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1974 年 3 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西杨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 1.5 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 年通过钻探,此坑的北侧 20 米和 25 米处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考古学者按照它们被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 22 780 平方米。

这一发现震惊中外。为了妥善保护这些罕见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1975 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修建一座占地 16 300 平方米的博物馆,于1979 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兵马俑三号坑展厅也于 1989 年 9 月 27 日正式向国内外观众开放。二号坑展厅于 1994 年正式开放。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 米,深 5 米,总面积14260 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坑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 5 个,坑道内有 10 道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横梁上铺有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

兵马俑一号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 70 件,共 210 件。他们手持弓弩,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 10 道隔墙隔开的 11 个过洞里排列着 38 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 27 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 6000 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 20 米处是二号坑。占地面积 6000 平方米。它是由 4 个单元的 4 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估计可出土陶俑 1000 多件,车马和鞍马500 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 件驽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 1 至 8 过洞,都是由 64 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3 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 至11 过洞,是由 19 乘战车和 100 名步兵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 12至 14 过洞,都是由战车 6 乘、鞍马和骑兵俑各 124 件组成的骑兵阵。4 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4 个单元中就有 3 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这表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仍然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 25 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型,面积为520 平方米,仅有 1 车 4 马和 68 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 11.2 米,宽 3.7 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个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个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三号坑共出土陶俑 68 件。这些陶俑的编组与排列与一号坑和二号坑不同:一号坑和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则是环绕坑壁面朝里相向夹道式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号坑和二号坑内的武士不同:后者配备的有远射程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叫作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残鹿角 1 件,动物朽骨 1 堆,可能此处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即军幕。

考古挖掘发现,一号坑和二号坑均经火焚烧而毁。到底焚于何时,为何人所焚,史书没有记载,学术界也说法不一。但一、二号坑底部普遍覆盖约 15 至20 厘米厚的淤泥,坑内到处可见梁木被烧后残留的木炭遗迹,多数文物已经破损。这些都证明,兵马俑坑当时建好后不久便被毁掉。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死后四年,项羽入关,即“燔其宫室,掘其陵墓”。考古发掘也证明,现在秦始皇陵园建筑遗址内堆积着很厚的砖瓦残片、红烧土块以及炭迹、灰迹等。秦俑坑距始皇陵仅 1.5 公里,因此它可能与秦始皇陵园地面建筑同时被项羽所焚毁。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火候低,陶俑体形较小,制作粗糙。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陶俑最矮的为 1.78 米,最高的为 1.97 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 110 公斤,而最重的则达 300 公斤。为了使体形高大的秦俑保持平衡,站立更加稳固,秦代工匠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脚踏板。踏板全部用模子制作而成。陶俑的脚、鞋、腿、甲衣全部用手制作。腿有的实心,有的则空心。实心腿采取分段制作,空心腿则采取泥条盘筑法制作。体腔全部是空心;多数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也有采用几段范模制作的,然后再套接而成。

手臂也有空心和实心两种。空心臂采用泥条盘筑法制成,实心臂则分段制作。手的制作有两种方法:模制与手制。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是头部:先用两个模具分别模制出俑的脸部及俑头的大部分,然后将两部分粘合,再把单独模制而成的耳朵和鼻子粘上去,然后再根据每个俑不同的体形、性格等进行细部刻画,接着还要制作各种各样的胡须和发髻。经过秦代工匠精雕细刻,陶俑一个个栩栩如生、容貌不同、神态各异。据推测,这些陶俑都是秦代工匠按照秦兵雄姿如实塑造的。

陶俑制好后入窑烧制。为了防止陶俑陶马在烧制过程中变形、爆裂,陶俑、陶马制作时就在身上留有 1 至 3 个小圆孔。陶马烧成之后,身上的圆孔又用同样大小的陶饼堵住。由于大多数俑头都是烧成之后才安上去的,这些陶俑的颈部本身就是透气孔。这样,在烧制过程中陶俑、陶马体内的气体可以通过这些透气孔排出,不会因为气体受热膨胀而引起陶俑爆裂。陶俑出窑后还要精心彩绘。由于经过焚烧和自然的破坏,今天人们已看不到陶俑当年那色彩绚丽的原貌,但是绝大部分陶俑、陶马身上仍有颜色的残迹,个别的色彩甚至完好如新。颜色的种类有红、绿、黄、紫、褐、白、黑、朱红等十余种,均为矿物质原料,这表明 2000 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已能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这些颜料。这不仅在彩绘艺术史上,而且在世界科技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兵马俑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象征着他们是保卫京都咸阳的近卫军。坑内所有的陶俑都执有实战武器,面向东方,表明秦始皇始终不忘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从兵马俑坑中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实战兵器,有刀、剑、矛、戈、戟、弓、弩、簇等,分为长兵器、短兵器、远射兵器和礼兵器四大类。这些兵器制作精良,在铸造工艺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历经 2000 年,剑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划透 20 张纸。经鉴定,这把剑系铜锡合金,并含十多种其他稀有金属,表面有一层 10 至 15 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采用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在 2000 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在秦俑坑发现了数百件弩机,它们的栓、悬刀和其他部件全部可以通用互换,误差不超过1 毫米。铜镞共分为4 种类型,同类型铜镞3 个面的轮廓线误差不超过 0.15 毫米。可见,在秦代由于战争的需要,在武器生产上已经实行了标准化。这充分显示了当时的冶金工艺和兵器制造技术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1980 年 12 月在秦始皇陵西侧 20 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 7 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 1555 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的艰苦修复,二号铜车马于 1983 年 10 月 1 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 1988 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也叫“辒车京”,分为前御室和主人坐的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后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 3 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用来调节空气,还可以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 1 500 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和盾牌,驾车者戴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安全的。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真马、真人的1/2 外,其他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铜车马由大小 3 400 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 3.17 米,高 1.06 米。铜马高 65 至 67 厘米,身长 1.2 米。其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 117 公斤,最重的为 212.9 公斤。车、马和人的总重量达 1 243 公斤,主体由青铜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 1 720 件,金银器总重达 7 公斤。其制作工艺之高超,造型艺术之逼真,令人赞叹不已。如伞状车盖厚 4 毫米,车窗仅厚 1 毫米,还有许多透气孔。马璎络用细如发丝的青铜丝铸成,直径仅有 0.1 毫米。马的项圈是由 42 节金和 42 节银焊接起来的,考古学家们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才能看到这两种熔点不同金属的焊接痕迹。马的笼头是用一根金管和一根银管,采用子母扣连接的方式制成,笼头上有根销子,拔下销子就可将笼头完整地取下来。据初步研究,制作铜车马采用了铸、焊、铆、镶、嵌、錾、刻等多种工艺手段。

铜车马是我国年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9iOeA81UV2s18Ui1jukcY2bZT50fl4hv6yKXK2w/iIc+j3J8hU9k3WbbIwaZfNj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