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列宁关于小资产阶级的概念与构成的论述

俄国人口的多数是小资产阶级群众,主要是农民,因此列宁在马恩的基础上对小资产阶级的概念和构成做进一步具体阐释时,重点都放在了小资产阶级的农民上,尤其是关于农民的归属和对待策略上,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小资产阶级的概念和构成

在小资产阶级的概念和构成上,列宁基本沿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因为即便列宁和马恩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不一样,但由于双方界定小资产阶级的方法是一样的,所以在小资产阶级的概念和组成上,双方观点并无太大出入(可在策略和态度上就有差别了)。但是列宁所处的社会环境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存在很大差异,一方面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西方国家,列宁所在的俄国既经过了民主革命,也经过了社会主义革命(改造);另一方面不同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历史条件,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宁看待小资产阶级的概念和构成自然也有所发展。

早在1894年,列宁就做了“(在俄国)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绝对’意义上的小生产者即小资产者” 的论断,之后在1903年的《智者所见略同》中,他又提到:“在一切欧洲国家,俄国也包括在内,小资产阶级不断‘受到压迫’和日趋衰落,这种衰落并不总是表现为直接地和间接地受到排挤,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日益缩小小资产阶级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使他们的生存条件更加恶化,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没有保障。无论是工农业中大经济的技术进步,或者是大商店的发展,企业主联合会、卡特尔和托拉斯的增多,以至消费协作社和市政企业的增加,全都在跟小资产阶级作对。小资产阶级在工农业中‘受到压迫’的同时,还有一个如德国人所说的‘新的中间等级’,即小资产阶级的新阶层——知识分子在产生和发展。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活也愈来愈困难了,他们大多数人是以小生产者的观点来看这个社会的。很自然,这必然会使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学说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广为传播,经常复活。”

从字里行间便可知,在列宁眼中,小资产阶级就是那些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等的中间等级。他们不断“被压迫”和“被衰败”,其生存条件日益恶化(只有少数变为企业主,大部分都将沦为无产阶级),一切资产阶级的“发展”都在加速着这种“恶化”。但在这种恶化的过程中,小资产阶级并非在逐渐丧失思想上的影响力,反而随着“小资产阶级的新阶层——知识分子” 的产生、发展而得到广泛传播,那么列宁是如何对待这些传播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者——知识分子的呢?和始终团结农民的策略不同,在十月革命期间,由于知识分子和布尔什维克站在统一战线上反对沙皇,列宁对之是支持的,可是革命胜利后,“面对严峻的内外形势,执政党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加上革命胜利初期大多数知识分子普遍对苏维埃政权采取冷淡疏离、消极怠工甚至公开对抗的态度,列宁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政策常常处于一种摇摆的、矛盾的状态:一方面,他知道建设新社会离不开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又认为知识分子都浸透资产阶级世界观和对新政权的偏见,因此对他们又充满疑虑和不信任”

话说回来,这种不断衰落却在思想上影响甚广的小资产阶级有没有为他们的命运进行过反抗呢?他们采取的方法又是如何的呢?自然地,任何阶级或群体都会为自己的境遇或命运进行抗争,小资产阶级也是如此,像那些“小农争取土地国有化的斗争”“民主派小资产阶级反对黑帮和自由派”等“反抗”也时常可见,只是这些都是局部性的反抗和斗争,未能掀起“大水花”,或者说在掀起“水花”前,怯懦的小资产阶级便希望“风平浪静”从而草草地“粉饰太平”了。与之相对应,在方法上,“小资产阶级,即使是最激进的小资产阶级(包括社会革命党人在内),预见到的是在资产阶级革命以后没有阶级斗争,大家都安居乐业、太平无事”,因此他们主张在资产阶级革命中实行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计划,大谈各种不同的“土地份额”,大谈“调节”地产、巩固劳动原则和巩固小劳动经济等。事实上,小资产阶级这种进行抗争的方法就是“改良社会”,对社会进行修修补补,从而尽可能地建立起“社会和平”的关系。

除了分析国内的小资产阶级,列宁还从国际角度考察了小资产阶级的“组成”和“态度”,这也正是列宁对马恩(关于小资产阶级的概念与组成)的发展。列宁认为,到了帝国主义时期——“压迫其他一切民族的享有特权的‘大’民族瓜分世界的时期”,“从这种特权和压迫中得来的赃物,无疑会一星半点落到小资产阶级的某些阶层和工人阶级的贵族和官僚手中” ,以至于“小资产阶级的某些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以及极少数工人贵族能够‘享受’‘自己’民族的‘大国’地位特权的这种‘欧洲’式的发展” 。也就是说,在帝国主义时期,某些帝国主义国家中小资产阶级的某些阶层已经开始从世界市场中蚕食资产阶级分剩下的残羹冷炙了。可随之而来的是,“金融资本可以把某一个国家排挤出而且必将排挤出大国的行列,夺走其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对英国开战的德国就在这样威胁着英国),夺走小资产阶级所享有的‘大国的’特权和额外的收入。” 所以,面对这种矛盾的国际环境,为了“保住和巩固自己的即小市民‘上层’或工人阶级贵族(和官僚)的特权地位” ,小资产阶级仍然保持着以“和平”保得“富贵”的初心,企图远远离开世界上的阶级大搏斗,利用自己的现有地位来维持消极守旧的状态。

总而言之,不管是哪个时期,这些小商人、手工业者等小私有者的日子都是不太好过的,他们不断衰败。可恰好因为他们拥有的部分生产资料极易失去,所以他们始终是在“惶惶度日”,虽然“被迫”地加以抗争过,却依旧希望以和平的手段维持自己“小私有者”的地位。

(二)农民不管如何分化,都属于小资产阶级

在学术界,很多学者从阶级分析、联合、利益、组织以及教育等层面对列宁的农民思想做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一般大家对工农联合、农村建设等方面比较感兴趣,毕竟这对当代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很有指导意义。而对于农民的阶级性学界探讨得比较少。事实上,工农联合、农村建设等层面的研究离不开对农民阶级性的探讨。不明白列宁关于农民的阶级归属的论述,就无法真正理解列宁的农民思想。

列宁农民问题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单单就农民的归属而言,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识过程。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农民思想的影响,列宁坚持认为,不论农民如何分化,他们都是“绝对意义上的小生产者”。结合俄国具体的国情,列宁在《1894—1895年度彼尔姆省手工业调查以及“手工”工业中的一般问题》中指出:“看来,这些例子足以说明,把‘种地的手工业者’看成是单一的、没有差别的东西,是极其荒谬的。上面引证的所有耕作者(种地的制革匠、榨油手工业者、磨坊主),都是些小资产阶级农业的代表,如果把这几类人和包括破产农户在内的其余农民混在一起,那就是抹杀了现实的最根本特征。” 也就是说,列宁承认,在现实中农民虽然属于小生产者一类,可并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整体,有些破产农户确实在某些方面区别于小资产阶级。

但在整体上,农民还是属于小资产阶级,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有些人别有用心地从“生活状况”出发,放大这些共同点,试图抹清小农和无产阶级的界限,这是列宁所批评的。社会革命党人就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认为农民分为两个原则上不同的范畴:“(1)靠剥削自己的劳动力为生的劳动农民;(2)在不同程度上靠剥削别人的劳动力为生的农村资产阶级,即中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 也就是说,社会革命党人将那些由农民分化而出的“独立农民(第一个范畴)”看作农村无产阶级。但事实是,农民中不可能存在部分是小资产阶级、部分是无产阶级的情况。农民经济就是小资产阶级结构的,农民同任何小生产者一样,是属于小资产阶级范畴的。在现代社会,那些所谓的“劳动农民(第一个范畴)”不可避免有着无法掩盖的小资产阶级性——“(所谓的‘劳动农民’)他们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所处的中间的、过渡的地位,他们俭朴勤劳、节衣缩食、拼命干活以求‘出人头地’(即成为名副其实的资产者),他们力图剥削农业‘劳动者’的劳动”。

关于农民在革命中的作用,随着革命的推移,列宁做了不同的论述。一开始(1907年),列宁在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中提出“农民在争取土地的斗争中获得胜利,是俄国资产阶级革命获得胜利的真正的经济基础” ,以至于得到“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革命才能赢得胜利” 的结论。可由于农民终归属于小资产阶级,农民和农民民主派政党的动摇是不可避免的,渐渐地,列宁就发现了这个让人遗憾的事实:“作为小资产阶级群众的农民会长期动摇不定,他们一方面向往无产阶级的彻底的民主主义,另一方面又指望得到地主的小恩小惠,指望同地主分享特权。” 因此在1913年列宁提出“要把雇佣工人的无产阶级组织同小资产阶级的农民民主派统一起来,就是最严重地违背这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口号” ,以此推翻了1907年他所说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的口号。甚至在1917年,列宁开门见山地否定了之前的口号,他说:“现在谁只谈‘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谁就是落在生活的后面,因而实际上跑到小资产阶级方面去反对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这种人应当送进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古董保管库’” 。也就是说,对待农民这类小资产阶级,既要看到它革命性的一面,又要时刻注意到它的动摇性和落后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后期列宁否定“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并不是立刻要放弃农民,而是“必须组织单独的雇农代表苏维埃和单独的贫苦农民(半无产者)代表苏维埃,或者至少要组织这种阶级地位的代表,作为总的农民代表苏维埃中单独的党派,举行单独的定期会议” ,这是因为在该时期,农民已经转向小资产阶级策略,将革命进行到底已经没有意义了,所以必须放弃“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的口号,但是又因为“小资产阶级的贫苦部分是跟工人阶级走的”,所以无产阶级在该时期必须“阐明阶级利益的不同,说服小资产阶级中的某些阶层(即贫苦农民),使他们在工人和资本家中间作一选择,站到工人方面来” ,即争取贫农参与革命。换句话说,在无产阶级革命后期,前期提到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口号,随着农民的右转,已经不再适用于革命,因此列宁否定了这一不符合俄国革命具体现状的口号。可放弃这一口号却不意味着列宁放弃了农民阶级,这是因为他明白,就阶级利益而言,贫农的利益有可能使他们站到无产阶级一方,放弃这一部分是不明智的,要尽量说服他们,使他们站到工人阶级一边,继续进行革命。

在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把受资本主义压迫的被剥削劳动群众联合和组织起来,——这里只限于被剥削劳动群众,即工人和贫苦农民(半无产者),自然不包括剥削阶级和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分子。” 换句话说,列宁认为革命胜利后劳动群众仅限于工人和贫苦农民,而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属于敌对势力。小资产阶级这种自发势力从内外(在外部搞阴谋、暴动和造谣污蔑,在内部制造混乱)两方面来反对苏维埃政权,所以列宁提出,“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他们不应该忘记,我们主要的敌人是小资产阶级,是它的风尚、习惯和经济地位。” 但这里的敌人并不包括劳动农民,因为“在农民中间有劳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农民,小资产阶级农民作为小私有者是靠别人生活的,而劳动农民却受别人剥削,他们愿意自食其力” 。实际上,在民主革命胜利后,虽然列宁将所有农民都视为小资产阶级,将其视为“敌人”,但这时他更倾向于将“劳动农民”看作“另一个阶级”。换句话说,在民主革命胜利后,列宁将劳动群众组合起来以反对资本主义时,跟民主革命时期不一样,在此期间他并没有将农民全部看作小资产阶级,他提出一个“半无产者”的概念来表示贫农,从它的经济地位上看到了它比其他农民更“先进”的一面,看到了它受剥削的一面,看到了它的“无产阶级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列宁将这种半无产者视作反对资本主义的重要力量之一。

总的来说,列宁将农民看作小资产阶级,但是在每个阶段对农民的分析都是不一样的,当他们是民主革命力量时,就提出“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口号,而一旦当他们转向小资产阶级策略时,就放弃该口号,争取该阶级的贫困阶层;而且,当民主革命胜利后,仍然对农民“分层”对待,将贫苦农民看作争取的对象,而对富裕的农民给予一定的“斗争”。

在如何看待农民方面,毛泽东跟列宁的想法很相似但却有一些差异,因此在这里不得不稍微提一下。首先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十分肯定农民运动的作用,他认为农民运动是“势不可挡”的,并且得出了“农民的举动,完全是对的,他们的举动好得很”的结论。再者,这时毛泽东根据国内具体的阶级现状,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做了具体的分析,这种分析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分析都有差异。根据中国具体国情,他认为中国有五大阶级,一是地主阶级、买办阶级,他们的政治代表是国民党右派、国家主义派。二是中产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代表的是中国城乡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他们对于革命的态度是随着自己的利益而摇摆的,他们的政治主张是实现民族资产阶级单独的阶级统治的国家。三是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等。四是半无产阶级,包含绝大部分半自耕农、贫农、小手工业者、店员、小贩等五种人群。五是无产阶级,人数不多,却是最新生产力的代表,是最进步的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划分中,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毛泽东并未将所有的农民都看成小资产阶级,而更加侧重于区分农民间的现实经济状况和政治态度,将绝大部分半自耕农和贫农看作另一个阶级——半无产阶级(当然,这里的“半无产阶级”和列宁的“半无产者”内涵也大相径庭)。 VkfUNVpoyzDIY0d2+xSjsaRaCkdRAYftrwXE3Grvfs7CXYOzgvUcBojsy2aP7E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