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论述

伴随着18世纪60年代以欧洲为代表的全球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演进,世界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速度大幅加快,人口和资本迅速脱离乡村向城市集中,城市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而乡村则日益边缘化,城乡对立日益尖锐突出。城镇化推进虽然有其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城乡关系的严重失衡却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力量,因此,马克思预言,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城乡关系将会在新的基础上谋求协调与平衡,实现城乡融合。在认识城乡融合发展规律时,我们首先有必要厘清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的一些重要论述,掌握城乡融合发展的一般性原理,为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提供坚强可靠的理论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等经典著作中都有关于城乡关系的一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早期是浑然一体的,无所谓城乡之别。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工业部门陆续从农业分离出来,到“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出现了“由设塔楼和雉堞的城墙围绕起来的城市”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乡对立、城乡分离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发生变迁的必然结果,认为城乡差别是城乡分离、对立的特殊表现,未来社会势必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出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主要是以工业革命和城镇化为时代背景,认为城乡分离是城乡融合的逻辑起点,由于民族内部的分工,产生了城乡分离,从而引起了工商业劳动与农业劳动的分离;城乡对立是城乡分离过程中不同的劳动分工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状态。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 ,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过程中摆脱了愚昧,但是在转移过程中这些人的生活状态并没有较大的转变,反而由于不同的财产形式和劳动方式,造成了城市生产者和乡村个体农民之间的利益“隔阂”。 “城乡之间的对立反映为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 城乡分离和对立演变出来的城乡差别制约着城乡融合和社会统一,因此,马克思提出要消灭三大差别,最为重要的就是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融合最终将成为城乡关系发展的目标。城乡对立与分离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特定的社会生产发展方式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而产生的,所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才是解决城乡矛盾的制度根源问题。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的消亡是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本前提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消除城乡矛盾的先决条件。城乡关系最终会在更加高级的形态下实现融合,从事农业劳动和工业劳动的劳动者是同样的人,不再是不同的阶级。恩格斯提出消除旧有的分工,通过进行产业教育和改变工种,让所有人享有所创造出的福利,通过城乡融合,能让全体社会成员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 ,也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要实现城乡融合公共服务必须先行。此外,列宁和斯大林以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为基础,进一步论述城乡分离的必然性,并指出了实现城乡融合的途径。他们提出科学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并且消灭城乡差别的观点,但他们认为城乡差别的消除不是城乡间本质差别的消失,而是居民在城市和农村都可以享受到同等的生活条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城乡关系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中国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根本遵循。因此,当前我们要更加关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走农村城镇化道路,使农村也能提供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补足农村发展要素资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有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Ty73hbY6rp+tyCPpsTy08KdRZSRK/LyV3EgHiTT9lWmRjdOqaYGt2srszKtn9u+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