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消失的攻击性行为

京山市三阳镇小学 程宝国

一、案例描述

S,男,10 岁,是一个易怒的孩子,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学习成绩差。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且时有动手情况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沟通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

二、成因分析

根据孩子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是怕小朋友用跳绳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他更多地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

虽然学习不理想,但这个孩子很聪明,只是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除了以上的个人行为与人际交往外,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不当。

三、辅导方法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了解基本情况;说服其家长要尽量配合,确定主要问题,探寻改变意愿。经过和S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S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S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

(2)爱护、尊重学生,加深咨询关系,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我积极地与孩子交流,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绝不可以再与同学打架!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我还在班中要求同学谅解S,不与他“对着干”,而是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

(3)给予较多的情感关怀,让S与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4)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有段时间S不愿上学,我去他家里时,他老躲着不见,或是一问三不答。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他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我不急也不躁,耐心、热情地给他讲班里发生的趣事,讲同学们是多么希望他回到学校,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我主动与之接近,缩短心理距离,想用集体的温暖来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班级同学知道这种情况之后,主动利用放学后的时间,陪他聊天,给他讲学校组织的各种各样的活动等,他终于回到了教室。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他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他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了他那颗冷漠、失望的心,使他真正回到班集体中。

(5)不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从学生本身所处的成长环境及其本身去理解他,看到行为背后的那个他。

四、评估反思

通过家长、同学的帮助,S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家长也反映S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事。S的易怒情绪逐步稳定下来了,他脸上的怒气少了,微笑多了,和同学的关系在一天天地改善,也乐意为班级、同学做好事了。他的攻击性行为、易怒情绪消失得无影无踪。

面对S的改变,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S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其一步步放下防备,将自己融入集体中。 c92dFGQmMbliUZdPcy2HSsc6vrMs0H++UsCQgEkgvd3CkGG7//jNt3Pvhu9Mi/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