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实证研究的主要启示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将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逐步由统筹发展转向融合发展阶段,高质量的发展导向对城乡劳动就业能力的要求更高,需要加强与城乡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的对接配合,为城乡经济稳定繁荣提供根本的发展支撑。在中国城乡就业融合发展实践进程中,国家从宏观管理上综合施策,加强了对稳定城乡就业的布局支持力度,城乡就业能力和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为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政府加大力度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为城乡就业渠道拓展,就业方式多元化,城乡就业质量提升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劳动就业发展模式,为丰富全球城乡就业保障理论提供了中国方案。综上所述,处理好就业结构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系,对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是未来我国实现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必须紧密结合国情,探索符合中国城乡发展特点的就业治理方案。

(一)加强对城乡劳动就业全方位的支持与布局。政府要立足于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进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经济发展的就业需求,着力从政府、产业、企业、市场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致力于构建符合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特征的劳动就业结构。以城乡充分就业为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当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层次,稳步提升劳动就业规模和质量,从政策上增强和释放劳动就业服务城乡经济的活力。最大程度释放劳动就业政策红利,全面强化三次产业就业政策的协同配合效应,加强综合性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有效整合劳动就业扶持政策、用工用人信息、劳动保障服务、企业人力需求、劳动机构就业培训等资源,不断完善政府劳动就业政策的配套保障措施,形成劳动就业与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合力。

(二)推动服务模式和业态创新,丰富劳动就业渠道。以提升劳动就业水平,降低城乡就业信息衔接成本为方向,适应网络化时代创业、创新、创造的发展动向,加快城乡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的推陈出新,发挥网络电商对城乡就业的辐射效应,促进传统就业渠道与新就业模式在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的有效衔接配合,积极推动劳动就业边界的延伸和就业范围拓展,主动引导城乡就业模式以区域资源的禀赋特点和经济发展特色为基础,推进劳动就业拓展升级,鼓励城乡就业主管部门积极运用新模式、新技术、新业态来培育城镇发展与农村建设的就业安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劳动就业水平,促进就业发展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布局紧密对接,为城乡劳动就业更好地服务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完善城乡劳动就业治理体系,全面保持就业稳定。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挑战,提高对城乡劳动就业的保障,营造良好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内外部环境。建立完善的城乡就业状况管理和劳动保障监测、劳动仲裁等制度体系,要加强对城乡劳动市场和跨区域劳动就业的监测力度,加大对城乡劳动就业市场特征与运行规律的研究,及时应对新形势下城乡劳动就业结构复杂变化的特点。同时,也要注重把握好就业拓展与城乡经济结构增长的关系,坚持适度倾斜、平衡兼顾,加强对就业市场规律的深度认识把握,合理判断就业发展匹配点与匹配源,处理好城乡结构调整和增加就业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大限度地在保障就业稳定的前提下保持就业发展创新动力。

(四)全面发挥产业优势促进城乡就业深度融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充分调动和挖掘我国城乡产业发展基础优势,推动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构建劳动就业服务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效政策机制。进一步加强与主要职能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职能整合,推进城乡劳动就业能力的衔接与对接配合,加快推进城乡就业融合的政策与机制研究,优化顶层设计安排,全面强化劳动就业的市场化导向,拓展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就业渠道和企业动力,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真正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保障。注重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就业服务模式和就业保障政策的创新,一方面重点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的脱贫攻坚,解决中央反复强调的贫困人口的就业安置问题,为农村平稳发展进行政策兜底;另一方面要解决城乡融合的就业保障和基本劳动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推动我国城乡就业服务的平等共享,助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3v69/8el/T6PzTdDBRCAUdYSxf4TbTakGtEcSkZ24VzScT7R+v41nHtixyeei1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