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是经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制度安排的必然要求,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一)生产力发展要求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经济生产力发展累积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城乡关系的深刻变化。而城乡对立只是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而非最终的演变形式。随着生产力持续不断地发展,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将被扬弃,二者终将走向融合。城市与乡村间关系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态,如城乡一体、城乡分离与对立、城乡融合,这些形态均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反映。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在各行各业中产生精细化的社会分工,进而使得城市和乡村分离。正如前文所讲,这只是阶段性的形态。更进一步,随着社会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必将在未来的某一阶段再次转变社会分工关系,即旧的社会分工终将被新的、更高阶段的分工形式所取代。换句话说,当过时的分工关系被取代,城乡融合也成为必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关系上看,生产力发展到质变阶段最终也必将引起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从中国宏观经济社会的角度上看,城乡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城乡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后,各种引进外资政策的落地生根,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但必须认识到,生产力进一步向前发展,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为了缓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一体化、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不断被提出,并且在我国进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取得预期的成效。但究其本质,生产力发展到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社会分工状态,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缓和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进而促成了城乡融合发展。因此,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城乡融合发展,这也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要求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得益于各项制度的统筹协同安排。城乡融合,也是在一定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下,在具体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城乡之间整体性、协同性的融合发展关系。从整体上看,制度安排对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进程具有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从局部上看,结合实际情形,针对性的制度安排对城乡融合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且发挥作用的机制也不一样,各项制度在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方面一齐发挥作用,共同决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进度、深度、广度。

在经济制度安排方面,城乡经济的融合是城乡融合过程的核心部分,而想要促进城市与乡村间的经济融合,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城乡之间的特点,遵循二者之间的经济互动关系及内在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安排。近年以来,我国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针对农村地区的金融制度、产权制度和财政制度的制定和落实,旨在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而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地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在长期历史实践中不断累积了城乡融合的经验,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只有合理设计并推进落实各项具体的经济制度安排,城乡才有可能实现融合。

在政治制度安排方面,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把加强和完善政治制度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政治民主协商制度,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近年来,政府对农民政治利益诉求的关注有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为了让广大农民群众有更畅通的渠道进行利益表达,通过改革基层政治制度以提高人民代表中农民人数的比例,虚心听取农民群众的各种心声,致力于真正解决好关乎广大农民生活的“三农”问题。只有提高农民群体的政治地位和人大代表中农民数量的比例,农民才能够更畅通、更充分、更真实地发表意见。要在汇聚、整理、分析农民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后进行对症下药,发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政府要通过城乡之间各个生产要素的灵活流动,逐步缩减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最终实现城乡的融合发展。

在文化制度安排方面,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有别户籍制度、金融制度、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等制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与乡村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这些固有的文化观念外化体现于制度层面。另一方面,“重工轻农”的文化思想的惯性力,极大程度地制约了城乡之间的融合进度。近年来,我国从文化制度统筹安排的角度出发,为了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的缺失问题,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文化教育资源的上下游产业链的投入力度,加强诸多方面生产要素之间的流通,鼓励大学应届毕业生前往广大农村地区教学,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收入,加强乡村教师职业的获得感,等等。这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村民的整体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为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而且也增进了城乡之间文化交流。综上所述,我国对城乡文化制度整体统筹安排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和各方面配套设施的逐步跟进和完善,必将为推动城市与乡村的进一步深化融合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5jlUlmYshLMdAz62VRc00pqsWMAtZZZnmzWLCQLXDdtVEPmHEvn7xc19OWa+VyT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