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城乡融合与劳动就业影响关系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城乡就业经历了从“统包统配”到“就业市场化”的转变过程,城乡就业政策和劳动就业服务日臻完善,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拓展,解决了数亿城乡人口的“民生饭碗”问题,为新中国城乡建设做出了震惊世界的巨大贡献,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就业服务始终围绕百姓民生福祉这个中心,不断丰富拓展就业渠道,注重丰富多元化的就业统筹解决机制,强化就业服务普惠性,为推动形成城乡就业融合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城乡就业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奠定了强劲的发展支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乡就业融合发展道路。与此同时,城乡就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建设中也逐步实现了良性循环,基本形成了就业优先战略框架下的现代就业服务与政策体系,这一体系已经成为保障国家城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人社部最新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城乡就业规模为77586万人,城镇就业人数达43419万人,农村就业人数达34167万人,城镇和农村就业人数比为:1.27:1,在我国城乡就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就业稳定、城乡同步”的发展格局,为保障城乡民生就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保障。

(一)城乡融合对劳动就业格局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城乡民生就业格局也进入了城乡同步发展、结构调整优化、收入差距弥合的新阶段,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发展格局从忽视质量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向优结构、重效益的高质量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理念从单纯追求降低失业、短期就业向产业导向、稳定就业方向转变;就业服务模式从城乡差异向城乡融合转变;服务对象从以各类城乡居民为主向覆盖城乡经济社会建设各领域的全社会法人自然人转变。这些积极变化对国家城乡劳动就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城乡融合发展提升劳动就业政策辐射范围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国家针对性地出台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框架,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整体性布局,在这样的背景下,势必引发城乡人力资源逐步向人力资本的跃升,不断强化文化、劳动技能、知识信息等方面的要求,对城乡人口素质的要求将不断提高,这就相应要求提供与时代变化和融合趋势相匹配的城乡就业政策体系,以适应城乡融合引发的人口就业理念变化,迎合城乡就业人口获得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培养新技能的愿望。此外,伴随城乡融合深入发展,城乡人口的就业利益诉求和劳动保护将出现新的特点,尤其是对除了基本物质保障外的权利和尊严的关注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顺应城乡融合深度发展的趋势,在政策辐射范围上覆盖新呈现的城乡就业催生需求,强化制度、法律层面的保护机制。

2.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就业人口就业方式变化

随着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将催生大量新增用工需求,城乡居民无论在就业方式还是就业范围上都将出现巨大变化,在城乡融合进程中小时工、临时工和季节性工人将会大量出现,城乡就业范围会获得全面拓展,也会出现与时代变化相适应的新型工作机会。如在互联网电商消费盛行的情况下,城乡物流配送、交通运输等就业岗位将出现显著增加;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进程中,新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岗位需求也会不断提高。这就为城乡居民就业方式多元化提供了新契机,就业方式将更为灵活多样。此外,伴随着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公共设施和服务不断完善,势必引发进程务工人员返乡发展的愿望,可能会引发城镇到乡村就业人口的逆向流动,也会产生相应的农村就业模式和就业方式的深层次变化。

3.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就业服务质量提高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城乡融合发展引发的人口就业格局的变化,将会提高城乡居民对政府就业服务质量的要求,政府必须有效掌握城乡就业变化趋势和就业选择倾向,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保障政策,才能适应形势需要的趋势变化。尤其是劳动就业的法律法规制定、从上至下的就业管理机构和部门的配备,权益保护和就业培训机构的健全等服务问题将逐步凸显出来,以此倒逼中国就业机制和就业体系的完善。此外,在城乡深度融合背景下,城乡就业出现的新变化,必须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网络,缩小城乡就业市场信息差距,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市场,才能加快推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中国从劳动力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顺利转变,注入城乡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二)劳动就业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解决人民群众就业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全面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要始终重视城乡民生幸福,这为解决城乡就业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进一步深化对就业问题的认识,正确把握就业本质,加快形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就业服务体系,切实有效确保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才能为新时代中国城乡经济实现“高效”、“包容”、“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根本保障。当前国际经济形势正发生复杂变化,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中国城乡经济发展动力和结构正面临深层次调整,相应的引发我国城乡就业市场结构、就业保障能力、就业服务水平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乡就业不平衡的风险和挑战仍然严峻,必须更加审慎地加以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就业波动对城乡经济转型提升的较大影响和冲击,保障我国城乡经济安全和社会安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就业发展数据(如图3—1),1999年以来,我国城乡就业总人口从1999年的71394万人增长为2018年的77586万人,虽然在城乡经济规模总体扩大了9倍的情况下总体就业人口规模仅增加了6192万人,但是城乡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近20年的就业增长率达到8.7%,维持了良好发展的态势,并呈现出明显的城乡就业比重“剪刀差”的阶段特征,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比重实现了历史性逆转。与之相适应,相应年份中国城镇就业规模呈现出平稳扩展的趋势,城镇就业规模从1999年的22412万人提高到2018年的43419万人,城镇就业人口始终保持着稳健增长,有效规避了城镇经济波动对人口就业的影响,较好展现了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韧性。而乡村就业规模则平缓下降,乡村就业规模从1999年的48982万人降低为2018年的34167万人,这主要是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实现人口市民化而产生的结果。由此看出,中国城乡就业逐步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将对经济增长结构变革产生巨大促进作用,体现出就业发展对保障现代城乡经济融合的基础性稳定作用,为国家城乡经济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发展支撑,也为新时代中国城乡经济调速换挡追求高质量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研究中国就业变迁与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和路径为其他国家累积有效就业发展经验,应对城乡就业一体化进程,保障城乡经济活力,保持就业稳定发展,夯实经济增长基础,促进就业与城乡经济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现实和实践意义。同时,也能为学界研究国家城乡就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深入认识就业与城乡经济的辩证关系,强化就业和城乡经济安全提供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3-1 近20年中国城乡就业发展趋势转变图 JcodfDwSEAnUIj2eIj1++FcVF80PbodYWCAzkmoaqnkSNIcAQW/IloD2vb9yWno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