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W,男,15 岁,留守儿童,性格内向,不爱说话,喜欢独来独往,网络成瘾,不能自拔,疫情期间上网课时,他从不上课,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父母不善教育,使其逆反心强,亲子关系对立。
小W父母想让一家人过上富裕生活,在外投资办了养鸡场。因为养鸡场需要照看,他们就长年在外,很少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加上小W的父母本来也不善于沟通,又缺乏教育孩子的技巧,时间一久,小W与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甚至把他们当外人看。这样一来小W的性格就越来越孤僻内向了。
从小都是一个人生活,习惯了什么都是一个人,因此,小W在学校几乎没有朋友。在学习方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家上网课时,学校监管不便,不能在小W出现不好现象的苗头时,及时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加以处理解决。因此他慢慢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信心,以至于最后“破罐子破摔”。
1.捕捉契机
疫情期间,小W被隔离在山区,网络信号不好,无法上网课。我知道这一情况后,及时通过学校与当地村委会负责人沟通商议,让他通过村与村之间的卡口,来到网络信号较好的地方,然后我们科任老师在班主任的统一安排下,利用网课休息时间,单独给他上课,让他尽量缩小与其他同学在课程上的差距。
2.多措并举
5 月 18 日,因疫情有所缓解,部分年级复课了。我们没有因为复课,就让小W和其他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上课时,我们科任老师有目的地多次向他提问,并且故意降低问题难度,让他能正确地回答出来,这时我们会及时给予他满意的微笑或鼓励的掌声。在安排座位时,我们特意让他坐在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旁边,以便让同桌给予他帮助。在作业的量和难度上,刚开始他也与其他同学有所区别——适当降低他的作业难度,减少他的作业量。随着他的不断进步,逐渐达到与其他同学同步的要求。课后,我们有意识地让同学们和他在一起,如去食堂吃饭时,故意和他坐在同一桌,和他说说话;课间操时,和他一起下楼到操场做操。在我们有意识的帮助和鼓励下,他刚开始还扭扭捏捏,后来就慢慢融入集体生活中了。
3.家校联手
在学校老师下功夫的同时,我们还多次与小W的家长取得联系,他们以前以为只要挣得到钱,就是对孩子的爱,经过多次沟通,他们认识到了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小W的父母开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常常回家或打电话了解他的学习、生活情况,让小W真实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与关心。
经过近五个月的教育和帮助,小W完全变了个样子,手机玩得少了,脸上常常挂着笑容,在课堂上也能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们的提问,自信心明显增强,学习成绩有了显著提升,能和同学们积极参加班上举办的各项活动。在今年 7月份的中考中,他以超过录取分数线 50 多分的优异成绩,被一所重点高中录取。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由于亲情缺失,他们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留守儿童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群体之一,也是农村学校教育的一个难题。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能漠视他们,相反,要想方设法引领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最大的秘诀就在于如何爱儿童。小W的变化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阐释,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育工作者只要心中有爱,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一定能融化孩子们那颗冰冷的心。让我们行动起来,用爱滋润留守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