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时代出版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李艳辉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科学把握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要问题、时代特征,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内涵功能、目标任务、基本要求和主体责任的认识,将意识形态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作为意识形态建设重要阵地的出版企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谋划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北京师范大学 2018 年度宣传思想工作重点课题“新形势下国有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意识形态建设相关问题面向全国出版企业的近 500名出版工作者进行了问卷调查。经过数据分析发现,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出版企业高度重视的重点工作,但是对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内涵及意义、当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等还存在模糊认识。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对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深化及其效果的提升产生不利影响,本文将围绕以上方面展开论述。

一、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一)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

意识形态是反映一个民族国家、阶级层级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的思想体系。在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中,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具有相同的内容与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这一论述进一步揭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进一步巩固、创新和大众化的过程。

就出版实践而言,意识形态建设属于出版业常常谈到却没有定义,但同行大致都明白其所指的情形。厘清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要从分析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目标或任务的基础上予以把握。出版社往往把意识形态建设等同于政治导向把关,并进一步落实到《出版管理条例》中对“十不准”的执行上。我们认为,依据“十不准”的规定对出版物进行把关,毫无疑问属于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内容,但仅仅从否定或禁止的角度来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内涵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八个方面内容,结合出版企业的使命与责任,我们认为,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或任务是保证出版物不仅符合《出版管理条例》中的“十不准”规定,而且有利于整合思想、凝聚共识,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指的则是出版企业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所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的总称。简言之,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是出版企业为保证出版物符合“十不准”规定并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总称。

(二)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的意义

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在关于出版企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程度方面,61.2%的出版工作者认为所在出版企业非常重视,24.07%的出版工作者认为较为重视,这表明,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已成为当前出版企业的普遍共识。这一认识是基于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分析和出版企业的本质属性分析而形成的,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文化安全强调观念意识、思维习惯、价值选择、民族自觉、生活方式等问题,其本质是意识形态安全。正如有学者分析,在今日世界阶级斗争形势依然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共产党一旦放弃阶级观点,就会丧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战斗力,无力捍卫共产党的领导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出版企业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当今时代,国家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仅体现为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也体现为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出版企业推出更多体现主流价值观念、反映中华优秀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的优秀出版物,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良好的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也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应对多元文化思潮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创了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格局。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基于不同社会制度、经济政治体制的文化的较量从未停歇,各种思想文化的冲突、多元文化思潮的交锋依然激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临西方文化的渗透以及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冲击比以往更加尖锐复杂。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指导思想的地位不容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舆论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巩固壮大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是出版企业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遵循。

3.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是出版企业坚持根本属性、实现“双效益”统一发展的需要

出版企业通过图书出版,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信仰、情感世界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版企业的意识形态属性是区别于一般商业企业的根本属性。这一根本属性决定了出版企业必须将社会效益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加强企业意识形态工作,在业务方向上就要求出版企业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针,持续不断创造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出版物,这些高质量的出版物,既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主线,同时其内在品质也决定了广阔的市场前景,有助于出版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从而促进出版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当前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方面,在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下,主流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和认同度大大提高,为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宏观形势和历史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为西方错误价值观念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引发诸如理想信念缺失、价值观念错位、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等负面效应,为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

(一)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机遇

1.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通过对出版企业进行社会效益考核等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引导出版企业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国家新闻、出版的管理职责划入中宣部后,出版企业在意识形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出版企业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持,营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

2.出版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发展动力

从近年来出版业的实际来看,同质化、低水平的出版物不仅无法满足当前读者的需求,而且严重拉低了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造成出版业的供给“短板”。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其着力点要落在出版物的导向把关、内容质量建设上,这同样也是推动出版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以提供高质量的出版产品和出版服务为目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版企业的意识形态建设注入了动力、提供了发展机遇。

3.出版企业相关制度建设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出版管理条例》《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重大选题备案办法》《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管理规定实施以来,各出版企业建立了具体细化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并较好地加以贯彻实施。以出版企业落实意识形态建设主体责任制度保障为例,问卷调查显示,60.17%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出版企业制定了党委议事规则,55.19%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出版企业定期组织召开意识形态工作会,40.46%的受访者认为所在出版企业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考核范围。出版企业认识水平的提升、制度的建立完善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保证。

(二)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1.引领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能力不足

对于出版企业而言,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要求就是要多策划出版可以提振士气、凝聚共识,弘扬主旋律、正能量的出版物,这不仅是当前党和国家对出版工作的要求,更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问题。但是,不少出版企业仍然停留在被动状态,在思想认识水平、资源投入力度、策划运作能力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体现在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品力作、赢得广大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出版物的品种数量较少,有“高原”没“高峰”的现象依然突出。

2.出版物内容导向把关和质量管理的难度增加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价值观和社会思潮,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推波助澜下,经过网络空间的快速蔓延和发酵,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生了强烈的交锋,引发了精神文化危机,这在一些选题内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常以学术研究为幌子去“挖掘新的材料”,打着“学术无禁区”“发扬学术民主”的旗号来混淆是非 ,碎片化、隐蔽化地兜售其错误观点,具有很高的欺骗性、迷惑性,增加了出版企业辨别发现的难度。

3.出版企业本身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不强

问卷显示,认为本单位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效果一般和没有效果的比例分别达到 42.74%和 7.26%,这说明,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形式化、过场化和工具化的情况。例如,意识形态工作和业务工作相比仍处于边缘化、淡化,甚至弱化的地位;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建设的方式比较单一,宣传载体、交流平台和机制体制不够灵活;出版企业对意识形态的功能内涵解释不够,编辑对自身作为意识形态掌控主体的定位理解不到位;等等。

三、新时代出版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意识形态工作强烈影响着国家文化前进和发展道路,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以及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不仅是出版企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出版管理政策的要求,也是自身塑造品牌、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新时代背景下,出版企业可以通过以下路径,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

(一)强化党的领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1.更加坚定地肩负起出版阵地把关的主体责任

在选题计划、出版计划的制订过程中,出版企业党委要重点审查选题的内容导向、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对存在导向问题、不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选题,党委要坚决果断地予以“一票否决”,切实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风险。在选题“三审三校”过程中,符合职称要求的党委成员及党员干部,应多承担书稿的终审工作,对初审、复审难以判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想倾向问题,以及交织在一般学术观点或思想阐述中、具有一定迷惑性的意识形态问题,要在认真审读的基础上,提出能否出版的指导性意见。

2.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

出版企业党委应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落实到出版物、网络平台、讲座、报告会等有形阵地的政治把关中,也要落实到出版企业员工的思想认识、态度情感等无形阵地的分析研判上。要按照党委书记是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党支部书记是所在支部意识形态工作的第一负责人、分管领导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要求,层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做到推进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二)夯实出版阵地,大力提升主旋律、正能量选题的策划出版力度

1.完善社会效益考核细则

《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发布以后,出版企业应在《办法》指导下,建立完善与出版企业发展战略相衔接、激励与约束相统一的社会效益考核实施细则。以出版企业的年度目标为统领,以《办法》中的考核指标和评分标准为主要素,纵向上涵盖出版企业的核心部门、下属部门及合作单位,横向上区分学术类、专业类、教材类、教辅类及大众类等各类型出版物的定位和特点,设立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权重,增强社会效益考核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发挥好《办法》对出版企业的“指挥棒”作用。

2.更加用心地做好主题出版

在主题出版的策略和定位上,出版企业应立足自身的优势,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形成专业化、差异化和特色化的选题发展模式,避免同质化与盲目跟风。在主题出版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力求实现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的统一,通过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内容、多媒体的表现形式等获得读者和市场的认可。在主题出版的宣传推广方面,出版企业要深入调研,形成区别于一般图书的专业推广方案,扣准时间节点、把握好宣传节奏,充分结合国家的宣传主题、利用好媒体资源,全方位做好宣传推介活动,为优秀的主题出版物打开市场。

3.积极推动出版“走出去”

在推动出版物“走出去”方面,出版企业可以充分运用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项目扶持基金、“丝路书香工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等支持性项目,策划“外向型”选题,以优质的出版产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在推动资本“走出去”方面,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合资、合作、参股、控股、设立海外公司等方式,加强与海外文化机构、出版机构的合作,进一步打通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通路。

(三)筑牢出版防线,建立内容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建立前期预防、过程控制、结果考核的出版质量制度框架

根据出版企业的业务特点和质量目标,梳理业务流程,确认质量管控的关键点,明确要求和职责,完善出版企业的质量管理制度。同时,要注重质量管理制度的约束性和激励性,对于在出版质量检查中成绩为优秀或不合格的编辑,要给予精神、物质层面的奖励或惩罚,在出版企业内部形成示范效应。例如,北师大出版社在 2017 年修订了质量管理办法,其中的一个亮点就是“同奖同罚”措施,即对于年度质量检查优秀或不合格的图书,不仅奖罚图书的责编,也按奖罚金额的一定比例奖罚策划编辑及三审人员,从而提高了各环节人员的质量责任意识。

2.建立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在选题论证方面,建立更加严格的选题论证机制。将过去以经济效益为主要标准的选题评价体系转化为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的选题评价体系。将选题的意识形态安全作为选题论证的原则性内容,将选题的内容质量作为选题论证的主要依据,过滤掉立意不高、质量不高、效益不明显的选题,避免“先天不足”的选题进入出版环节。在书稿编校方面,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责任编辑制度、责任校对制度、重大选题备案制度等,根据出版企业的发展重点和书稿专业特点,配备足量的具有学科或专业背景的编辑校对人员,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

(四)加强编辑队伍建设,提升从业者的政治素养、文化修养和专业能力

1.加强编辑政治素养的宣传教育

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编辑政治学习的重中之重,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出版企业应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和组织推动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使政治学习与民主生活会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有机统一,将政治学习与实际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引导编辑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自信”,增强政治敏感度和辨别力,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2.促进编辑专业知识的学习,使编辑成长为“专家型”“学者型”编辑

编辑的知识结构包括编辑学知识、科学人文知识和学科知识,这种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具有动态发展的特点,从而决定了编辑必须进行终身学习。无论是新入职的编辑,还是工作了多年的资深编辑,都应通过持续的学习培训,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出版企业应为编辑制定完善的学习培训体系,形成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的培训机制,为编辑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在知识与技术快速更迭的当下,应加强新理念、新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鼓励编辑参加学术活动,提升与专家对话交流的能力,增强学术判断力和话语权。

3.注重编辑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出版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编辑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组稿能力、编校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技术整合能力、市场运作能力等。出版企业可以通过制度设计促进编辑更好地投入工作,加快编辑能力提升。例如,明确新编辑的工作量、质检图书比例,激励新编辑加快编校能力的提升;设置名编辑工作室等,为具有较强策划能力的编辑搭建更加宽松灵活的发展平台,促进其向专家型编辑发展;制订社会效益考核办法,鼓励编辑参与重大奖项图书的策划,提升出版企业的社会效益;等等。

总之,新时代出版企业意识形态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核心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完善。出版企业要不断提高认识,细化责任,完善举措,务求实效,履行好新时代出版企业的职责,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做出应有贡献。 clXr/la5uiMemLgKIzIT5yIE+04TtzuOvJdTopxVGvF0Z9cpCbc5NbjnYcDSsE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