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城市,城市的发展意味着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的集聚,工业和第三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城镇化的过程一方面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城镇化可以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在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需要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城市的劳动力又明显不足,因此,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就可以进入城市就业。这样可以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压力,为农民增收提供良好的途径,也可以通过相关技术和人才的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第二,城镇化可以加速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农民的经营意识薄弱,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口负担繁重,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自我积累和长足发展。城镇化的发展可以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的二、三产业,掌握新的技术理念、服务理念和科学理念,将原有农村耕地承包给他人经营,则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的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三,城镇化可以缩小农业和工业、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远远领先于农业,农业劳动生产力水平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力水平,农业的创收能力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创收能力。
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实现向非农生产的过渡,也可以使农业人口通过学习新的技术和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这样在降低城乡劳动生产率比率的同时可使工农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得到有效控制或减小,使得城市机械化、现代化、科技化的生产生活方式得以扩展至农村地区,最终提高农村人民的收入与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
综上,城镇化是拉动乡村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仍需使用先进的发展理念、科学技术推动城镇化进程,以此拉动乡村地区的发展。
生产率促进机制是指通过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发展、融合发展。马克思认为,农村人口分散,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是始终如此的,而是只限于农业发展有所欠缺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对立局面将大大改观,城乡融合发展将得以实现。
对于我国而言,一方面,依托资本进行的技术研究和科学发展,促使全要素生产力提高,城市形成纵向分工,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城市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极大地满足整个社会对于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下,城市中的资本逐步流入农村,近年来投入农村的资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促使部分农村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甚至投资利润都超过了城市,这就为农村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生产力要素支撑。此外,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各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和配置,城市生产设备、相关技术、管理方法也会流入农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但是有利于城市和乡村各自的全要素生产率逐渐趋向社会全要素生产率,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局面的形成。但需要说明的是,生产率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如果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过低,则乡村的发展不仅丧失了城市的拉动力,还会导致过多的农业人口流入城市,造成耕地荒废、城市压力增大等情况的出现。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推进城镇化进程势必会成为未来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践关注的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