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劳动就业的支撑,厘清劳动就业因素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引入定量分析进行审视判断。在综合比较选择后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和回归分析两步法对两者关系进行数据演算,可以获得理想的分析结果。具体分析以2005—2017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劳动就业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在构建劳动就业和城乡融合发展质量的投入产出分析框架的前提下,通过计算马奎斯特效率指数来获得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动态指标,进而通过对应的回归模型分析劳动就业结构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效率的影响机制和作用路径。实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第一,劳动就业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影响。在城乡就业发展实践中,主要通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具体行业来带动城市与农村劳动就业需求,进而稳定城乡人口格局,体现出就业稳定器作用,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其中第一产业就业对内陆省份城乡融合的影响比沿海省份要明显,第二产业就业对全国范围城乡融合发展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就业对全国范围城乡融合发展则是显著的正向影响。沿海省市和内陆省区市表现出了一定程度差异。
第二,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产业转型升级所形成的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效应调整,是就业结构影响城乡融合具体表现出现分化的原因。这一结论与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即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的国情实践相吻合,产业层次攀升,省份之间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形成了不同的影响作用。总体来看,服务业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贡献相对其他两个产业而言,拉动作用和重要性更加凸显。
第三,近年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呈现稳步上升态势,2005—2017年间平均全要素城乡融合发展效率为1.013,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以每年递增1.3%的速度稳步发展,而且这种融合加快提升的原因主要是科技和创新引领,尤其是近几年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的层出不穷,全面加快了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更替,激发了城乡消费升级,有力助推了城乡融合发展程度,加上新模式、新业态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劳动力,更发挥了有效的就业稳固作用。
(一)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质量和效益问题,并从全局的高度审视和把握这一问题。城乡融合固然能有效助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提升,但也应该注意因地制宜,切忌不计成本地、机械地推动城乡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要考虑到城乡人口的就业承载力和人口容量问题,伴随着城镇和乡村的逐步平衡发展,缩小城乡生产生活差距,才能一步步实现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目标。因此,有必要在城乡融合系统内,评估其实现程度的综合投入和高质量产出,以此来衡量国家城乡融合运行发展水平,最好利用已有的城镇和乡村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建设,避免漫无目的地大拆大建,造成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财力物力浪费,推动形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益方式,实现城乡融合与经济系统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在国家城乡融合投入产出面板数据的研究基础上,探究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模式十分重要。城乡融合发展是全球各大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其有效的发展方式因国情国力差异呈现出很大不同,没有一个普遍适用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个标准方法能够解决城乡融合问题。因此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分析过程中进行抽丝剥茧,了解对城乡融合发展真正起到影响作用的因素并加以确认,由此才能逐步找到城乡融合发展的破解路径。从上述数据分析结果看,对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作用以及创新引领的推动作用,必须抓住这些关键的影响因素,更好地加以利用,进行合理引导,强化城镇发展和乡村振兴中资源财力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优化,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城乡融合进程。尤其是在城镇建设和乡村振兴上,要突出科技创新对城乡融合作用的相关政策安排,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逐步摆脱传统的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减少资金资源投入的负面消耗,变粗放式城乡统筹为高质量城乡融合,找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劳动就业能够充分有效保障的基础上。劳动就业是城乡经济发展的根基,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城乡繁荣,劳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在城乡融合发展模式转换上尤其重要。从上述数据分析结论也可以获知,城乡三次产业的劳动就业结构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效率,而且其内部就业结构的影响在内陆省区和沿海省区还存在较大差异。农业制约了沿海省区城乡融合,但是却促进了内陆省区的城乡融合;服务业制约了内陆省区的城乡融合,但却促进了沿海省份的城乡融合;只有制造业在这个问题上是趋于一致的影响关系。这就充分说明了就业结构的安排和优化对城乡融合发展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的。必须充分结合当地的省情实际,从宏观政策上引导,对产业吸纳城乡劳动就业的状况进行有效把握,才能推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逐步协调产业结构的就业效应,为高质量城乡融合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