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M,女,9 岁,小学三年级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疫情期间,未解封时,父母都在家,小M还能偶尔参与学习,解封后,父母都去外地打工了,小M更加自由散漫,索性就不参与班级的任何事务、不完成必要的学习任务了。她的父母虽然关注孩子的教育,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她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虽然不和别人讲话,但看她的神情就知道她是人在教室,心却飞走了。与同学相处时,别人稍微触犯她,她就会大发雷霆,而且,她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经过和她的父母沟通,我们侧面了解到她的父母不太管教孩子,她的父母的宗旨就是要多赚钱,把家中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改善好,不落后于人,给孩子多存点钱,认为常年跟孩子分离,欠孩子太多,对孩子采取所谓“放养式教育”,让孩子快乐成长,不给孩子太大的压力。当返城务工的家长接到我反馈的孩子情况后,心中焦急,但家长错误的做法是:让留守在家负责监护孩子的祖母对孩子一顿打骂,家长“放养式教育”与简单粗暴的打骂形成了两个极端,造成了孩子的固执和任性。家长的溺爱、打骂不仅不能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而且还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增添了很大的障碍。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1)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让孩子快乐,不等于让孩子我行我素;爱孩子,不等于一味迁就,对待孩子要宽严并济,要尽到做父母的职责,使她摆脱心理困境。让她的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职责感,帮助她的父母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但凡有机会,我都要同她的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家里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地她不再那么倔强和任性了。
(2)由于小M同学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家中仅留有大字不识的祖母监护,虽然冻不着也饿不着,但严重缺乏爱的温暖,因此,我帮助她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她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这个孩子性格内向,刚开始,同学不愿意和她玩耍,她对老师的询问也是采取沉默的态度,故意装作不明白的样子。察言观色后,我知道这是一种心理防御的表现,在她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的,她渴望被爱的感觉。我想,你既然不愿意开“金”口,那我也不着急,我总是寻找机会主动与她接近,给她创造增进彼此了解的环境,逐渐缩短心理距离,消除她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她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3)多发现她身上的闪光点,比如:她的字写得很工整,作业格式美观、书写规范,我就常拿她的作业在班上进行展示,号召大家在这方面向她学习,每当这样的场景,我都能捕捉到她脸上发自内心的幸福表情。在课堂上,我和科任老师总是多创造一些给她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她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养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孩子也会自暴自弃,毫无自信可言。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给她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她的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沟通,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任性而又冷漠的心,潜移默化之中,帮助她找到了自信与存在感。
虽然这个小女孩开始有所转变,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们对孩子的心理辅导工作却永远不能结束。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所以改正需要漫长的时间,尤其是留守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监护,他们的坏习惯即使改掉了,也有可能反复出现,这需要我们老师有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