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安半坡博物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东郊,距市中心 9 公里。它展出的是 6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个村落遗址。这个遗址因发现于现在的半坡村而得名。

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仰韶文化村落遗址。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仰韶文化于 1921 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它以红色彩陶为特征,所以,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 400 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常见的有刀、斧、锛、凿等,打制石器仍占一定数量,骨器相当精致。日用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细泥陶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当时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根据碳-14 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 5000 年—公元前 3000 年。

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权制的确立,大体相当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此时妇女在氏族社会中居支配地位。母系氏族公社又分为早期和发展期,早期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活动,实行族外群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以母系计;发展期已过渡到对偶婚,妇女经营原始农业,管理氏族事务和经济生活,丈夫居住于妻方,世系与财产继承以母系计。

半坡遗址是 1953 年春天偶然发现的,占地面积共 50000 平方米。从 1954 年到 1957 年,经过五次现场发掘,共发掘 10000 平方米,为总面积的 1/5。1958年,在这里建造了中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

考古发掘证实,这座原始村落分为三个部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考古学家们在遗址内发现了 10000 件生产工具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具、46 座房屋遗址、2 座圈栏、200 多个地窖、174 个成人墓葬和 73 个小孩瓮棺。这里出土文物之丰富是前所未有的。

自然环境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根据对植物标本的研究及出土动物骨头的鉴定得知,6000 年前的半坡村一带温和湿润。那个时期,浐河和灞河水量很大,半坡先民从不为缺水而发愁。半坡村东有白鹿原,南接丛林覆盖的终南山。这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林木茂密,从而使半坡先民能耕种、渔猎、制陶、喂养牲畜、盖房,过定居的生活。

农业

半坡时期,男人外出捕鱼打猎,妇女采集。在这期间,半坡妇女通过对植物生长习性的长期观察和反复试验,发明了早期的农业。在家里,做饭是妇女的事,所以食物分配就自然成了妇女的责任。除此之外,妇女还要养育孩子、纺织和制陶,所有这些使得妇女在氏族的作用日益增长。

在地窖中还发现了炭化的粟种及装在陶罐中的菜籽。这说明半坡先民不仅种植粮食,而且还种植蔬菜,这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

半坡人砍伐树木,烧荒垦田。烧过的荒草树木成为自然肥料,从而使荒地成为可耕地。

狩猎

狩猎是半坡先民的一项主要活动。除了提供肉食之外,狩猎还能为先民提供其他生活用品,比如:皮毛、骨头、兽角和油。6000 年前,这里到处都是动物野兽。从遗址上发现的动物骨头来看,斑鹿是半坡先民的主要猎物。那时候,人们集体出去打猎,打猎工具以箭、石球和石矛为主。

捕鱼

半坡遗址西边的浐河水量充足,鱼类成群,捕鱼是半坡先民的另一活动。在遗址上还发现了制作精巧的鱼钩和鱼叉。早期的鱼钩没有倒刺;后期的鱼钩和鱼叉上都有了倒刺。遗址上没有发现渔网,有可能渔网是用植物纤维编的,所以早就烂掉了。但是,考古学家们在一些陶片上发现了鱼网纹,除此以外,还发现了一些石鱼网坠,再次说明了 6000 年前人们已经用渔网捕鱼了。

制陶

在半坡遗址还发现了许多各式陶器。根据它们的用途,可分为饮食器、炊器和储藏器。

半坡的陶器以红色为主。那时,陶轮还没有出现,半坡先民制陶主要采用泥条盘筑法。什么叫泥条盘筑法呢?就是把泥搓成条,再一圈一圈地盘成器皿的形状,用骨刀刮平,再放到窑里烧制。

制陶区在半坡村的东边。这里发现了六座两种不同形制的陶窑:横穴式和竖穴式。横穴式建于早期,而竖穴式建于晚期。和横穴式陶窑相比,竖穴式陶窑更为先进。细看窑壁可以得知,烧陶时窑内的温度可达 800℃—1000℃ 。

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不仅外观很美,而且图案繁多。大部分彩绘图案都与鱼有关。由于居住在河岸边,半坡先民主要靠捕鱼为生。捕鱼时和鱼打交道多了,就对鱼有了直觉。除了鱼纹之外,还有鹿纹、山纹、麻织物纹等。大部分装饰纹位于陶器的上半部,而漂亮的印纹则在陶器的中部或底部。

编织

半坡遗址还发现了一些骨梭和 81 枚骨针。在一些陶器底部仍然留有麻织物的印迹。这些都说明这个时期已有了编织技术。这里出土的大量的骨针都有针眼,线可以从针眼里穿过去。这说明半坡先民已经掌握了缝纫技术。据考古研究,那时所用的缝纫材料可能是麻和兽皮。

居住区

半坡是仰韶文化中最大的村落,居住区就占了 30000 平方米。居住区周围有一条长 300 米的壕沟,可以防御野兽的袭击,还可以防洪。壕沟的北边是墓葬区,东边是制陶区。这里共有 46 座房屋。中央有一所 160 平方米的大房子,周围是较小的房屋。这些小房屋的门都朝着中间的大房子。这所大房子可能是用来开会讨论氏族内部事务的,同时也是老人及儿童居住的地方,宗教仪式活动如“成丁礼”等也在这里举行。

小房屋中有些是圆形的,有些是方形的;一些是半地穴式建筑,一些是地面上建筑。半坡先民在建造房屋时,先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顺着坑用茅草搭起棚子做房顶。现在这些房屋看起来很原始,但它们却代表了从穴居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为了出入方便,先民们在南边建了一条坡道,只能过一个人。然后建了一条高于地面的门槛,防止雨水进入。火是做饭、取暖、照明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想而知,火对先民是多么重要。难怪每个房屋中央都有一个火坑呢!

房屋外边有 200 个地窖,它们是用来储藏工具和粮食的。地窖共有两种:一种是早期地窖,另一种是晚期地窖。早期地窖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晚期地窖口小、底大、形式固定,而且窖大。这种地窖数量的增多及其形式的固定表明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粮食产量的增加。

所有的地窖都是露天地窖。这说明半坡先民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当时的社会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私有财产的原始社会。

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壕沟,宽、深各 6 米,其主要用途是保护半坡居民不受野兽的伤害,不受雨水的破坏,同时也能避免氏族之间的矛盾冲突。据估计,要完成这项巨大工程,必须移走 11000 立方米的土方。如果一辆卡车一次能载 3立方米的话,那么,这么多的土方就需要 3666 辆卡车。现在用机器挖这样一条沟不算什么,可是,在 6000 多年前用原始石器来挖就太难了。

墓葬区

半坡的墓葬区在壕沟的北边,共有 170 座成人墓葬。考古发掘显示:半坡人无论多人合葬还是单人独葬,男女都是分开的,没有一座墓葬是合葬墓,这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特点。当时实行对偶婚,男人被“嫁”给女人。白天男女双方生活在一起,晚上各自可以寻求其他性伴侣。其结果是,孩子只认其母,不认其父。母亲是一家之主,孩子随其母。只要女人愿意,男人随时有被赶走的危险。男人甚至死后还要被送回原母系家庭安葬。这就是为什么在半坡遗址没有一个墓是男女合葬的原因。

人死后安葬的姿势不同,有仰面葬、俯身葬、屈肢葬等。人死后常常要葬在一个地方,让其腐烂,然后骨头被收起来,正式葬在公共墓地。这种葬法也叫作“洗骨葬”,因为人们相信肉体属于人类世界,腐烂之后,人的灵魂才能到另一个世界去。人死后都面朝西安葬,大概因为古人们相信人死后要去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在太阳落下的地方。

每个墓里有 3 到 4 件随葬品,一般是碗、盘、瓶和其他一些烹饪用品。这些随葬品大多放在死者的腿部附近。这一点说明,6000 年前的时候,人们就已经产生了灵魂概念。他们相信人死后要去另一个世界,所以应该带上其日常用品。

小孩瓮棺

小孩死后,半坡先民把他们装入瓮馆安葬,这是当时的习俗。孩子死后不能葬在村子的公共墓地里,先在房屋周围的某个地方挖个洞,将瓮罐埋在那里,然后把尸体放入,再在口上盖一个碗或盆——这要看瓮罐有多大了。通常他们还在盖罐的碗或盆的顶部中央凿个洞,以便灵魂出入。大一点的孩子通常装在两个相连在一起的瓮罐里。

把孩子葬在房屋周围表示母亲对死去孩子的爱。她们认为孩子太小不能独立生活,还需要照顾;另一方面,也说明半坡当时有着严格的丧葬制度,既然孩子早早就去世了,那么他们就不能算作氏族的成员。

到目前为止,在半坡遗址共发现了 73 个瓮棺。显然,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的婴儿死亡率是相当高的。

生产工具

半坡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通常是磨制的,比较光滑。钻孔在后期才出现。磨光的工具大多用来砍伐,像斧和凿子等。通常人们在制作一件工具时会将磨制和打制结合起来操作,例如,某件工具的刃部需要磨光,而其他地方只要打制就可以了。

在遗址上还发现了诸如石刀、陶刀和石镰等收割工具。在早期文化层发现的石刀、陶刀制作比较粗糙。而在后期文化层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带把镰刀,这些镰刀和现在用的镰刀多少有些相似。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智慧的不断提高。在半坡遗址上还发现了用来加工粮食的磨盘和磨棒,人们把粮食放在磨盘上,手里拿着磨棒通过挤压进行脱壳。

刻画符号

半坡时期文字还没有出现,但是在出土的陶器上却发现了 113 个刻画符号。如果将这些符号和商代(公元前 17 世纪—前 11 世纪)的甲骨文比较,就可以看出两者有相似之处。人们认为这些符号可能就是最早的汉字形式,是甲骨文的前身。

尖底瓶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陶器的代表作。它是一种符合重心原理,用来打水的工具。瓶子一挨水面,就会自然倾斜,因为重心发生了改变,当水装满后又自然竖起。这种瓶子有两个优点,一是可以背在背上,便于携带;二是从河里往家里背水时,水不容易洒出来。

人面鱼纹

人面鱼纹是在半坡遗址上发现的,它反映了早期先民们的艺术造诣。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优美;头发换成了漂亮的发髻,口角含着两条小鱼。它表达了半坡先民和鱼的密切联系,可能是当时半坡先民的图腾。

陶甑的运用

半坡先民早已发现蒸汽可以用来做饭,所以他们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发现的最早对蒸汽的利用。

圈栏遗迹

在发掘中还发现了两个圈和一些猪、狗、牛、羊、马、鸡的骨头。据一些专家的研究,6000 年前家畜只有猪和狗,其他的动物正在驯化期。因为狗容易驯养,而且是狩猎的好帮手,猪生长快,又易于圈养,所以,它们是最早的家畜。 tqz7X+lNLylopBrGoOzIOnguAQcTppOlAnYRqgm93RCGlIRWluJVE7kdFkr3JMG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