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藏族聚居地特殊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藏族服饰从原料的生产到制作技艺上都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方法和传统,具有强烈的高原特色。服饰材料是服饰的物质基础,取决于本地的土产。藏族聚居地区地处雪域高原,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虽然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服饰材料越来越丰富多样,但是氆氇和皮毛仍如同糌粑和酥油一样,备受藏族的青睐。服饰材料还包含了装饰品材料,藏族饰品中使用最多为金、银、铜等,银饰品占有绝对数量,而且自成一体。
氆氇(snam bu),也称羊毛褐子、藏毛呢,是藏族传统纺织品中的代表。以扎囊、浪卡子、江孜、贡嘎、芒康等地所产最为有名。氆氇质地柔韧细密,厚重保暖、经久耐用,一直以来都是藏族地区使用最普遍、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面料之一。自15世纪始,氆氇就是西藏地方政府向中央王朝的贡物。今天,无论身处藏族聚居区何处都能见到不同类型和风格的氆氇制品。一般用于制作衣服、靴帽、围裙、藏靴等,不少地方还将氆氇作为结婚的聘礼或嫁妆的必备品之一。
氆氇(彩图18)的种类较多,根据选用羊毛的质料好坏,一般可将其分出七个等次:(1)“谢玛”(shad ma snam bu),是最优质的一种氆氇。选用柔软的羊颈下的毛来纺织,经纬线均用羊毛。过去只有贵族才能够穿用得起。主要产于贡嘎县姐德秀镇。(2)“布珠”(spu phrug),选用羊肩背的毛织成,质略次于谢玛,一般用来做藏袍和裤子。(3)“噶夏”(dkar skya),即彩毪,多用羊的胸毛或肩毛为料,根据色彩的搭配和规格可分为做长袍的衣料,或做藏靴的面料及妇女身前所围的邦典。(4)“泰尔玛”(ther ma)或“梯珠”(ther phrug),属中等氆氇,选用的羊毛质量不限,多为棕、黑二色,一般用来做藏袍和僧服。(5)“格毪”(vgo snam),多用山羊毛织成,质料相对粗糙,用于普通老百姓制作卧具或缝制口袋。(6)“朱祝”(btsugs phrug),均为高级卧具原料,其中长绒和短绒较为普遍。(7)“漆孜”(rdo chod),选材不限,通常用于制作冬装。
从花纹和颜色上又可分为多种,其中常见的有十字花氆氇、邦典氆氇、中等白氆氇、红氆氇呢、黑氆氇呢以及黄色氆氇呢等。农民自用的氆氇是不加染料的,在藏族聚居区穿白色氆氇服装的人一定是农民。
氆氇的尺寸规格与它的用途有联系,宽通常为25厘米,长度有3种规格:长约400厘米的,宜做男袍;长约100厘米的,宜做女袍;长约330厘米的,在过去往往出售到不丹等国。“邦典”是一种特殊的氆氇,其织法细腻,规格和色彩纹样上也有差异。“邦典”宽度较窄,通常为15厘米,色彩搭配鲜艳明快,多为9~12种色线织成,犹如雨后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纹饰有宽纹和细纹两种,宽纹以强烈的对比色彩相配置,具有粗犷明快的风格;细纹以较细的相关同类色形成典雅、协调的格调。贡嘎姐德秀地方家家户户都是织“邦典”的能手,笔者在姐德秀镇调查时看到桑村益西家就有两台织机,他女儿上机给我们演示(图1-14),只见梭子在她手中穿梭,很快就织出一截五彩氆氇,据姑娘讲,他们这儿的男女皆能上机,所织的“邦典”结实、均匀、细密、艳丽,故有“邦典之乡”之美誉。氆氇的纺织技术是在历史上的褐、毡、毪等粗毛织品生产基础上不断完善起来的。从工艺上分析,未出现织物前是毡、罽之类,只压不织。藏族聚居区出现的较早的毛织品“溜”,它是一种粗毛纱经纬十字交织的粗毛布,以后才出现了四批综的氆氇这类细软的毛织品,其特点为斜纹结构。到清代时,西藏江孜、拉萨已有少量木制纺车,而在藏北、工布和西部地区仍用腰机纺织。至今,在广大牧区还存在这种比较落后的腰机纺织。不管是木机纺织还是腰机纺织,其纺织所用的原理和工序都是差不多的,不过,越是优良的织品,它的工艺也更为复杂和严格,这里以高级氆氇为例对纺织工艺作一个概要的介绍。
图1-14 上机
一般来说,把羊毛纺织成氆氇要经过洗毛、梳毛、捻线、绕桄、上梭、纺织、染色、整理八道程序。
先将羊毛清洗干净,然后晒干,去其杂质。用梳毛板(图1-15)“柏谢”(bal shad)进行梳松,羊毛梳松后形似棉花一样蓬松。捻毛线用的工具,通常用木质的捻线锤,捻细线的叫“各约”(ku ru),捻粗线的叫“旁”(phang),锤轴长约25~35厘米,下端安上一块圆木或石坠,另一端拴上线以便旋转,将松软的羊毛纺成毛线。农区一般在农闲时节,而牧人则是一有空就做。此项工作在青海、那曲等牧区主要是男子来做,其他地区则由女子完成。在玉树一带,还有用黄羊角或藏羚角制作的捻线工具,选取两个头骨相边的犄角,只需在两角中部固定一滑动杆就可以了,其捻线的方法颇似汉地人家妇女使用的纺车,其功效比用捻线锤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
捻好的线用卷线机(snam dkris)卷成团待用(图1-16)。织机多为简易踏板织机“他赤”(thags khri),安装有机梭、分经木、杼、纵(gnas)、裁(rtsis)和踏板(rkang krab)以及调节经线松紧的“加尕”(lcags phur)等构件,与旧时汉地民间织布机相似。经线的固定最为重要,纺织时,织手用脚踏提综装置开启织口,用梭子(gru bu)投纬引线,每递过一根纬线就须用击线板(star)(图1-17)扒压数次,即“打纬”。织机下边踏板按一定的顺序提起经线,手脚配合操作,如此反复操作直至织完氆氇。用作衣料的氆氇织前不染色,而“邦典”则需要先把毛线染上颜色。藏族自用的氆氇,通常喜欢白、黑、紫红三种颜色。西藏土产的染料来自野生草本植物的“秋洛”(亚大黄)、“秋杂”,分别呈橘黄和金黄色。另一种野生灌木“最”,制作出来的颜色呈紫红色。由于西藏土产染料的挖掘、配制费工时,成本高,价格贵,一般采用印度进口的化学颜料进行染制。染色过程中用温水煮染,适时地揉搓翻搅,使颜色均匀,七八天后将染成的毛线或氆氇放入清水中漂洗,然后晾干、熨平。
图1-15 梳毛板
图1-16 绕线工具
还有一种“十”字花氆氇,是将白色或深色底的氆氇,按一定的规格用线结成“十”字纹样,然后染色,晾干,把线拆去,即便形成缬染效果的“十”字花,由于边缘受染液浸润,“十”字花显得自然亲切。
牛毛线韧而光滑,抗腐耐磨,主要用于织褐子和搓毛绳,牧人住的帐房、牛鞍垫以及寺院里褡裢等都是牛毛制品。在甘孜一些牧区,也有一种简易织机(图1-18),甚至不用织机,织时将线一端用木轴拉紧,另一端紧系于腰间,人坐着织。这样织出的毛织物相对较粗,多为十字交织的粗毛布。
图1-17 打纬木板
图1-18 简易织机
动物皮毛是藏族服饰的重要原料。羊皮藏袍仍是藏区普遍穿用的皮制品,农区妇女冬天习惯穿山羊皮袍,具有轻巧柔软和易裁剪等特点。而牧区的牧民们仍以皮袍作为他们的主要服装,一年中按冬、夏和秋季因季节不同而穿着不同皮质的藏袍。藏历九月至正月,所穿皮袍毛密结实,经久耐用;藏历正月至三月所穿皮袍毛容易脱落,但比较暖和;藏历四月至六月,所穿皮袍毛短结实,用来做夏衣。
藏族制作皮袍多用羊皮,分为山羊皮袍与绵羊皮袍。藏靴、腰带、皮绳等所用的皮革,主要是牛皮。制作皮袍时方式各异,对皮质加工程序也很讲究,由于长期畜养牲畜,牧区的藏族同胞一般都具有熟练的兽皮加工技术。通常把洗净后晒干或风干的带毛的皮子浸泡在水中,以温水为宜。有的地方还加入三四碗酸奶“塔拉”和一碗青盐,如果洛地区,这样泡后的皮子鞣得快,而且洁白好看,但不太结实。通常夏天泡两三天,冬天泡七八天。等羊皮开始发酵后取出来,脱水、刮油,这样去掉皮面上大部分油质物,等皮子半干后再反复拉、撕、扯、揉后,皮子变得柔软,方可作衣料使用。在没有水缸的地区,他们在生羊皮上直接抹上酸奶,然后毛朝外叠起,待几天后,皮子变软,将其毛朝内叠好装到山羊皮里,用脚踏踩,像跳舞一样。这样断断续续踩上一两天后,再用一根锯齿形木质的弓状“勾日”刮油去脂,同时,用脚蹬住一头,用力拉,如上述反复多次直至刮净、变软。鞣制牛皮与羊皮不同的是,先将其在水里泡软,其他涂酸奶、脚踏、刀刮、手撕等工序都是相似的。这样鞣制皮子的方法虽然原始、费时,但皮质最具柔韧和耐磨性,比化学原料鞣出来的皮子耐用得多。尤其是光板老羊皮藏袍,板质坚韧,绒毛丰厚,遮风挡雨,保暖防潮,四季皆宜。一件成人老羊皮藏袍,约需七八张大羊皮,若羔皮则需要四十张左右才能缝制一件中等身高的成人皮袍。其原料来源虽比较容易,但从鞣皮子、剪裁,到缝制成衣,也十分不易。过去贫苦牧民做一件皮袍,往往要穿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只穿一件皮袍。
过去,土制的皮子是不用硝的,容易散发怪味。《康藏行》记载:当地人用8张羊皮为作者制成一件光板皮袍,重达三十余斤,他实在是穿不惯,其原因除了太沉而外,主要是因为皮子的气味。
银器进入藏族人民生活的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吐蕃时代,以金银铜为主的金属制品已被用来区别人们社会地位和等级的标志。
这类饰品之所以经历千年,至今仍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饰品,除具有非常强的装饰作用外,在人们心目中,它还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因此,在藏族聚居地区,各种银饰品往往是每个家庭必备的装饰物。
藏族的银饰品明显不同于苗族的银饰品,其制作工艺、图案造型、用途等方面表现出很大区别。藏族银饰品的纹饰题材以佛教图案为主,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文化,即通过银、宝石等组合方式在形式美法则上表现一种变化统一的韵律美。
由于藏族银饰本身的形态特点,以及镶嵌的玛瑙、珊瑚、松石等宝石的天然拙朴,使得藏族银饰呈现出粗犷、质朴的特征。相比之下,苗家儿女佩戴的银饰纤细、精巧、种类繁多、款式复杂(有银角、银先锋簪、银梳、银片、银冠等)。笔者在九寨沟和甘孜的新龙作调查时,发现在藏族聚居区从事银饰制作的手工业艺人多数是来自云南的白族,他们都能非常娴熟地打制各类藏族喜爱的银制饰品。在其他地区,如昌都、拉萨等地,从事银饰工艺制作的手工艺人仍然以藏族为主。
银饰制作工具主要有风箱、铁锤、拉丝眼板、凿子、坩埚、铜锅、花纹模型、松脂板等。一般而言手工制作银饰要经过化银、铸料、成型、錾花、焊接、清洗等几道工序。首先是铸银(图1-19),即将纹银放入坩埚内熔化,加热主要用木炭,靠风箱鼓风迅速提高温度。银子熔成液体后,就把它倒入石槽铸造成条状,冷却后,便可将钳子夹着银条在铁砧上打成片状或拉成条状待用。
藏族银饰多由圆饼(图1-20)、方条、粗丝组合而成,呈浮雕状的圆形或椭圆形银花板较多,如嘎乌、洛松等,这种饰品多为锤打而成。一种方法是根据花纹图样使用不同形状的钻子凿出花纹,或是将银片或银条放在铁制模具中,用锤子直接打制出有凹凸的花纹,这样打制出来的银饰片花纹略粗。还有一种方法是将银片放在锡制阴阳模中锤出凹凸面,然后再将银模片固定在木板上,用大小不一的雕花錾对图案的细部纹理进行錾刻(图1-21和图1-22)。银丝通常是由细银条拉制成的,细而匀称,也有打制的,多异型,作特殊用途。银丝编结成链,编结时辅以焊接等工艺的使用。所有的零件加工完成将不同组件固定成型。然后放在特制的溶液中浸泡、洗涤,对于不理想的地方用锉子略作修整后,再用布擦至光亮即告完成。
图1-19 熔银
图1-20 成型的银碗
图1-21 錾刻花纹
图1-22 雕花、刻画细部
藏族聚居区的缝纫作为手工业的一个行业,大部分集中在拉萨、日喀则、江孜等较大的城镇。到了近代,缝纫在拉萨已发展为一门专项技术,称为“岑波”(vtshem bu),其组成的行业会叫“索穷”。在农牧民中,缝纫的工作主要由农民和牧民完成,往往作为农牧家庭的副业,利用空余时间来做,也有心灵手巧的艺人受人雇用上门做活儿。在几个城镇中的手工业中,缝纫、制鞋帽、纺织等从业人数较多。据1959年统计,拉萨裁缝占手工业总数的48.2%左右,人数达1411人。
直至现在,传统藏装缝纫仍是西藏地区比较普遍的手工业。依照传统,缝纫业的范围包括制鞋以外的所有缝纫活,品种有帽子、各式藏装、衬衣、裤子、僧衣、寺庙装饰品、垫子以及各种藏式窗帘、门帘等。民主改革前,裁缝所使用的工具主要为剪刀、木尺、绳尺、扁形粉笔、顶针(皮质)和一种装木炭的熨斗等。藏族聚居区的裁缝一般为男性,而且在缝制衣服时,持针方式与内地不同,习惯以拇指、中指捏针,食指在后推针,针尖朝内,由外向内走针,故顶针一般戴在食指上。据笔者调查,现藏族聚居区的裁缝在缝制传统藏装时,普遍都会使用缝纫机。一些传统的缝纫店除大面积的平缝使用机器外,涉及领边、袖口、接缝及装饰的挑线部分还用手工缝制,“巴桑裁缝店”就是这样制作藏装的
。巴桑现在拉萨市中心的策墨林寺里开了一家缝纫店。他7岁致残,13岁学习缝纫,现有16个学徒,他主要制作传统藏装,由于信誉好,有很多外国朋友请他定做,他还为我们展示了他做的一些改良藏装(虽然他并不认为这些样式和老式藏装有什么不同,可能是因为他用的还是传统的技艺和理念)。老人讲藏装的缝纫技术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一般的藏族服装不留肩,不垫肩,肩头部位不让缝合线,其好处是线条流畅,浑然天成,穿戴起来方便、自如。”
据次仁央宗的《拉萨地区手工业调查》中讲“缝纫活儿是一种非常固定的活儿,在佛经上有专门论述藏装式样的具体要求,所以,无论是男装还是女装,在袖口和肩领的尺寸上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遗憾的是,笔者无缘见到这些资料。藏族传统的缝线针法是非常讲究的,过去一个学徒学习针法首先是练习空缝(即用不穿线的针进行缝补练习),空缝到了一定水平,才开始穿针缝补。巴桑讲,传统针法达10种之多,如“达秧”,“达锅”(ta ko),“连”,“木地岑波”,“夏尔”(图1-23),有的已经失传或已不使用。
图1-23 藏族缝制工艺的传统针法
注:根据巴桑介绍绘制
除此之外,藏袍不管是老羊皮袍还是氆氇袍、布袍,都喜爱在袖口边缘、领边、下摆等部位镶边。镶边艺术突出了藏服的特殊风格,使其即使用料粗陋,却仍能获得多姿多彩、雍容华贵的效果。藏北妇女袍面上要用较宽的红、绿、黄、黑几种不同色彩的布镶在皮袍上,独特美观;果洛藏族女式藏袍则用大红和黑布镶两道边,大襟下摆用同样的布镶成“旗角”,以示同男式藏袍的区别
;玉树牧女不仅在袍襟、袍袖和下摆饰以红、黑、绿搭配的双层彩边,有的还镶上三角形、方形或圆形的肩饰和腰饰。牧区藏袍镶边的材料为各种色布、缎面或者氆氇、豹皮、水獭皮等,若是老羊皮袍,在缝好后一般要穿上一些日子待袍边定型,再镶边饰。城镇和农区藏族同胞的服饰上一般不镶大面积的色布,除水獭皮、豹皮之类较宽外,其他镶饰以细条状的“国青”(go chen)为主。关于藏族喜爱在衣袍边镶饰各种饰边和花边的来历,民间认为是吐蕃时代由藏王给英雄授予的勋章的制度逐渐演变而来的。
牧区的皮袍镶饰以挂面方式制作,它基本上同于服装的加工。藏族服饰中常见镶饰的缝纫方法主要有两种:绲边和贴边,两者都是沿着衣服、鞋、帽等的边缘缝上布条、带子等,所不同的是绲边表面不留缝,而贴边则只缝合一边。传统的绲边是要将绲条的两边须布内叠进去,现在用锁边机锁边后直接缝上就可以了。
绲边,也叫“滚边”。在藏族的服装里,无论是藏袍“曲巴(phyu pa)”还是“堆通”、男女衬衣、坎肩等的领口、袖边、裾沿部位基本上都镶饰了绲条,工布的氆氇“古休”最多的还有镶上九条绲边的,看上去华贵无比。金花帽、工布帽以及松巴鞋上都可见到相似的绲边。藏服中用来做绲条的“国青”布料较硬,易于裁剪,不变形,其色彩亮丽,加上金线的衬托,镶在服饰边缘能起到很好的装饰效果,显得豪华高雅。另外,绲边还能对衣服饰缘边起到保护、加固的作用。根据绲条的宽窄和数量又可分为单道绲边、多道绲边和菱形绲边等,单道绲边一般上两条线,也有用专制的锦边做绲条直接缝上的,一般用在孩子的衣服上。多道绲边则讲究色彩搭配,一般都有色彩变化。
贴边,指加于衣服边缘的狭幅,制作时只缝合靠里的一边。常用于藏袍的衣袖、裾及下摆等部位的水獭皮、豹皮等皮毛类镶边,有的还在上面镶上一两层“国青”绲边,以使皮毛边缘不显露出来。这样,在穿着时袍服显得挺阔、舒展,而且不会弄伤皮毛,当衣服坏掉的时候,皮毛还可以拆下来反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