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远离嫉妒,让生活更轻松

高新区·掇刀区掇刀石小学 乔爱华

一、案例介绍

D是一位五年级的女生,很要强,在班里她总是和另一个女孩比,只要那个女孩得到表扬,她就会很难过,并说三道四,说人家哪里都不好。她还会有意拉拢别的同学,让他们不和那个女孩玩,孤立那个女孩,以此发泄不满,这是她的嫉妒心在作怪。

二、成因分析

经过调查及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我发现D的家长平时对孩子要求很严格,总是有意无意地将她和别的同学进行比较。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希望自己能得到他人的认可。真正健康的“好胜”和“竞争”,可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地发展,而家长的过度引导则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嫉妒心理,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辅导方法

我从如下三个方面对D同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疏导,现在的D同学已经变得豁达开朗了。

1.引导家长和孩子重新选择“竞争”对象

有些家长和老师把超越自我和超越别人的关系颠倒了,他们总是做横向比较,忽视了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是否有进步,忽视了自我价值,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形成总盯着别人的不正常“排队心理”,慢慢滑向嫉妒的泥淖。当然,要提高自己就得向别人学习,进行横向的比较才能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但是无论怎样横向比较,最后必须落实到改变自我上来。因为超越自我是超越别人的前提。超越别人只不过是超越自我的一种自然结果,是副产品。

一些家长会把孩子的现在和过去进行比较,所以总是觉得孩子有进步,总是觉得孩子可爱,同时也引导孩子看到了“我”的价值。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注意的就是“今日的自我”与“昨日的自我”的比较,沿着这个思路想问题,嫉妒心理自然会削减。

2.指导孩子明白“好胜”应该对事不对人

个别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某次考试成绩的高低和某次比赛的输赢太在意,总要分出个“好学生”和“差学生”,但是这种竞争的结果会牵连孩子的整个生活质量,从而导致孩子将注意力从事情转移到人。在这种气氛下,孩子之间互相嫉妒就在所难免了。所谓“胜”,只是说在某一件事情上比别人做得好而已,并不是说整个人比别人高一等。数学不如别人,但语文可能比别人强;学习不如别人,但钢琴可能弹得比别人好。从多种角度发现每个人的长处,取人所长,补己所短。这样的“好胜”和“竞争”才不会容易造成某些孩子的妄自尊大和另一些孩子的自卑。

3.教会孩子面对现实

任何竞争必有胜负,真正好胜的人只是不甘失败是不够的,还要有勇于承认失败的气度,要有接受失败的勇气,这既是对胜利者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在学校,老师应教导孩子划清“老实认输”和“灰心”的界限,主动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迎头赶上。如果家长和老师划不清“老实认输”和“灰心”的界限,甚至只要孩子出现认输的情况就说他没出息,那么孩子永远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他们只好违心地说大话,或者在幻想的胜利中欺骗自己,或者干脆给胜利者使坏,既然光明正大地竞争争不过别人,那就只好走“歪门邪道”了。上面案例中提到的D同学,用孤立同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就带有这种色彩。这很可能与家长不切实际的高期望有关。

四、评估反思

孩子有嫉妒心主要是环境造成的,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引起的。要解决孩子嫉妒的问题,首先就要提高家长和教师对健康“竞争”的认识。有了正确的认识,自然会为孩子创造一种积极向上而又大度宽容的气氛,孩子的嫉妒心理就可以减少。另外,不要对孩子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孩子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别人。对某些特别爱嫉妒别人的孩子要耐心地做工作,关键是引导他们少盯着别人,而多研究自我。让孩子坚信:别人的优秀并不妨碍你的成功,反而能给你提供一个竞争对手,把嫉妒化为内心的力量会让你充满斗志,更加努力。 8UeawepsZvXrRgkTIyemA1Y+yoBUUjvXkV6wG4f1NFeOoWMTXSrxE0Ld7xO3rY7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