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高质量融合是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要素自由流动、彼此互动、相互支撑和推动的发展过程。城乡高质量融合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乡村衍生集聚为城市的阶段、城乡逐步演化割裂的阶段、城镇集聚功能日趋完善的阶段、开始掌控和占用乡村资源的阶段、城乡关系紧张并出现对立趋势的阶段、城镇资源开始反过来配置在农村周边的阶段、乡村与城市互帮逆回流的阶段、城乡共生共荣与融合的阶段。在此过程中衍生出多种城乡要素发展的理论,其基本框架如图1-1所示。
城乡各发展要素融合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城乡要素的合理配置,应始终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权衡。要想达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分析人力资本要素在城乡分割到融合的各个发展阶段的情况;其次,在发展日益复杂的新时期要始终遵循融合互助、共享共生的方针,助推城镇公共服务和资源向农村延伸,加快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的进程,保证科技、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充分发挥其效力;再次,要着力提升农民工素质,使其向高素质人力资本转化,增强乡村社会发展后劲;最后,也要注重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优势,加强城镇与乡村区域的合作融通,促进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带动城乡地区货物和服务贸易的顺畅衔接,提高城乡要素流动水平。
图1-1 城乡融合理论框架示意图
其一,城乡经济要素高质量融合发展。经济学界从经济增长和产业合理布局的视角出发,认为城乡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城乡生产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而且可以增强农业和工业的紧密联系,保障自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来说,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需要经济融合,需要遵循商品经济发展的规律,需要按照市场价值规律、交换规律、竞争规律进行,需要统一生产和流通,而不是形成新的地区分割,建立条块经济关系。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也是城市市场和乡村市场的结合,是城市经济效益和乡村经济效益的共同实现,本质是工农结合,是以城市的优势带动乡村的发展,使工农业差距日益缩小,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达到消除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进而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目标。
其二,城乡文明要素高质量融合发展。互为依存与共生和谐是城乡融合的基本特征,从文明演进来看,历史是不可以被割裂的,从社会变迁来看,乡村是不可以被消灭的。城乡文明的融合着力从文化精神层面缓解因经济、科技各方面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分离和割裂状态,减缓城乡矛盾,力求实现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城乡文明互补共赢,使人们在田园城市和诗意乡村中自由切换,获得更多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其三,城乡社会服务要素融合发展。城乡社会服务的融合,将使原本紧张的城乡关系发生质的变化。随着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趋于平衡式完善,城乡居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将得到根本保障。与此同时,仍然需要加大共享社会福利力度。一方面,要以智能大数据为核心,走智能化城乡融合道路,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服务和程序的“智能化”,如采取智能办公、申报税款等,精简行政办事程序,保证服务的便民性;除此之外,要引导社会资本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服务,保障信贷和金融服务,尤其要加大对第一产业公共服务的扶持力度,在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促进金融银行业融入城乡市场。在此基础上,各有关行政团体和组织要在“四化一体”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加强对区域内发展状况的调研,积极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向前发展,走出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化城乡融合道路。
城乡融合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此过程中,表现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民身份的转变、土地利用的非农转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等。通过各种各样的变革,可以促使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互通共享、环境共存共荣、文明互补共赢、各要素双向流动,进而使各方面差异逐渐缩减乃至消融。