工作。在此背景下,大堡礁高薪招聘护岛员,时薪高达1400美元,人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如此丰厚的薪酬呢?同时,大堡礁护岛员的工作具有成本很低而薪酬高的特点,护岛员只负责喂鱼、收发信件、记载探奇历程的工作,就可以获得半年15万澳元的薪酬,且拥有“蓝色珍珠”小屋、高尔夫球小车,享受私人游泳池、景观水疗池,这怎能不让人跃跃欲试呢?

该策划的成功之二在于网络与传统媒体之间的议程互动,海选式招聘中的受众参与和媒体的议程互动,使大堡礁媒介事件产生传播效果的乘积效应。大堡礁招聘一开始就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声势浩大的传播。活动初期,昆士兰旅游局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全球扩散。招聘网站建立7个版本,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传播。旅游局又在网络互动上大展身手,设计网络投票“外卡选手”环节,促使公众从“观看式参与”转变到“行为式参与”。同时,海选还产生了独特的讨论平台,如BBS、博客,使受众相互讨论、交换意见,使“观看式参与”转化为“讨论式参与”。全球30万人参与招聘活动。从海选到冠军揭晓持续近半年,层层选拔,相互PK,悬念迭出,引发公众的好奇和猜测,公众不由自主地关心面试内容、选手表现、结果。舆论从小到大,从冷到热,不断升温,最后引来了全世界媒体的广泛报道,大堡礁的旅游品牌一下子变得尽人皆知。大堡礁招聘引起世界各大通讯社,如法新社、路透社、美联社的关注,其中法新社全程报道,占据中外主流报纸和电视新闻的重要位置,美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新闻网、纽约时报、英国卫报、每日邮报等媒体也十分关注。在国内,新华社先后编发了64条报道。中央电视台、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等众多媒体先后介入报道。最终人选公布前,全球媒体以最大的规模报道本·绍索尔摘下桂冠的消息,中央电视台自费到澳洲拍摄最后的竞争场面。

成功的媒介事件,一般都会比普通的新闻发布产生更为强劲的宣传效果。为了提高媒介事件的成功率,在策划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以符合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只有当媒介事件本身具有社会意义,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甚至首先体现为一种公众利益,才有新闻价值,才能赢得媒体的报道。二是选择公众的兴趣点。在不能直接体现担当社会责任、服务公众利益的情况下,媒介事件策划就必须考虑公众兴趣。只有公众感兴趣的媒介事件,才能激发公众的参与和媒体的报道热情。公众的兴趣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热门话题。策划媒介事件要与热门话题贴近,才容易引起公众普遍的关注,才能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三是形式必须新颖。新奇性是新闻事件的最突出特点,只有构思新颖、独特的媒介事件,才能引起记者的注意,在公众中产生强烈效应。要巧妙推动媒介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如何做到“巧妙”,正是体现媒介事件策划水平的地方。四是充分利用名人效应,充分调动新闻记者参与的积极性。

因此,对新闻事件的策划不能简单地说行与不行,而要看具体情况。如果记者在对事件的策划中没有人为地去生造、扭曲、夸大或缩小,对事件发生后的报道也符合新闻报道规律,而且由于参与到事件中,记者对报道对象有更深切的感知,做出的报道更生动、更真挚、更深刻,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和打动受众。当然,记者由于违背了事物发展和新闻报道的一般规律,在参与活动中不恰当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按参与者的主观意志去改变既成的客观事实,就有可能制造出虚假的新闻报道。因此,新闻事件策划成功与否的关键还在于传播者个人和群体的素质高低,及主观能动性发挥得如何。

我们可以由此得出新闻策划优劣的判断标准:是否推动社会进步,是否促进社会和谐,是否符合伦理道德,以及策划的创意水平高低及实施能力大小。 Pk/nbq4UElQPG8U2diZdPoSaYHnXPvHxej9Ucq2skMOU9JVvyC/WcRDmmBryomY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